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辉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新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幼小生命群体,不仅要担当着开启幼儿智力和培养各种能力的教育任务,还要在生活上细心照料幼儿,热爱幼儿,关心、尊重并使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这也必然成为幼儿教师重要的工作任务,而这些又恰恰是幼儿教师道德素质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立足于分析幼儿教师道德素质现状,明确幼儿教师师德素养建设的重要性,提出提升教师道德素质的途径就是要重视幼儿教师教学道德行为要求,要增强幼儿教师的道德自律意识,要重视幼儿园和谐工作环境建设,让教师快乐从教等。这些内容也一并成为促进幼儿教师道德素质提升的有效策略。
幼儿教师道德素质体现为以做好幼儿教育工作为己任的道德品行,以提升教师专业理论为职责的专业责任,以体现教师道德自律品质为中心的道德人格。
教师的道德品行,首先体现为对工作岗位的态度,对幼儿的关心、爱护与尊重,其次表现为自觉履行教师岗位的职责。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重在“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成长”。[1]幼儿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爱心、智慧以及美好心灵,给幼儿以良好的教育影响,让幼儿在教师的关爱、教育、尊重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据一项与幼儿教师道德素质相关的调查内容显示,“77.5%的教师将热爱幼儿、尊重幼儿放在首位,12.5%的教师将它放在第二位”,并且“80%的教师将认识、了解幼儿,研究幼儿发展能力排在调查的前三位”,说明教师们比较重视师德与教育观、儿童观,将这一点看作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2]
另据一项关于“对幼儿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对专业思想的认识”、“敬业精神”、“工作的积极态度”等内容的调查显示,许多教师选择了比较消极的回答。只有23.8%的教师认为幼教的地位很高。有42%的教师认为将会离开工作岗位,从事其他行业。47.7%的教师感觉工作太枯燥,太累了,没有精神头。这其中有个别教师是因受自身的个性、心理等问题影响,对幼儿缺少情感,不喜欢幼教工作,只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选择从事这项工作。[3]
上述两项调查内容说明不同地区不同园的发展状况,会对幼儿教师职业态度、工作热情以及道德素养产生深刻的影响。不良的工作环境以及受周边地区人们不良价值观等影响,都可能导致教师不安心于幼教工作,缺少职业理想,并因缺少了职业的愉悦与幸福感等情感体验,使幼儿教师呈现出道德素质方面的问题。
教师的专业责任,主要是基于专业发展对幼儿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对幼教事业的责任心、荣辱感,对幼儿的热爱与关怀,使得教师致力于自我素质的提高,重视自身能力的发展。据一项关于幼儿教师学历提升状况、文化知识运用情况、教师教育能力等内容的调查显示,幼儿教师初始学历为中专的占63.2%,通过职后教育实现学历提升达到大专或本科学历的教师占81.14%;教师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文化和专业技能完全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要求的分别占57.5%和56.5%;为提升教师学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审视教学实践,提出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实践等科研课题研究,而实际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的教师占17.6%,发表过与教育教学相关文章的教师占22.3%。[4]该调查反映出不同地区幼儿教师群体专业水平、能力发展状况欠佳,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专业道德素养(教师敬业、爱岗,对幼儿的关爱、与同事友好相处),都会表现出低层次的道德水准,从而影响教师道德素养的提升。
教师的道德人格主要体现为对待工作具有自觉自律的道德良知,是教师个体完善个性、自觉提升道德修养的行为结果。在幼儿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总是有选择地关爱着部分幼儿,同时在冷落或忽视着其他幼儿。幼儿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因受遗传、家庭环境、教育以及自身的兴趣、能力、性格等发展因素的综合影响,幼儿表现出的气质、性格、教养等各具特点,可能会导致教师产生偏爱之心。现实中,教师有选择地关爱幼儿,与家长采取各种方式讨好教师更具密切联系,而这种现象越发呈现上升之势。这种因教师缺乏道德自律品质而呈现的不良园风,会让教师逐渐忘记自己的职责,滋生着教师的不良道德习气,逐渐丧失教师的良知、人格和尊严,不仅玷污了教育的神圣,也使其他幼儿陷入不平等的地位,从而制约着教师道德素养的提升。
教师的教学道德行为就是在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尊重意识,教育内容对幼儿成长要具有价值,教学方式要合乎道德性,要关爱教育对象等。
作为幼儿教师,首先,要具有尊重意识,教师要明确认识到,教育的对象虽然幼小无知,但是教学要考虑人的因素,要在尊重教育对象的基础上施予教育教学,并且要规范教师自己的言行,要使自己的语言更合乎道德要求,不能对幼儿使用不文明的语言和行为,而且教学内容更要呈现文化特性和教育意义。其次,教学的内容要体现教育价值,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教师要把科学的、有价值的内容讲出来,就必须认真、科学、严肃地对待教学内容,教师不能因为幼儿无知,就不顾教育内容的科学性,进行想当然的教学。再次,教学方式要合乎道德性,即教学要体现民主性,要使组织的教学活动呈现出宽松的学习氛围,师幼之间以一种更关怀和谐的关系相处,不能因幼儿性格等因素置幼儿于不顾。最后,教学要体现教育者善的品质,就是教师要关爱幼儿,具有强烈的教育责任感,不仅要担当起育人的责任,还要让教学为幼儿成长服务,以幼儿获得真正的发展为目的。
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由于幼儿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幼儿教师教学内容相对简单,这就使得幼儿教师的教学道德行为很容易被忽略。事实上,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之所以很少意识到遵循师德规范要求,既与幼儿教育缺少规范的教学要求有关,也与对幼儿教育缺少科学性的要求有关,此外还与人们观念中忽视幼儿独立人格的存在有关。
随着对幼儿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要求的提出,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受到重视。教学道德作为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发展的价值中枢,以通过教师教学能力发挥着对幼儿的教育影响力。教学本身是具有道德的,这是教学本真的内涵。作为幼儿教师,教学能力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其是否胜任教师岗位的基本素质。教学能力不仅涉及幼儿教师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还要具备将知识有效转化为对幼儿实施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教育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借助自身所掌握的教育教学技术,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以及发挥自身的文化底蕴,对幼儿进行符合其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师业务上的高质量和高水平,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对事业的单纯追求,还包含着个人对工作的理解和热情,热爱幼儿、对幼儿的成长富有的爱心和责任,是教师追求高质量教学的重要动力。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不同层次的教师都体会到教师职业是一个良心的职业。正是教师的这种道德感悟,才使得他们对教师职业作出深刻的理解,并自觉努力提高自我的各种素质,实现教学和德行的统一。
幼儿园需要强调幼儿教师教学道德行为的提升,需要关注幼儿教师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因为幼儿发出的很多疑问,都带有哲理,对幼儿疑问的回答,需要教师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以及富有想象力的回答,所以看似简单的幼儿教育内容,却考验着幼儿教师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创造能力。面对最具想象力而又天真的幼儿,教师不但要解释的科学、合理,而且更要强调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否则孩子那与生俱来的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欲望和好奇心,会因教师缺乏想象力的回答以及教育水平低下,而逐渐泯灭,或因教师的无知而导致孩子获得错误的信息,而一直生活在错误的认知中。
因此,重视幼儿教师教学道德素养的提升,对培养和造就未来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为此,幼儿园要对师德素养高、教学能力强、幼儿反映好的教师有奖励措施,特别是在职称晋升中给予特殊政策,就会让更多教师积极自觉地投入到自身的教学道德素养提升中。
教师职业本身被社会赋予众多的道德责任,如从教育学和伦理学的视野看,教师被视为“有教育公正感和善的人是爱的化身”;从哲学上看,教师被视为是一种化人的力量。教师道德也常常被视为职业道德,而职业道德主要是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发挥作用,督促教师履行职责,约束教师的行为举止。
幼儿教师的教育工作需要遵循职业道德规范,以督促其做好本职工作,正是教师育人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道德素质提升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助于监督教师完成专业工作,也对教师个人品性的自我完善、保持内心世界和谐以及追求教育的幸福具有非凡的意义。
自律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道德自律品质主要体现为教师自觉主动地用道德标准约束个人的行为。马克思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康德认为,“自律是道德的唯一原则”。自律是指一定主体自觉认知并遵循一定规范要求而形成的内在约束。既可以如康德所说的就是认为自身立法,是自己为自己立规矩,也可以认为自律是对社会要求的内化,是把社会的外在要求转化成为个人的内在信念并指导约束自身的行为。自律的主体是个体,自律的实现路径是由外向内的转化。道德深藏于人们的习惯和意念之中,通过非强制手段潜移默化于人的思想和行为中,以良心等形式发挥作用,因此,道德是具有自律性的。
道德自律是教师规范个人言行的内部力量,用道德标准约束个人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教师的教育活动将以人格的独立为前提,以创新精神为动力,以知识的丰富为动力。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主要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自觉提升师德修养的人。教师要在实践中自我学习、修炼、约束、调控,要按照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经常对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进行自省,靠良心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坚持真理,纠正错误,教师要在单独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用教师道德的原则和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坚持从小处着眼,在无人听见、看见的情况下,自觉提升人格修养,不断追求最高尚、最理想的道德境界。
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师德修养,自律,才能赢得幼儿的信赖、爱戴,也才能生发职业的幸福感,并不断地强化对教育工作的信念。教师要通过长期的、尽可能丰富的阅读、反省、与幼儿交往、参与公益活动以及服务性学习等来增进自己对教育、对幼儿的认识,学会与幼儿打交道。为此,建议将教师道德自律纳入幼儿园规范要求,让教师学会自律,做到自律。
幼儿教师道德素养的提升,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师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因为作为一个称职的幼儿教师,“应具有正确评价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能力、了解幼儿心理特征的能力、情绪自我调节的能力、建立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能力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美国学者Witty提出,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在情绪不稳定教师所任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相应较多”。据一项涉及幼儿教师心理状况内容的调查显示,“30.6%的教师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满意,有49.6%的教师认为有心理压力,压力的来源主要是工作压力占47.2%和职业压力占21.2%”。[5]很多教师感觉工作劳累,又要满足家长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高的要求,心理压力大,心情烦躁,必然影响工作情绪,对幼儿教育必然产生不良影响。
为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师职业是一种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职业,要胜任这一职业,就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使自己通过知识的学习、体悟与心灵觉醒,实现人生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其次,教师要学会与幼儿、同事、领导及家长相处,以积极的心态待人、处事,会让教师收获快乐,收获幸福。
此外,作为幼儿园领导,要积极为幼儿教师创设和谐宽松的工作、生活、育人环境和氛围,教师之间形成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合作、帮扶关系,园领导要经常到班里参与教师教学研究活动,多给教师鼓励、支持,使幼儿园成为和谐集体并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园风,生活和工作在这里的教师,就会安心从事幼教工作。与此同时,教师热爱自己的工作,就会自觉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觉做好工作。
综上所述,幼儿园里有很多致力于幼教事业发展的教师,他们不仅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更有着自觉践行师德规范的行为,这些都是有利于幼儿接受平等、关爱等教育的。但总的来说,幼儿教师道德修养的提升,是当前幼儿教师素质建设的核心内容,没有良好的师德修养,没有对幼儿的真正关心和平等关爱,教师很难实现专业化的成长。教育先行,师德在前,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幼儿才能获得平等的关爱,并获得健康的成长。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吴颃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中的科学评价[J].幼儿教育,2006(9).
[3]但菲,等.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2006(4).
[4]但菲,等.幼儿教师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2).
[5]方文艳,加强幼儿教师健康教育若干问题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