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升级的思考

2014-08-15 00:48查文波
云南农业 2014年1期
关键词:产茧量陆良县蚕业

查文波

(陆良县蚕桑站,云南 陆良655600)

蚕桑作为陆良县的特色支柱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出口创汇的重要途径。

1 蚕桑的发展现状

1.1 产业化初具规模

陆良有“养蚕天堂”的美誉,四季都能饲养多丝量蚕品种,生产的蚕茧茧形大、茧色白、茧丝长、解舒率高,质量达到了全国一流,被国内外专家称之为“一块栽桑养蚕不可多得的宜桑宝地”。多年来,蚕茧总产量、单产、质量、亩桑效益等多项指标居全省第一。截至2012年年底,全县有投产桑园6666.67 hm2,5 个乡镇、65 个村委会、5 万农户、16万人从事蚕桑产业,年养蚕26.8万张,产鲜蚕茧9373 t,农业综合产值4.75亿元。桑园面积占云南的9.4%,蚕茧产量却占全省的20%左右。引进和培育了云南新千佛茧丝绸集团公司、云南梅玲丝纺公司、陆良银河纸业公司、陆良广通叶绿素公司、云南东来丝绸公司等龙头企业,拉动蚕桑工业企业实现年产值3.3亿元。经过多年发展,蚕桑产业已形成蚕桑生产、蚕种制售、蚕茧收烘、蚕丝加工、织绸印染、服装加工、产品销售、桑条加工、蚕沙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1.2 蚕桑已成为优势特色产业

历经多年的发展,蚕桑生产格局日趋区域化,6666.67 hm2投产桑园主要集中在坝区的板桥、马街、三岔河、中枢四个乡镇,面积占全县的98%以上,其中从事蚕业人员占全县总人口的20%,已形成板桥卢旗堡、马街庄上两个万亩连片高产、高效示范区。该区域亩桑综合收益平均在4800元左右,栽桑养蚕农户茧款已成家庭主要现金收入来源。

1.3 蚕桑发展仍有潜力可挖

陆良现平均亩桑产茧量93 kg余,与江浙、山东亩桑产茧量150~200 kg相比,提升空间很大;单张产茧量35 kg,与江浙、山东单张产茧量40 kg多相比,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不增加桑园面积的情况下,仅从亩桑产茧量和单张产茧量上下功夫,蚕茧产量就能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0%以上。

1.4 抓住机遇谋发展

随着“东桑西移”的推进,云南省已成国家“东桑西移”的主要承接基地之一,省委、省政府为了积极承接“东桑西移”,已将蚕桑列入全省重点扶持的13个优势特色产业之一,每年拿出5000万元专项资金,并整合其他部门资金用于蚕桑产业发展,市县也出台了相应配套政策,云南发展蚕桑产业的政策环境其他省份无法比拟。如果说多山的云南是栽桑养蚕的“天堂”,那么一马平川的陆良就是“天堂里的明珠”,无与伦比的气候、环境、资源优势,是又快又好发展蚕桑产业的基础。

2 存在问题

2.1 传统农业发展模式

目前仍是一家一户分散种养的小农经营方式,养蚕条件和技术装备落后,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蚕桑新技术、实用技术推广应用进程缓慢,蚕农对养蚕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等现代蚕业意识淡薄。蚕区蚕房多为人蚕混居,既做小蚕室,又做大蚕室,还做上蔟室。养蚕省力化机械装备缺乏。

2.2 抗风险能力脆弱

蚕桑产业跨种植和养殖两个产业,是农业生产中风险较高的产业。蚕业风险源于茧价波动、农药中毒、蚕发病、污水废气排放、自然灾害、桑树病虫害等。在连续4年干旱的云南,陆良尤为严重,仅干旱每年给陆良县蚕业产值减产达5000万元以上。

2.3 后继人才匮乏

县、镇、村三级蚕桑技术辅导人员承担着推广实用蚕桑技术的职责,但由于种种原因,面临人员结构老化青黄不接,技术辅导网络名存实亡,给蚕桑科技推广普及增大了难度。尤其是村、镇养蚕技术人员的匮乏,对“科技兴蚕”来说是纸上谈兵。一方面是蚕农追切需要养蚕实用技术,另一方面却是基层蚕桑科技人员后继无人。

2.4 新的蚕业管理体制未健全

2006年,云南千佛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破产重组,为便于产业管理,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陆良蚕桑管理局成立。陆良一个县设一个蚕桑管理局,在云南所有蚕桑基地县中是独一无二的,这足以证明蚕桑在陆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千佛集团有限公司破产给了陆良人许多启示,政企、事企不分,作为联结千家万户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做大做强,才能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才能经受市场的洗礼。

目前,陆良县混乱的蚕种、蚕茧市场,导致蚕茧质量年年下滑,已对蚕桑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严重影响到了优质茧基地建设。政府如何协调相关部门加强对蚕桑产业的管理和服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蚕桑产业健康、持续、稳定、有序发展刻不容缓。

3 发展对策

随着国家“东桑西移”的格局调整,对陆良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东桑西移”不是仅仅把栽桑养蚕转移到西部,让西部继续成为东部茧丝绸的原料基地,而是要把最关键的东部先进蚕业生产理念、技术等引进来,在茧丝绸的深加工上做文章,引进东部优势企业,限制低技术的淘汰企业进入,避免低层次无序竞争。因此,陆良在打造全国优质蚕茧基地的同时,应以发展现代蚕业为抓手,做大做强蚕桑产业,把蚕桑产业发展成为真正富民强县的大产业,打响陆良蚕桑茧丝绸品牌,重现“西南茧丝绸之花”的辉煌。

3.1 以蚕业合作社建设为突破口,切实提升蚕业发展水平

陆良县的蚕桑生产仍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一家一户,小敲小打的生产方式,虽然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单个劳动生产者的效率,但这种“效率”也是低水平的效率。在这种桑园被分割、蚕茧也是独自饲养的模式中,养蚕规模化、机械化、规范化、标准化无从谈起,蚕桑抗风险能力弱,生产技术进步缓慢,不利于降低养蚕生产成本,也不利于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更不利于蚕茧价格的稳定。

蚕业合作社就是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真正的“联产”,降低个体养蚕户的风险,提高蚕茧质量,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之路。蚕业合作社已成现代蚕业的发展方向,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蚕农的主体地位,组建正规化的蚕业合作社,实施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让对产业不投入、不指导就获取利益的企业无生存空间,从而实现陆良县的蚕业经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切实提升蚕业发展水平。

3.2 加强蚕桑基地建设,提高蚕桑抗自然风险能力

陆良连续4年的干旱,给蚕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除了天灾外,历史上对基地建设欠账过多也是主要原因。过去在桑园排灌设施、沟路配套、小蚕共育室、蚕房、低产桑园改造、桑品种改良等方面建设严重滞后,只求产出,不求投入,旱不能灌,涝不能排,给桑园产叶量造成了严重损失。因此,要整合资金加大对基地建设投入力度,着力把板桥卢旗堡、马街庄上两个万亩连片区域打造成陆良县高产、优质、高效的核心示范区,以辐射带动全县的基地建设。强化对桑蚕病虫害监测防控,控制污染排放,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确保养蚕安全。

3.3 完善蚕桑产业链,提高蚕业综合效益

陆良县的蚕桑发展历程,就是不断延伸产业链的历程。从最初也是最根本的栽桑养蚕、蚕茧收烘、蚕丝加工、织绸印染、服装加工、产品销售做起,如今已延伸到蚕沙提取叶绿素、桑条造纸。发展蚕桑产业,就是充分利用栽桑养蚕各个环节的资源,在冬闲时节的桑园套种,桑条生产食用菌,桑枝造板,蚕蛹生产饲料、制酒等方面延伸蚕桑产业链,提高蚕桑综合效益。

3.4 重视人才,实施“科技兴蚕”

蚕桑产业集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一体,产业链完整,各个环节都对技术要求高。陆良蚕桑能做大做强,多项经济指标处于全省首位,跨入全国先进行列,最根本最核心的是建立健全了县、镇、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网络,有一支强有力的蚕桑农业科技队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蚕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县级现有人才资源,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服务蚕业发展,还要从院校引进相关急需人才,做好对镇、村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建设强大的蚕业科技服务队伍,为“科技兴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3.5 加快机制体制转变,提升蚕业管理服务水平

蚕桑产业链长,各个环节利益联系紧密,必须在机制体制上创新,强化相关职能部门对蚕业发展的服务保障能力。仅就鲜蚕茧市场来说,目前还是一家独大的垄断经营局面,一县一证,用垄断价格独家收购鲜茧。多年来,在蚕茧收购中存在的无证收购、茧贩猖獗、卖毛脚茧、茧质下降等诸多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没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竞争性、开放性、自由化的鲜茧市场。可以尝试一县至少2证,多家收购,以质论价,优质优价,劣质低价,自由竞争,提升蚕农积极性,确保蚕农利益不被损害。

蚕桑管理局作为县委、政府职能部门,必须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的有利时期,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有效的应对政策、措施,深化产业意识,理顺一些体制、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协调相关部门加大政策、资金、科技的扶持、投入力度。要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树立产业意识、品牌意识,认真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坚定不移地走规模化、精细化、科学化发展的路子,全面推进蚕桑产业向适宜地区集群化发展,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企业与农户风险利益共享机制,合理建立企业与蚕桑生产基地及蚕农各环节间的利益分配制度,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风险化解机制,在市场进入低潮时期,有效抵御和防范市场和自然风险,让政府、企业、农户真正结成利益、风险共享体,从根本上保障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产茧量陆良县蚕业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陆良县档案馆顺利完成12名援鄂医务工作者口述档案征集工作
文化治理现代化中乡土文化建设的途径研究——基于云南省陆良县的调研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陆良县总工会:举办贫困劳动力现场招聘会
单张蚕种产茧量提高措施
基于纳米TiO2开发的家蚕饲料添加剂在生产上的应用
淳安县蚕桑产业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