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艳芳 (河北省安新县水产畜牧局 071600)
初产仔猪代谢机能旺盛,生长发育快,饲料利用效率最高的阶段,加快仔猪增重,提高哺乳率和成活率是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
初生仔猪皮下脂肪层薄,被毛稀疏,调节体温适应环境冷应激能力差。仔猪的体温调节机能从第九天起才得到改善,20日龄时才接近完善。所以,保温是提高仔猪育成率的关键性措施。仔猪最适宜的环境气温是 1~7日龄 32~28℃,8~30日龄 28~25℃,31~60日龄25~23℃。为满足这个温度要求,可用250瓦的红外线育仔箱。把红外线灯泡安放在约1立方米的育仔箱内或育仔室的中央,或在仔猪箱内铺一块仔猪保温板。育仔箱(室)靠母猪的一侧开个仔猪出入口。仔猪出生后放在箱(室)内,每隔1小时放出哺乳1次。经几次训练,仔猪就会自行出入,并选择在适宜温度下休息。
初乳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产后3天内初乳中免疫球蛋白从每100毫升含7~8克降到0.5克。仔猪随产出随放到母猪身边吃初乳,能刺激消化器官的活动,并促进胎便排出,增加营养产热,提高对寒冷的抵抗能力。所以,仔猪出生后应尽早吃到初乳。
出生仔猪有抢占多乳奶头、并固定为己有的习性。如果乳头不固定,则势必发生抢夺弱食,也干扰母猪正常放奶,仔猪发育不齐,死亡率高。为此,仔猪出生后2~3天内必须人工辅助固定奶头。方法为:①人工辅助固定。当仔猪个体间体重差异大,应把个体小的放在奶牛泌乳量高的前3对乳头吸乳。首先把母猪后驱垫高些,这样体壮的几头仔猪占领后躯的几对乳头,人工辅助个体小的仔猪放在前几对乳头,一般2天后就可固定。如果个体差异不大,不必干涉。②完全人工固定。从仔猪出生后第一次开始就人为的固定好,用橡皮膏贴到仔猪身上,写上固定的奶头顺序号,每次人为控制,不许串位。把多余奶头用胶布封住,这较浪费时间。
为防止仔猪贫血,仔猪出生后3~4日龄时补铁。把2.5克硫酸亚铁和1克硫酸铜溶于100毫升水装入奶瓶,当仔猪吸乳时滴于母猪乳头上令其吸食,也可用奶瓶直接滴喂,每天1~2次,每头每天约10毫升。仔猪生后2~3天颈部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铁、右旋糖铁钴合剂等100~150毫克,2周龄时再注射1次。
硒是仔猪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对缺硒仔猪出生后3~5日龄,肌肉注射0.1%的亚硒酸钠溶液0.5毫升,60日龄再注射1毫升,注射硒E合剂效果也很好。一般生后3天开始给清洁的饮水,水槽要常刷洗,水要勤更换,冬季可供给温热水。
种猪场称量出生仔猪的个体重,商品猪场称量窝重。为了随时查找猪只的血缘关系和便于管理记录,给每头猪只进行编号,在称重初生体重的同时进行,剪耳法简便易行。
保持环境安静,防止母猪烦躁不安、起卧不定,可减少压踩仔猪的机会。使用母猪限位架,限制母猪大范围的运动和躺卧方式,以免仔猪被母猪压死。饲养员对母猪和仔猪要进行耐心的饲养管理。
商品猪场的小公猪、种猪场不能做种用的公猪,都在哺乳期间进行去势,一般30~35日龄断奶,则在20~25日龄去势。
对初生仔猪危害较大的疾病有仔猪红痢、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传染性胃肠炎等腹泻病。主要预防措施是加强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保证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产出体重大、健康的仔猪,母猪产后有良好的泌乳性能。哺乳母猪饲料稳定,不吃发霉变质和有毒的饲料,保证乳汁的质量。产房要采取全进全出,前批母猪仔猪转走后,地面、栏杆、网床、空间要进行彻底的清洗、严格的消毒。妊娠母猪进产房时对体表要进行喷淋刷洗消毒,临产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乳房和外阴部。产房的地面和网床上不能有粪便存留,随时清扫。产房要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控制有害气体的含量,防止或减少仔猪腹泻等疾病的发生。在母猪妊娠后期注射K88、K99等菌苗,但必须根据大肠杆菌的结构注射相对应的菌苗才会有效,也可注射多价疫苗。
现代畜牧科技201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