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阳明区五林镇政府畜牧站157035)
猪腹泻时引起体温升高,大多因炎性毒素或病毒、细菌的代谢产物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猪体温升高。如患猪瘟时,猪体温略有升高,尤其是育肥猪和母猪,体温升高达40.5~41.0℃,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患病,因发热而出现畏寒、颤抖,白细胞减少的情况。粪便时干时稀或先便秘后腹泻,可视黏膜有针尖样出血点,鼠蹊淋巴结肿大,公猪包皮积尿。死后剖检可见猪淋巴结呈大理石样出血,肠道尤其是回盲瓣处有纽扣状溃疡等特征进行诊断。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原为冠状病毒,哺乳仔猪发病严重,体温升高,腹泻,架子猪、肥猪仅呈带菌现象或呈良性经过,个别猪呕吐,腹泻呈喷射状,但经5~8天后腹泻停止而康复,极少死亡。
猪丹毒主要发生于3~12月龄仔猪和育肥猪。猪体温升高达42℃是最显著的特征。猪皮肤发红,有疹块现象的病例并不多见,鼠蹊淋巴结不肿大,慢性病例有心脏瓣膜狭窄音。该病发病急,且各季都可发生,但炎热多雨季节发病较重,青霉素治疗该病的效果良好,只要进行疑似诊断后,即可用青霉素治疗。
猪副伤寒一般发生于仔猪,也以腹泻,体温升高为特征,但同时伴腹痛和胸前、腹下有紫斑是其特点。病猪由于长时期腹泻,其后躯被粪便沾污。仅粪便中混有大量坏死组织碎片和纤维状分泌物,病程持续数星期,腹泻时发时停等临床症状可作为疑似诊断的重要依据。结合死后剖检,肠黏膜上出现孤立或结合的淋巴滤泡或溃疡,伴有盲结肠和回肠的坏死性肠炎可进行诊断,以抗生素轮换治疗效果明显。
在我国非洲猪瘟虽无大面积流行,但应提高警惕。病猪有腹泻和体温升高现象,淋巴结出血十分严重,如血瘤一般,肝门、肾和肠系膜淋巴结最为严重,其余特征性变化见猪咳嗽的诊断。
口蹄疫。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生,典型变化是猪口、鼻、蹄冠、蹄叉上有水疱,体表皮肤较薄的部位,如大腿内侧、乳房、乳头上也可有水疱,体温升高。本病传播快,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等易于诊断。但在临床上该病与猪水疱病不易区分,需经乳鼠接种试验,血清保护试验等实验室试验进行区别。
猪肠型炭疽常呈散在发生,临床上除有体温升高,血痢现象外,因颈部淋巴结肿胀,呈呼吸困难现象。发热期间采取血液或带血液的粪便涂片,美蓝染色,可发现典型的竹节样排列的炭疽杆菌。也可接种小鼠,48小时采心血制成涂片,查到细菌即可诊断。
猪患伪狂犬病时也出现体温升高和腹泻的情况,但更多表现为脑膜脑炎和败血症,有时发生呕吐和腹泻,鼻盘歪向一侧,与萎缩性鼻炎类似。病猪鼻甲骨未萎缩,不出现呼吸困难。此外病猪叫声嘶哑,倒地侧卧,四肢划动,最后昏迷,状似猪水肿病。伪狂犬病多发生于10~20日龄的猪,成年猪为隐性经过或成为带菌者。水肿病则发生于35~45日龄,断奶前、后的仔猪。患伪狂犬病的猪有时出现呕吐和腹泻,而水肿病一般于疾病初期均出现腹泻。患伪狂犬病的猪体温大多先升高,后下降,而患水肿病的猪体温始终在正常范围内。
蓝耳病以母猪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综合征为主,仔猪仅出现食欲减退、腹泻现象。患病仔猪口鼻奇痒,常以鼻盘在圈舍内擦痒。在临床上母猪流产率在80%以上,断奶前仔猪死亡率在26%以上,同时仅有猪发病,其他动物不发病,临床上病猪不仅有流产及腹泻情况,还有呼吸困难,耳边、尾部皮肤出现深青紫色斑块的情况,应怀疑为蓝耳病。
附红细胞体属立克次氏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在血片中于红细胞表面可运动,血浆中也有少量结合。病猪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红,体温升高,腹泻,常用的抗生素对该病无效。四环素治疗有明显效果者,应视为附红细胞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病猪可长期带菌排菌,大多无症状,少数体温升高,便秘或下痢,关键是出现溶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现象。当猪体温升高时,采血进行涂片,用暗视野显微镜,可直接观察到钩端螺旋体。
衣原体病最大的特点是引起母猪繁殖功能障碍,流产,产死胎及公猪睾丸炎。其次是呼吸障碍,引起猪气喘和咳嗽,仔猪仅在应激状态下才出现体温升高和恶性腹泻,随后体温下降。病猪还出现关节炎和跛行。根据病猪临床表现,禽类作为带菌者一般不发病,牛、羊可同时发生流产和多发性关节炎,牛还可发生散发性脑脊髓炎等现象,应怀疑为衣原体病。
现代畜牧科技201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