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宇
(天津市实验小学,天津 300051)
参加“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让我不由得思考:时代呼唤怎样的教育家?我们要从教育家身上秉承什么?怎样促进专业化发展?当我随着多位教授走近一位位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教育家的时候,我被他们伟大的教育家精神所震撼。我想作为一名“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首先应该找到教育家的灵魂——教育家精神,取回“火种”。
真正的教育家,留给人们的是思想,更是人格。
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爱默生曾言,无热忱便无伟大。大凡能够成为教育家的人,他们对教育事业都终身充满着激情。陶行知曾自我评价说:“我以出家入佛的精神从事着中国的乡村教育。”蔡元培也曾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以一种“入地狱”的精神完成对北京大学脱胎换骨的改造。当有人询问斯霞成功的秘诀时,她的回答是:“我没有什么成功的秘诀,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我全身心地爱着我的学生。”同样,于漪也告诉人们:“教师要有满腔热情满腔爱,和学生心心相印!”通观中外教育的历史,成为教育家者,都视教育为生命,对教育事业始终充满着激情。不求回报,不谋职位,而是把自己的生命价值寄予教育,把教育作为终生的追求。真正的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发自肺腑,是深刻而厚重的;这种激情的持久和饱满是基于对学生的深切关爱。
我常常为自己今生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而庆幸,心中充满着欣喜与感激。教师的授课是在与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对话,以春雨润物般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拥有丰富而优美的情怀,提升细致而敏锐的感悟力,让那一颗颗年轻的心灵感受到生活的无比快乐与美好。走近教育家,我又深深地感悟到,大爱是天下为公的终极关切,是四海为家的博爱情怀。是孔子、苏格拉底的“有教无类”,是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成就他们的是对所从事的事业一生不变的追求,无私的奉献,高度的责任感。未来教育家要有大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育事业是事关人类千秋万代的事业,教育者必须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以博大的胸襟包容一切,以开阔的视野审视一切。蔡元培在执掌北京大学时,明确确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有了这种“自由”与“并包”,才有着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批大师的云集;有了大师的云集,才有了近代中国民主与科学启蒙的新文化运动。竺可桢在主持浙江大学时,也明确指出,“大学之所以为大,像百川汇海,方成其大。大学为学问的海洋,应兼收并蓄,包罗万有。”正因为竺可桢主持的浙江大学能够海纳百川、包罗万有,才有了后来的“东方剑桥”。大气的教育需要大气的教师,大气的教师温暖每一个学生。像霍懋征一样“从教六十年,从没有和学生发过一次火;从教六十年,从没有请过一次学生家长;从教六十年,从没有惩罚或变相惩罚过一个学生;从教六十年,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过队”。
作为小学教师,从霍懋征身上,我找到了自己的坐标,那就是要理解生命的独特色彩,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给顽皮的学生以感动,给自卑的学生以力量,给胆怯的学生以勇气,给愚钝的学生以智慧。
创新的意识、开拓的勇气是教育家的精神品质。早在一百年前,陶行知就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对教育家精神提出了这样几点要求,“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放眼中外历史上所有的伟大教育家,他们都是因为具备着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开拓的勇气,才在世界教育史上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孔子之于私学、柏拉图之于阿卡德米学园,到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苏霍姆林斯基之于巴甫雷什中学;从朱九思之于华中工业大学、刘道玉之于武汉大学,再到李吉林之于情境教学、魏书生之于民主科学教育,等等。创新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想作出一番业绩,非短期能够奏效,需要教育者为此作出终身而不懈的努力。世界上所有在教育改革上有所贡献的教育家,都是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终身在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中,脚踏实地地工作,终于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教育理论财富。教育家不仅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同时还具有一种定力和耐力——即执著的追求、坚定的信念。
教师职业道德有三大境界:即遵守规范道德境界、拷问良心道德境界、体验幸福道德境界。教师的德性既是一种品性,也是一种智慧。教师的专业角色决定了教师的德性至少需要善良、爱心、公正、责任。教师应该追求忘我的职业信仰,在忘我中享受教师这份职业独有的幸福。
是否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区分经验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重要标志。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还间接地影响着未来教育的性质与发展。作为专家型教师要做到:(1)树立“尊重爱护学生,注重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观;(2)树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真理的人”的教师观;(3)树立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千差万别的个体,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学生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教育应不断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尽可能发展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有三个层次:知识层次、智慧层次、创造层次。教师的专业精神形象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或教育观念。教师不仅要有人格魅力,而且要具有教师的专业品格。教学中,善于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育艺术;反思课程、教学、德育、管理,形成自己的教育行为品质;善于变革,改变自己,向往卓越和崇高,对学生展现出充分的文化影响力。
当然,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也不容小觑,这是因为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使人性更加完满,专家型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渊博,而且要精深,要内化到个体知识结构中去。
21世纪的发展呼唤创造型人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乃至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与教师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很难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性的学生。我们应该追求专家型教师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即对教育发展有前瞻能力,能迅速感悟、准确判断处于生成和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趋势和新问题;具有教育智慧,及时把握教育时机,能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和决策,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尊重科学,不盲从和迷信权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善于进行科学研究,能创造性地把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融汇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中去,对解决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取回前辈教育家精神的“火种”,是为了接过并高擎教育家大爱、创新、务实、坚守的教育大旗!静下心来好好读书、读人、读生活;大胆实践、反思、再实践。配上“广角镜”去博采众长,借助理论的“天文望远镜”去宏观思考前瞻判断,凭借人生和教育智慧的“显微镜”,蹲下来观察解剖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让我们带着培训的收获行走在课程改革的路上,去完成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工作方式的改变,思维方式的改变,最后直至生活方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