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2014-08-15 00:49张金阁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德育数学教育

张金阁

(山东省胶州市胶莱小学,山东 青岛 266315)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可以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良影响。因此,将德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目的教育、良好学习习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辩证启蒙教育等内容贯穿在数学教学之中,通过德育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一、结合数学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

数学教材中的插图、应用题和一些材料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小学数学课本上绘有反映科学技术和祖国建设成就的大型电子计算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南京长江大桥等图画,而这些图画一般是与应用题结合在一起的,既具体又形象,很有说服力。再比如在教学“圆周长”时,利用教材中的材料使学生了解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圆周率值精确到6位小数的历史伟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的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学了这课后,同学们深深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了不起。因此要勤奋学习,努力创新,长大后为祖国争光。对这些内容的生动讲解,就能使学生感到祖国的伟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通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搏,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二、结合数学教学特点以及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当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抓住一切时机,反复进行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如果光靠教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学生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上课时,教师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书写要规范,辅导“学困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联系日常生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来看,单给他们讲这样的大道理,收效不大,因为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可以根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数学这一事实,也可利用数学应用广泛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密切联系实际进行基本知识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如学习计算时,设计买卖情境,当发现学生计算出现错误时,就向学生讲清出错会给生产和工作带来巨大的损失。学习时、分、秒的认识时,先向学生说明时间的重要性。如对军事家来说,时间就是胜利;对教育家来说,时间就是知识;对医学家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对农民来说,时间就是粮食等,让学生知道时间对各种人都具有重要性,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又如,在应用题教学中,选用的题材也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像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积极锻炼等事例,这样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祖国建设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中产生兴趣,从而萌发为祖国的强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动机,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热情。

四、利用心理特点,诱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品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是实现理想的桥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精心设疑,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探索解决问题,同化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教学“能否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三位数222,问学生此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和同学们比速度,看谁最先知道答案,结果是老师先算出来。然后问学生,你想知道老师有什么好办法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看谁能发现其中的奥秘。然后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通过努力获得新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一方面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还要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具备坚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品质,同时也为学生产生创新意识创设空间。

在每次导入新课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天性,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教学知识“三角形”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自行车车架、房屋外形图。学生一看到这些图画,顿时情绪高涨,从学生微笑的面部表情里可以看到他们对事物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教师问:“你们知道自行车车架是什么形状吗?还有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这样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内心的动力源泉——自信心,并注重使这种动力持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五、利用解题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内容包括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两大部分。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和考试复习中,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由于内容熟悉,资料齐备,教师们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因而十分重视,做得比较周全;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强调和训练却显得力不从心。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教师应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这些方法,并进行必要的训练,使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马上给他们讲解,而是鼓励他们重新审题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直到独立解决问题为止,从而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培养独立思考,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只有正确地认识其德育功能,选择恰当的德育内容,利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有意识地创设德育渗透的情境,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德育数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