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高效栽培管理技术

2014-08-15 00:48李自光
云南农业 2014年1期
关键词:贡山块茎山药

李自光

(贡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 贡山673500)

1 山药的生物学特性

山药属薯蓣科,是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山药的根为须根系,主要分布于20~30cm的土层中;山药的茎有三种,包括地上的茎蔓、叶腋间的零余子和地下块茎。地上起攀缘作用的茎蔓,是山药真正的茎,蔓生,右旋,长3 m以上;叶腋处发生侧枝或形成气生块茎,俗称零余子或山药豆,呈椭圆形褐色或深褐色,可供繁殖或食用,是茎的变态,也叫地上的块茎;地下的块茎就是人们食用的山药,也是茎的变态,呈圆柱形,表面密生须根系,皮黄白色,断面乳白色,有黏液。叶对生或轮生,叶片呈心形或箭头形全缘。雌雄异株,穗状花序,花小,白色朔果。

山药属于高温短日照植物,生育适温为20~30℃。性喜空旷背风向阳的自然环境,特别是在地下块茎膨胀期,需要较强的光照。怕渍涝,在阴坡或箐沟种植的山药筋多、块茎小、品质差。山药栽培对土壤严格要求,需为砂质土壤,有较强的区域局限性,土壤pH值6.0~8.0,过高或过低都不适合山药生长。

2 山药的营养保健价值及发展前景

山药是药食兼用的高档蔬菜和滋补佳品,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脂肪、胆碱、淀粉酶等成分,还含有碘、钙、铁、磷等人体不可缺少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山药性平味甘,具有健脾益胃、助消化,滋肾益精,益肺止咳等功效以及延缓衰老的作用。

山药作为一种药食兼用的高档蔬菜和保健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山药需求逐年增加,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山药栽培前景十分广阔。2012年茨开镇牛朗当村黑马组农民余凤英种植山药0.4 hm2,收入7万元。全县山药种植面积已达130 hm2,平均亩产值1万元左右。山药生产已成为贡山县委、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3 山药的栽培管理技术

3.1 选用高产优质的品种

贡山县山药栽培历史悠久,种植品种较多,主要有本地怀山药、白山药、紫山药(田薯)等品种。本地长山药栽培历史悠久,块茎粗,产量高,但块茎筋多、入土深、难采收、抗病虫能力差;紫山药(田薯)滋补保健作用小,市场价位低;而黑马山药入土浅,易刨挖,品质好,产量高、种植效益高。因此,山药生产上应当选用黑马白山药为主栽品种。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黑马白山药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从丽江、保山引进并在高黎贡山这优越的自然气候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驯化栽培形成了优质丰产的一个山药品种。由于茨开镇黑马村种植早、面积大、收益好,当地百姓俗称黑马白山药。

3.2 山药良种的繁育

3.2.1 零余子的繁育。零余子俗称山药豆或山药蛋,是山药地上部分着生于叶腋间的株芽,为山药的变态茎。当山药栽子或山药段子连续种植2~3年后,品种逐年退化,产量和品质均会下降,这时要用零余子繁育的方法来进行品种的提纯复壮。在贡山县海拔1700 m以下栽培的山药,零余子较多、籽大,但山药块茎外观呈浅褐色,商品性较差;而海拔1700~2300 m栽培的山药,零余子少,籽小,山药块茎呈白色、产量高、商品性好。因此在10~11月份零余子成熟后,选择品种纯正、长势良好的田块,在晴天采收零余子。采收时剔除退化的长形种豆、毛孔外凸者以及种皮萎缩、擦破、有病斑和虫食的山药豆。选留籽粒粗壮、毛孔有稀疏且有光泽的零余子沙藏过冬,第二年立春过后播种零余子,栽后第一年得到的是小山药,作为来年繁殖用的种栽,两年后山药块茎才能收获上市。山药的零余子较多,因此山药零余子繁育是解决山药大面积生产用种困难的主要措施之一。

3.2.2 山药栽子繁殖。即山药上端有潜伏芽的那节,在山药收获时获取。山药栽子一般留足25~30cm,其中可食用的块茎不少于5cm,这样栽下去的山药苗较粗,长势旺,当年就可以采收。不足之处是山药栽子数量较少。

3.2.3 山药段子繁殖。即将山药块茎按6~8cm切成段,每段约30~40g。一般在切口处,蘸点草木灰或用生石灰、多菌灵浸种消毒后,就可直接栽种。在种子消毒过程中,药用量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腐烂变质。

3.3 选地整地

山药栽培要选用耕作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土壤pH值6.0~8.0,pH值过高或过低都不适合山药生长。山药块茎具有下扎的特性,入土可达40~90cm。因此,山药种植需要深耕,翻土深60~70cm,并认真清除野蕨菜根、树根及小石块,否则容易引起山药块茎分杈、清洗不便,降低市场售价。在土质坚硬,耕作层浅,石头多的地块不宜种植山药。

3.4 科学施肥

山药的生育期为160~180d,需要的肥料比较多。生产上根据山药的代谢特点,少施氮肥,增施磷肥和钾肥。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量之比为4∶1∶4.2。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播前每亩施腐熟堆厩肥2000~3000 kg、尿素20 kg,过磷酸钙5 kg,硫酸钾21 kg。方法是整地之前,将准备好的基肥撒在田间,然后将土地深翻一遍,做到表土与肥料充分混合。山药栽植后,还要在土壤表面铺施堆厩肥2000~3000 kg,此方法能迅速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质地。有条件的地方,山药种植沟内,亩施200~300 kg羊粪作种肥,效果好。

3.5 适时播种

3.5.1 播前种子处理。山药生育适温20~30℃,当地表温度稳定在10~12℃时即可播种。用零余子播种的方法是捡除虫吃的、霉烂的种子,播种前选择晴天晒种2~3d,以提高发芽率,增强发芽势。并用50%多菌灵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400倍液浸种处理。零余子种植的山药第一年比较小,不具有商品性,一般留到第二年成熟后才采收上市。当山药块茎采收后,在土壤表层没有结冰的地方,剩下的山药栽子可随采随种。山药任何部位切段都可以种植,山药段子栽培与零余子栽培一样,要进行种子消毒与晒种。贡山县霜期短春暧早,每年11月至翌年3月前均可播种,但不宜过迟,因为进入春节后随着气温的升高,种子开始萌动发芽,不利于培育壮苗。只要地表不冻,无霜,定植越早山药根系越发达,生长越健壮,品质越好。

3.5.2 合理密植。山药种植过密,容易引起争光争肥,不利于培育茂盛的长势,不利于形成高产优质的块茎;种植过稀,亩有效块茎不足,产量低。生产上要采用塘播或条播,行距80~90cm,株距40cm,每亩种植4000~4500塘。用山药段子或栽子栽培每塘种6~8个,零余子种植每塘可以种8~12棵,出苗后留8株为宜。播种不宜太深,一般下种后盖3~5cm细土即可。播种太深,不仅延长出苗时间,还消耗过多营养,不利于提高产量。零余子种植每年12月至翌年3月前均可种植,但不宜超过3月10日。山药栽子或段子栽培可以随采随栽。

3.5.3 引蔓上架。山药为缠绕性植物,长势旺。为充分利用阳光,在山药生长期应搭架。当苗长80~100cm时,要人工引蔓上架,这时茎蔓容易折断,需要轻手轻脚、认真细致,以晴天下午引蔓上架较好,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增加茎蔓的柔韧性,使茎蔓不容易折断。山药茎较长,搭立支架力求稳固,架高不低于2.8 m,支架形式以 “人”字形架为好。每亩需要1000~1200根直径3~4cm的实心竹。

3.5.4 及时中耕除草。山药吸收根系主要分布在0~30cm的土层内。中耕要求浅耕,以表土整松为准,最好在山药发芽前,以避免损伤山药苗及块茎和吸收根。在山药的整个生育期中,一般需要除2次草。山药栽后芽前使用化学除草,效果较好。方法是每亩用20%百草枯水剂200g,对水50 L或每亩用50%杀草净胶悬剂200g,对水50 L均匀地喷洒地面;7~8月,枝繁叶茂,山药进入了生育盛期后,不宜化学除草,避免发生药害而降低山药的品质,以人工及时除草和中耕培土,营造良好的山药生长环境。

3.6 病虫鼠害防治

3.6.1 炭疽病。山药在高温潮湿的季节易发生炭疽病。初期在叶片上发生黑色斑点,后期叶片变成黑色,呈水渍状,严重时山药整株枯死。防治:75%百菌清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喷雾,每次喷药时间间隔5~6d,喷2~3次。

3.6.2 双斑萤叶甲、黄斑长跗萤叶甲。生长期幼嫩的主茎叶被咬食,影响山药的正常生长和光合作用,严重时减产50%以上。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700mL对水50 kg喷雾或用溴氰菊酯10%乳油30mL对水50 kg喷雾。该虫有假死性,喷药时间最好在早上9点前或下午4点后。每隔6~7d喷一次,喷2~3 次。

3.6.3 地老虎。生长期的幼苗、块茎被咬食,使山药不能正常生长,影响山药的产量和品质。防治:在山药种植时,用40%辛硫磷颗粒剂撒在山药种植沟里。

3.6.4 鼠害。生长期山药块茎被咬食,要及时进行机械防治,药剂防治。

4 适时采收

每年进入10月中旬,气温逐渐降低,山药茎叶开始变黄枯萎,零余子已成熟。这时块茎也可以采收。采收时间10中旬到翌年3月份,采收期长达4个月。但不要超过3月中旬,超过这个时间山药地下块茎开始萌动长芽,山药块茎的淀粉水解,糖分转化品质下降。采挖时要精细采收,确保山药完好无损,提高其商品性。

[1]赵冰.山药、马铃薯栽培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2]黄维德.淮山药籽繁种薯技术[J].云南农业,2011,(3).

[3]王飞,刘红彦,鲁传涛,等.食用山药栽培技术图说[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高玉生,李寿华.贡山山药群众增收新亮点[N].怒江报.

猜你喜欢
贡山块茎山药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云南贡山县6~80岁独龙族居民营养不良影响因素分析
治病山药 美味山药
这个叫“贡山”的岛,你爱了吗?
山药记
山药提早上市栽培技术
我的“魔法山药”
马鞍型白及组培种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块根块茎类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与应用
贡山高山峡谷气候下人工种植羊肚菌的技术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