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红云
(江苏省南通市平潮高级中学,江苏 南通 226361)
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应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树立“学生发展只能由自己来完成”的理念,切实把精神发展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一片自主的天空。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往。我们不妨先看一位教师描述的教学案例:
“我们刚才复习了小说的人物描写,知道人物描写通常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为了检验大家是否掌握,老师将一段课外的古诗朗读给大家,请大家判断一下。”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同学们声音洪亮地回答道:“间接描写。”“很好!”我带着欣赏的目光予以表扬后话锋一转:“为什么青少年也好,老年人也罢,行者也好,耕者也罢,这么多人见到罗敷以后,都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来‘观罗敷’,这说明了什么呢?”一个学生洋洋自得地说:“好色!”这下,班里沸腾了,还有几个“不怀好意”的学生起哄。课堂一下子混乱起来了。我当时很想动怒,很想发火,教训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但是,理智告诉我,这个学生顺口说出“好色”两个字,很可能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不可急于处理……
短暂的停顿之后,我在黑板上写下“好色”两个字,并在“好”字下面加上了着重号:“同学们,‘好’字有两种读音,第三声和第四声,如果是动词,读什么音?请组词。”“动词读第四声,如爱好、喜好、好逸恶劳、好大喜功。”同学们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齐声回答后教室稍稍稳定了。“如果是形容词,读什么音?请组词。”我见同学们转移了注意力,步步追问。“形容词读第三声,如好坏、好人、好主意、好方法。”同学们回答时仍面带疑惑。“非常好!那么,你们知道‘好色’一词当中的‘好’是什么词性吗?应该读什么?”“动词,读第四声。”这时,同学们好像忘了刚才的喧闹,非常认真地回答道。“很好!通过刚才的那段文字,那么大家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罗敷的特点?”“好看”、“美丽”、“漂亮”、“酷”……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起来。我连忙说:“大家说的都很对,常言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学们异口同声,且面带笑容。我进一步指出:“所以,见到美好的事物,我们都想欣赏一番,这是人之常情。不难看出,刚才那段文字中的青年人、老年人、耕者、行者不约而同地停下来观看罗敷,正是因为罗敷在他们眼里太美丽了,大家都想看个仔细。下面大家试着比较一下,如果说罗敷真美啊!太美啦!美得无与伦比,美得妙不可言等,这样是更具体了呢,还是更抽象了呢?”同学们高兴地回答:“更抽象了。”“对,如果一味地说她美,只能给大家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如果通过众人的反应来写罗敷的美,读者就会感到具体真切,而且能给大家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我看课堂已经完全稳定,接着又说:“我们也常常听说某某是好色之徒,这‘好色’是指心怀邪念的男子沉溺于情欲,贪恋女色;而‘爱美’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钦佩。两个词有本质区别。如此说来,用‘好色’一词来概括刚才那些人的表现公平吗?”同学们众口一词:“不公平。”这时,我有意识地瞧瞧刚才那个学生,只见他惭愧地低下了头。
案例是浅显明白的,但其所具有的教育启示却是深刻的、丰富的:学生应该成为自身教育历史和生命发展过程的叙事者。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是叙事者与对话者。其一,学生是教学内容的叙事者,他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对课程、教材中的内容加以叙述,最常见的形式是“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其二,学生是课堂过程的叙述者,如描述这堂课是如何上的,我是如何学习的,叙述中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对课堂教与学的反思与评价;其三,学生是自身教育历史和生命发展过程的叙事者,他可以向他人展示自己受教育的过程和历史,叙述自己的生命是如何在课堂中发展的,这不仅是对自我生命的反思与评价,而且也是对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学校与自我生命的关系,乃至教育制度的反思与评价。学生的叙事不仅意味着学生参与到对自己教育生活经历的叙事过程中来,拥有了叙事权,而且是他通过这种叙事参与到教育过程本身中来,是对受教育权的另一种参与和实现。
学生应该是有着叙事与对话的自由与权利的生命体。学生是独立的与成人享有平等权利的生命个体,而且是具有叙事与对话冲动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都拥有不可剥夺的叙事与对话的自由与权利。教育中的自由,是学生怀着生命的冲动,通过叙事展现其生命存在与发展的状态,并在展示中与其他生命进行“我与你”对话的自由;教育中的权利,是学生呈现自身的权利,是在自我呈现中以独立的“我”与他者进行对话与交流的权利。在教学生活中,教师应当尊重并认真对待学生的这些自由和权利。在叙事与对话面前,人人平等。在不违背基本的教学规范的前提下学生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叙事与对话方式,选择叙事与对话内容。教师则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与其兴趣、品性、认知结构相适应的叙事与对话机会,使他们在不断的叙事与对话体验中成长和发展。
学生是在叙事与对话中生成、发展并存在的生命个体,叙事与对话不是掩饰、做秀、蒙骗,叙事与倾听也不是娱乐和欣赏,而是叙事者与倾听者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生命能量的对话和转换。学生在转换中形成了新的感知觉,新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生成新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