武汉、苏州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园区调查报告

2014-08-15 00:50
云南科技管理 2014年5期
关键词:东湖示范区园区

汤 旭

(云南科技创新园筹建办,云南 昆明 650051)

为学习借鉴中东部省市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高水平地建设好云南科技创新园,2014年6月25 至28 日,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志武同志带领由省科技厅相关处室及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管委会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联合调研组,赴武汉、苏州就科技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考察了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苏州工业园区,与当地科技管理部门、园区管理机构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介绍如下。

1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1988年,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启动建设,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至今,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资源密集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我国以光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东湖示范区),总规划用地面积约518 平方千米。2013年,东湖示范区完成企业总收入5018 亿元,到2020年,将实现企业总收入30000 亿元,在光电子、生物、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等领域形成若干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创新要素聚集、创新能力较强、创新环境优良、创新经济活跃的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排头兵,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享誉世界的“光谷”。

1.1 东湖示范区的战略定位

1.1.1 创新驱动示范区

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探索依靠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为实现科学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示范。

1.1.2 开放合作先行区

加快推进对外合作、开放交流,汇聚全球高端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推动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为实现国际化创新发展提供示范。

1.1.3 “两型”改革先导区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建设生态文明,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示范。机制创新引领区。创新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激励、知识产权保护与使用、公共管理服务等机制,弘扬创新创业文化,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提供示范。

1.1.4 高端产业聚集区

充分发挥国家级产业基地的作用,大力发展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我国产业高端化发展提供示范。

1.1.5 中部崛起增长极

做大做强优势企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打造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

1.2 东湖示范区五大成功经验

1.2.1 塑造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20 多年来,东湖示范区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宗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坚持产业特色化和高端化发展,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光电子信息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已建成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中国光通信领域重要的科研开发基地。成功打造了“武汉·中国光谷”品牌。目前,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二,生物产业加速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工程设计、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实现了快速发展。

1.2.2 集聚丰富的创新创业人才资源

东湖示范区集聚了包括武大、华中科大等42 所高校、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电科学院等56 所科研院所、14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00 多个技术开发机构、55 位两院院士、2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和80 万名在校大学生,科技、教育实力居全国第三,已成为国内有名的“人才特区”。通过实施“3551 人才计划”,有效招引海内外高端科技人才,其中9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

1.2.3 探索若干有效的发展模式

东湖示范区创建了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了“企业化运作、吸纳社会投资、引进全球一流服务机构”的企业孵化服务新机制;率先探索了“科技成果在高校产生、成果在高校周边孵化、孵化企业在大学科技园成长、产业在专业园规模发展”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实行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公共服务新做法。

1.2.4 涌现若干领先的创新成果

在东湖示范区诞生了我国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传输系统、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光高清视盘机(NVD);创制了7 项国际标准,实现了我国在光通信领域国际标准零的突破;高端数控系统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开放式虚拟地球集成共享平台及重大工程应用、分布式超大型地球信息系统(GIS)平台开发与应用等一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奖项。东湖示范区着力打造“1+4”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光电子产业、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优势明显,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五大高新技术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1.2.5 政策保障促进发展

东湖示范区先后拥有高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块牌子,园区在落实好原有高新区的优惠政策的同时,在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准后积极地开展了股权激励、科技金融体制创新政策突破并保证落实到位等五方面的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东湖示范区已拥有科技成果转化试点、财政税收试点、科技金融试点、人才支持试点等行之有效的政策65件,建立健全了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体系。

2 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 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2月26 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 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启动。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 平方千米(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80 平方公里)。建设发展20年至今,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4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30 万个。园区以占苏州市4%左右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6%左右的注册外资、到账外资和3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

2.1 苏州工业园区两大战略定位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及中央商务区。

2.2 苏州工业园区的八大成功经验

2.2.1 形成完整科学的规划体系

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 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

2.2.2 建立新的开发和管理体制

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作为园区的开发主体。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 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著名跨国公司联合组成。管委会是园区的管理主体,下设15 个职能局(办),工作人员面向全国招聘,并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

2.2.3 建设高水准的基础设施

累计投入300 多亿元,基本完成80 平方千米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其中40 平方千米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水准,建设了首期60 万千瓦发电厂、日供15 万吨自来水厂、日供15 万立方米燃气厂、日处理10 万吨污水处理厂和每小时供气40 吨集中供热厂等基础设施。在开发过程中,园区十分注重资源的集约利用,努力在引进项目质量、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单位投资强度上下工夫,开创了“清淤、治水、取土、扩地”相结合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避免挖废耕地0.1 万多公顷;通过取消农村宅基地审批,将原先20 平方千米的农村宅基地和村庄用地规划为6 平方千米的集镇社区和居住新村,节约用地14 平方千米。

2.2.4 引进高质量的投资项目

园区坚持走经济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至2013年6月,累计引进合同外资258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9.6 亿美元,注册内资863 亿元(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398 亿元),构筑了国资、民资、外资齐头并进的混合型经济发展新格局,形成了内资外资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从地区结构看,来自欧美的项目占49%,日韩占18%,新加坡占6%,中国港澳台地区占22%。从投资规模看,投资上亿美元项目超过60 个,其中10 亿美元以上项目9 个,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超4100 万美元,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17.8 亿美元。英飞凌、三星、日立等53 家世界500 强企业在区内设立了研发机构,投资了85 个项目,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2.5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园区先后组建了科发、创投、教投等国资创新投资主体,累计投入130 余亿元,启动建设了国际科技园(国家级软件园)、生物纳米园、独墅湖科教区、创意产业园、中新科技城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200 余万平方米,构建了市场招聘、猎头招聘和上门招聘三大人才引进网络,引进中外一流高校近20 家、各类科技金融、科技公共服务和人才中介机构90 多家。

2.2.6 加速集聚创新主体

园区先后建成了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等6 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0 多家、独立研发机构90多家,尤其是院省市共建的中科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机构正式落户园区,标志着苏州独立的国家级研发机构实现零的突破。持续优化创新氛围。先后建设了集成电路设计、软件评测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一批创新功能平台;设立了总额超过30 亿元的风险创投、人才培养、中小企业创业担保以及IC 设计、软件研发、动漫产业与生物、纳米等领域的发展专项基金。

2.2.7 提高社会和谐文明程度

按照区域总体规划,统筹布局社会功能,加快区镇基础设施对接,基本实现了乡镇“两水两气”管网到企入户。目前,90%农户已迁入现代化居住小区,5 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转换为具有就业创业技能的新型市民。园区所辖四镇综合实力均居全市前列(其中,娄葑镇被评为全国千强镇第四名)。同时,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起覆盖全区的保养安置、社保救助、就业创业三道保障防线,确保群众生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

2.2.8 强化借鉴创新工作

按照国务院的批复精神,园区结合国情,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积极借鉴新加坡经验,累计派出1460 多人次赴新学习,编制实施了68 项新的管理规章和实施细则,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社区服务、一站式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建立了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和全新的运行体制机制。

3 通过调研获得的几点启示

在调研中,我们深感云南与武汉、苏州两地的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和发展差距很大,从表层上看是区域、数字、指标的差距,实质上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两地科技创新园区“敢为人先的创新观念、一着不让的机遇意识、高屋建瓴的发展思路”等等,给我们很多有益启示,可概括为:着眼长远起点高,瞄准前沿定位准,政府重视抓得实,强度投资推进快。

启示之一:我们必须坚定加强云南科技创新园(以下简称创新园)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两地科技创新创业园区的实践说明,在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下,一个地方的发展快与慢,关键是聚集人才、创新科技、推动产业发展,依靠科技和人才的支撑形成后发优势,加快探索“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内生增长”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在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作为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园的建设和发展,决定了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的吸引力、生命力、创造力、带动力和竞争力。创新园科技创新的水平,就代表了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的水平。创新园科技创新的成果,也是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的成果。与两地科技创新创业园区相比,我们面临的困难更多,发展的难度更大,必须站在更高层次上统一认识,以更加宽广的眼光,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坚定的信念,重视和加强云南科技创新园建设。

启示之二:我们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创新园。建设创新园既是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交给省科技厅的重要任务,也是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充分认识建设创新园的意义,统一思想,加大工作力度,共同努力,推进创新园区建设。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与省科技厅合作共同建设创新园,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对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的创新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学习两地科技创新创业园区“不干则已、干则一流”的精神,尽管起步晚,更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对照先进,重新审视、谋划、优化园区的软、硬环境,创造一流的开发环境。站在世界产业发展的高端来高起点谋划创新园的建设,结合云南实际,围绕云南产业需求,建设一个体现云南特色的科技创新园区。因此,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必须把科技发展作为重要的建设任务,要向省委省政府交出合格答卷。

启示之三: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建设思路和办法。一是要在发展观念上有所突破。随着园区政策优势的减弱,下一步的发展要更多地取决于园区自身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园要打破惯式,突破框框,尤其要在开发思路、经营体制、招商引资引智机制、社区改革等方面先行一步,大胆探索。二是要在市场化运作上有所突破。可以借鉴东湖示范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的“政府引导、公司化运作机制”,坚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综合开发的手段、改革开放的办法、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加快建设开发步伐。

4 加快推进云南科技创新园建设工作的建议

未来十年,是我省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创新型云南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借鉴武汉和苏州两地的经验,就加快推进创新园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为更好地发挥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在桥头堡建设中的核心和龙头作用,加快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创新园项目建设,按照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关于建设科技创新的引领区,大胆创新、敢于突破,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发展环境,以科技创新研发基地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为重点,努力成为创新引领的“先行者”和“试验田”的战略规划,将创新园建设成“国家面向西南开放的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基地”,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面向南亚和东南亚的国家级创新园区品牌,

2)要以稳定的经济环境、完善的法制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协调的市场环境、规范的制度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为主攻方向,在“打基础、重服务、强保障”上狠抓落实,要把省委、省政府对创新园建设的重视具体落实到协调解决创新园建设在诸如选址用地、建设规划、立项审批、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实际问题上,特事特办。

3)建议省政府给予必须的资金投入。希望省政府对创新园建设项目给予2 亿元的前期投入,以使该项目工作尽快走出前期融资条件不具备、争取社会投资难度大的困境。并在以后5年的建设期内,每年投入1—2 亿元,用于公共设施、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等建设。省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中对园区的科技公共平台建设、入住科技机构的项目扶持予以有力度的倾斜。

猜你喜欢
东湖示范区园区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我爱东湖
东湖古柳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东湖一角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