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虎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南华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755299)
沙棘,别称醋柳,黄酸刺,酸刺柳,黑刺。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目,胡颓子科,沙棘属。
显微鉴别。果实横切面时外果皮细胞一列,壁稍厚,外被白色鳞状毛。中果皮较宽阔,细胞壁薄,内含众多橙黄色或鲜黄色颗粒状物及油滴。维管束外韧型,位于中果皮内侧,排列成环。内果皮为1列无色的镶嵌细胞,种皮细胞紧密排列成栅状。子叶细胞充满糊粉粒及脂肪油。
化学鉴别。取该品粉末1克,加乙醇10毫升,加热回流10分钟,滤过,滤液供下列试验:①取滤液滴于滤纸卜,喷三氯化铝试液,干后,置365纳米紫外光灯下观察,显黄绿色荧光。②取滤液1毫升,加镁粉少量及盐酸3~4滴,必要时置水浴上稍加热,显红色。以上2种试验结果证明有黄酮存在。
江孜沙棘。落叶灌木或乔木,高5~8米,小枝纤细,灰色或褐色,节间较短。叶互生,纸质,狭披针形,长30~55毫米,宽3~5毫米,基部最宽,顶端钝形,边缘全缘,微反卷,上面绿色或稍带白色,具散生星状白色短柔毛或绒毛,尤以中脉为多,下面灰白色,密被银白色和散生少数褐色鳞片,有时散生白色绒毛,中脉在上面下陷,下面显著凸起,叶柄极短或几无。果实椭圆形,长5~7毫米,直径3~4毫米,黄色。果梗长约1毫米,种子椭圆形,甚扁,具六纵棱,长4.5~5.0毫米,直径约3毫米,带黑色,无光泽,种皮微皱,羊皮纸质。产于中国西藏拉萨、江孜、亚东一带。拉萨有栽培,生于海拔3 500~3 800米的河床石砾地或河漫滩。锡金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西藏江孜。
蒙古沙棘。落叶灌木,高2~6米,幼枝灰色或褐色,老枝粗壮,侧生棘刺较长而纤细,常不分枝。叶互生,长40~60毫米,宽5~8毫米,中部以上最宽,顶端钝形,上面绿色或稍带银白色。果实圆形或近圆形,长6~9毫米,直径5~8毫米,果梗长1.0~3.5毫米,种子椭圆形,长3.8~5.0毫米。
产新疆(伊犁、策勒、尼勒克等地)。生于海拔1 800~2 100米的河漫滩。分布于蒙古西部和苏联贝尔加湖地区。模式标本采自蒙古。
中国沙棘。落叶灌木或乔木,高l~5米,高山沟谷可达18米,棘刺较多,粗壮,顶生或侧生。嫩枝褐绿色,密被银白色而带褐色鳞片或有时具白色星状柔毛,老枝灰黑色,粗糙,芽大,金黄色或锈色。单叶通常近对生,与枝条着生相似,纸质,狭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30~80毫米,宽4~10毫米,两端钝形或基部近圆形,基部最宽,上面绿色,初被白色盾形毛或星状柔毛,下面银白色或淡白色,被鳞片,无星状毛。叶柄极短,几无或长1.0~1.5毫米。果实圆球形,直径4~6毫米,橙黄色或桔红色,果梗长1.0~2.5毫米,种子小,阔椭圆形至卵形,有时稍扁,长3.0~4.2毫米,黑色或紫黑色。花期4~5月,果期9~10月。产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部。常生于海拔800~3 600米温带地区向阳的山嵴、谷地、干涸河床地或山坡,多砾石或沙质土壤或黄土上。中国黄土高原极为普遍。后选模式标本采自山西交城。
中亚沙棘。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6米,稀至15米,嫩枝密被银白色鳞片,一年以上生枝鳞片脱落,表皮呈白色,光亮,老枝树皮部分剥裂。刺较多而较短,有时分枝,节间稍长,芽小。单叶互生,线形,长15~45毫米,宽2~4毫米,顶端钝形或近圆形,基部楔形,两面银白色,密被鳞片,无锈色鳞片,叶柄短,长约1毫米。果实阔椭圆形或倒卵形至近圆形,长5~7毫米,直径3~4毫米,栽培的长可达6~9毫米,直径6~8毫米,干时果肉较脆。果梗长3~4毫米,种子形状不一,常稍扁,长2.8~4.2毫米。花期5月,果期8~9月。产中国新疆,生于海拔800~3 000米的河谷台阶地、开旷山坡,常见于河漫滩。有的作绿篱。苏联塔吉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哈萨克以及阿富汗西部、蒙古西部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苏联哈萨克。
云南沙棘。本亚种与中国沙棘亚种极为相近,但叶互生,基部最宽,常为圆形或有时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灰褐色,具较多而较大的锈色鳞片。果实圆球形,直径5~7毫米,果梗长1~2毫米,种子阔椭圆形至卵形,稍扁,通常长3~4毫米。花期4月,果期8~9月。产四川宝兴、康定以南和云南西北部、西藏拉萨以东地区。常见于海拔2 200~3 700米的干涸河谷沙地、石砾地或山坡密林中至高山草地。模式标本采于云南中甸。
现代畜牧科技201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