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2014-08-15 00:53杨斌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4年5期
关键词:工业加工

铜是人类最早制取和使用的金属,至今仍是重要的基础工业原材料,在我国是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战略原料,广泛应用于电力、建筑、轻工、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和国防工业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有着广泛用途和重要影响。我国铜工业经历多年的发展,铜的采选、冶炼、加工、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等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特别是铜加工材产量已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一,2013年更是达到1 499万t,接近全球一半。2009年至2013年,我国铜消费量从925.3万t上升到1 514.7万t,年均增长率达32.28%。铜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现阶段,中国铜工业仍然是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

中国铜工业存在巨大的机遇。首先,需求驱动。中国是铜消费第一大国,精铜产量也居世界第一。2013年,中国消费了全球46%的精炼铜 (表观消费量),然而大量用铜产品出口国外,国内实际人均消费量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带动与之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铜消费,旺盛的铜需求对稳定铜市场是利好。其次,改革红利。中国铜工业是一个与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联系都非常密切的行业,我国为适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战略而设立了上海自贸区,为中国铜工业的进一步市场化、国际化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经过30多年历练、日渐成熟和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铜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逐渐壮大和富有竞争力的中国装备制造业亦为中国铜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强大支持。再次,转型升级。铜行业并购诞生跨国铜企业以及中国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为中国铜工业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中国铜工业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国内资源短缺,主要依赖进口。中国铜矿资源对外依存度一直很高。我国铜储量占全球储量的5%左右,但我国铜消费总量占世界铜消费量的40%左右,铜精矿需要大量进口;我国废杂铜回收率仍偏低,作为主要原料的废杂铜也需要依靠进口满足需求。二是我国对铜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确立了中国铜需求在国际市场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同时凸显出的是中国在铜资源定价中话语权的缺失。三是缺乏自主的核心技术和装备。我国铜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专有技术和工艺装备。我国铜工业起步并不晚,但时至今日,我国铜工业生产技术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明显,如高精度铜板带等关键生产技术装备还在依赖国外引进,直接影响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铜冶炼和加工产能增长过快。近年来,我国铜冶炼和加工产能发展过快,外延粗放型发展模式仍在延续,冶炼和加工产能绝对量的增长速度远高于铜原料供应增长,冶炼和加工的投资热度居高不下,结构性矛盾持续恶化。五是铜价高位推动替代产品发展,威胁铜的需求。总体而言,我国铜工业规模日益扩大,产能、产量均稳居世界第一;但我国铜工业发展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科技创新力不强,高新材料生产研发与发达国家尚存在差距,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必须加快科技创新。

当今铜工业所处的内部环境,即生产成本刚性上升,环境成本、能源成本、人工成本的持续上升对企业盈利能力造成很大压力。外部环境,即国家颁布的《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铜企业排放标准做出了严格要求,在提高排放标准的同时环保执法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铜工业的节能压力进一步加大;铜矿山、铜冶炼企业周边居民对环境和补偿的诉求进一步提高。市场环境,即铜消费增长缓慢等。科技引领未来。为应对上述新情况、新变化,更需要采取科学的理念进行决策,运用先进的工艺和装备进行实践,不断采用前沿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来保障铜工业绿色发展。

江西理工大学拥有国家和省级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长期以来与江西铜业集团公司、铜陵有色集团公司、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大型铜工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依托区域、学科、人才等优势凝练形成了铜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铜冶炼过程计算机仿真与控制、高品质铜材应用研究等特色和优势。“策马扬鞭再奋蹄”,为更好地彰显特色、发挥优势,并充分借助科技期刊促进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作用,搭建好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塑造期刊特色品牌,经认真筛选分析、策划论证推出本期“铜学科学术专题研究”,得到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矿冶研究院、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等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在此,感谢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的铜行业管理部门,感谢热情参与的老中青专家学者,感谢各位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同志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期望该期专题论文能为推动我国铜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中国铜工业核心竞争力做出积极有益的探索,为建设铜工业强国贡献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工业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一种新型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滚道加工方法
谁将成为工业互联网的“BAT”?
工业互联网,在路上
铣刀盘的5轴数控加工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