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守红 (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157125)
商品蛋鸡营养阶段的划分是0~6周龄为育雏期,6~8周龄为生长期,8~15周龄为育成期,15~18周龄为开产前期,18周龄以后为产蛋期。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应采用不同的营养水平,以保证后备鸡发育良好,并达到节约饲料的目的。但在生产实践中,由于受环境、疾病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即使按照营养标准配料饲喂,鸡的体重及状况也往往不合乎要求。出现这种情况,应以实际体重及日生长量等指标为依据,灵活调整营养摄入量。例如,褐壳蛋鸡在6周龄末体重要求达到480克,白壳蛋鸡要求达到390克,若此时鸡群体重偏轻,则必须继续饲喂育雏料。对达到体重标准的则可换饲生长期饲料。8周龄时褐壳蛋鸡体重690克,白壳蛋鸡550克,胫长83~85毫米,这个标准是给鸡更换育成料的依据。目前,育雏期普遍延长已经成为现代蛋鸡生产过程中的显著特点。
蛋鸡日粮品质的好坏是影响鸡群体质好坏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在雏鸡及产蛋高峰阶段更是如此。
严把原料质量关。有时鸡群发病是由于饲料质量差而引起的。豆粕加工温度不够或加热过大,造成鸡腹泻、停产。发霉变质原料,如玉米、花生粕、豆饼等造成黄曲霉中毒。鱼粉掺假或腐败,造成鸡只拉稀、肌胃糜烂或食盐中毒。使用假氨基酸,引起鸡群出现啄癖。多种维生素或预混料添加剂保存时间过长或型号相混,造成蛋鸡维生素缺乏症状的产生。磷酸氢钙掺假或氟含量超标,骨粉掺假等造成鸡只蛋壳质量不合格或产生腿病。
严把配料关。饲料均匀度与产蛋量、料蛋比等有密切关系。最好采用机器拌料,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进行,使变异系数保持在10%以下。手工拌料时,必须采用逐级稀释的方法,将小料先预混,然后用手工搅拌6~8次。为保证混合均匀,可采用1%~5%的预混添加剂,这样可以保证饲料质量及新鲜程序,又可使配料均匀。饲料以玉米、豆粕为主,尽量减少适口性差的饲料,如各类杂粕。使用非常规原料时必须注意氨基酸平衡。另外,要注意原料水分与蛋白变化,尤其是玉米、豆饼等。要根据原料质量来及时调整配方。
从开产到高峰期,饲料的种类与来源必须稳定,不能经常更换,以免影响产蛋率。
重视原料及饲料的贮存。所购预混料与原料一定要妥善贮存,要存于阴凉、干燥、通风处,过期或发霉变质的原料禁止使用。
夏季饲养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防暑降温,保证蛋鸡摄入足够的营养。环境温度超过30℃时,采食量与产蛋量都有所下降。在配制饲料方面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而保持蛋鸡高产。
调整日粮营养水平。炎热夏季,蛋鸡采食量下降,为了保证其摄入足够营养,需要根据鸡的采食量来对能量与粗蛋白都予以适当提高,使鸡虽然采食量减少但每天仍可摄入1.17兆焦的代谢能与相应的蛋白质。据报道,用1%~3%的油脂代替部分能量饲料,如玉米、麸皮等,对提高母鸡的产蛋率有良好的作用。另外,要选择优质蛋白原料,如多添加豆粕等易于消化吸收的原料。
添加抗应激添加剂。在饲料中添加0.2‰维生素C,或者添加0.1%氯化钾和0.3%~1.0%小苏打,或者添加一些解热药物,如乙酰水杨酸、杆菌肽锌等,均可有助于鸡体散热,达到提高产蛋量的目的。
每年在新老玉米交替的季节,都会有部分蛋鸡户的鸡出现粪便稀薄,带水或淌水,产蛋约下降1%,蛋色变浅变白,鸡的采食、饮水等一切情况正常。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①玉米的水分含量偏高,超过18%甚至20%。这样会造成饲料中水分偏高,鸡拉水样粪便。另外,能量、蛋白含量下降,不能满足鸡的正常产蛋要求,造成产蛋略有下降,蛋色不好。②因为饲料中水分偏高,易发生霉变,霉菌寄生在肠道内,形成顽固性拉稀,一般药物不能杀霉菌。霉变严重的不能造成产蛋大幅度下降,死鸡等。轻者则表现为产蛋下降,蛋壳发白,软壳蛋出现。解决办法为晒干或烘干水分偏高的玉米,禁用发霉变质的玉米。饲料中添加1%的豆油和多加1%的豆粕,连续饲喂20天。加0.05%的硫酸铜饮水或拌料3天,用克霉唑或制霉菌素按说明拌料或饮水3天,杀霉菌。添加0.1%的土霉素5天,消炎,也可用别的抗菌药。停药后用“益生素”(主要成分为有益菌、酶制剂、寡聚糖等)按治疗量拌料7天,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加多种维生素2倍量,用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