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军(山西省隰县畜牧兽医中心041300)
猪丹毒。病猪精神沉郁,高烧,在肩、胸、背、腹等处皮肤可见大小、多少不一,方形、菱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疹块。疹块先为淡红色,指压褪色,后呈黑紫色,凸出于皮肤表面,界限分明。宰后全身淋巴结出血、水肿,外观色红,切面红润多汁。肾脏常发生急性出血性变化,明显肿大、淤血。有时在心脏上可见疣状心内膜炎,二尖瓣上有菜花样赘生物。脾呈樱桃红色,质地松软,显著充血、肿大。
猪肺疫。病猪颈下咽喉部高度红肿,颈脖较粗,热而坚硬,呼吸困难,呈犬坐姿势,伸长头颈呼吸,咳嗽、喘气。腹侧、耳根、四肢内侧皮肤宰前、宰后均可见弥漫性出血点。宰后还可见咽喉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出血性浆液性浸润。切开颈部皮肤,有大量胶胨样淡黄色或纤维性浆液。体腔可见纤维性胸膜炎,肠系膜淋巴结和支气管淋巴结肿大,切面有坏死灶。
猪链球菌病。临床以猪颌下淋巴结脓肿最常见。急性败血型体温升高达41℃以上,黄疸、尿黄,颈、腹、四肢下部皮肤发紫,后肢关节疼痛或不全麻痹。有时出现运动失常,共济失调,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转为慢性时有明显的关节炎,高度跛行,不能站立,天然孔流血,黏膜与浆膜有片状或小点出血,全身淋巴结出血,脑血管充血或出血。转为慢性时浆膜腔内液体浑浊,有纤维蛋白性渗出物,黄色似蛋花样,胸腹膜有纤维素性粘连,受损关节囊滑膜面充血粗糙,滑液混有黄、白色乳酪样块状物,关节周围皮下呈黄色胶样水肿,严重时周围肌肉组织化脓、坏死。
猪痢疾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病猪出现粘液性或粘液性出血性下痢,粪便混有大量粘液及血液,常呈棕色、红色或黑红色胶胨样。宰后病猪肠内容物稀薄,且混有粘液或血液,慢性型可见肠黏膜表面形成黄色或灰色伪膜,外观呈麸皮样。
猪炭疽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可视黏膜发绀,呼吸困难,突然高热,濒死时天然孔流出紫色血沫。宰后病猪脾脏显著肿大,几乎呈黑色,血凝不全,皮下和浆膜下结蹄组织有淡黄色或血色胶样浸润,淋巴结肿大数倍,切面干燥,脆而硬,呈一致的砖红色,内有灰黑色坏死灶。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猪常见水样腹泻,呈喷射状,粪水呈黄绿色或灰白色,宰后见肠壁菲薄无弹性,小肠充血,内充满灰白色或黄绿色液体并混有泡沫。
猪副伤寒。病猪体温升高、寒战,眼睑常被脓性或粘性分泌物附着,排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粪便。宰后可见肠系膜淋巴结绳索状肿大,软而红,如大理石状,盲肠、结肠、回肠肠壁增厚,硬如橡皮管状。
猪瘟。急性型体温41~42℃,滞留不退,精神沉郁,全身发抖,皮肤上有小的圆形出血点。慢性型猪消瘦,常伏卧,行走无力,皮肤上有小出血点及出血斑。宰前、宰后均可见病猪四肢、腋下、耳根,甚至全身表面有暗红色针状出血点,指压不褪色。宰后见全身淋巴结轻度肿大,切面呈大理石外观,肾脏表面有数量不等的紫红色针状出血点,有时在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的黏膜上形成同心轮层状,黑褐色的扣状肿,突出黏膜表面,中央低陷,部分剥脱形成溃疡。
口蹄疫、猪传染性水疱病多于猪舌面黏膜、口腔黏膜、蹄部、乳房、吻突等处皮肤出现特征性水疱或烂斑,严重可见蹄壳脱落,病猪不能行走。宰后病猪有时可见心包膜有弥漫性出血点,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相间的斑纹,心肌松软似煮肉状。患传染性水疱病的猪,其内脏多无明显变化,严重时可见心内膜条纹状出血。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因易感动物种类多,传播快、发病率高,具有大流行的特点。本病死亡率低,多呈良性经过,水疱形成后病毒从血液中逐渐消失。在猪群中发现可疑口蹄疫时,应封锁现场,报告疫情,并注意与猪传染性水泡病相区别,必要时采水疱皮和水疱液供化验师检查。确诊后猪群全部扑杀销毁,立即对病猪停留的场所进行消毒,患病的胴体、内脏和副产品应立即销毁。病猪的同群猪和被污染的胴体、内脏和副产品应经高温处理后出场。屠宰车间工具和衣物,工人等都应彻底消毒。
繁殖和呼吸系统综合症。病猪多见发热、嗜睡,呼吸困难、急促,部分病猪可见一过性双耳、外阴、尾部、腹部、口部出现青紫、发绀。宰后无肉眼可见变化,常见诊断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且已有诊断试剂盒。
现代畜牧科技201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