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庭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为代表的城市群发展壮大,成为沿海经济的增长极。上海、深圳和天津不仅是三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也同为开发开放型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上海相比,天津的对外开放既有相似性,也有其独特性。目前,天津市滨海新区已经完成了自贸区的申报工作。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分析设立天津滨海新区自贸区的战略意义,并从总体上提出天津滨海新区自贸区建设的相应措施,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尤为必要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对滨海新区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新定位以来,天津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对外开放的水平和程度均显著提高。天津市进出口总额自1996年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截至2012年,滨海新区已吸引了106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总共投资了256个项目,新区年合同外资金额已超百亿美元,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近600亿美元,国际间的合作交流频繁。设立自由贸易区赋予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新的内涵:更高层次地探索发展模式、解决开发开放的前沿问题、实施更复杂的体制创新。根据《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总体方案》的要求,在建设东疆保税港区的过程中,“应当借鉴国际通行做法,进行建立自由贸易港区的改革探索”。滨海新区是体现我国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的前沿地带,应当发挥在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上先行先试的作用。
中央对滨海新区的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和西北内陆省区最近的出海通道,天津港对内直接辐射经济腹地已经近500万平方公里,包括京津冀及中西部地区的14个省区市,有约70%的货物吞吐量和50%以上的口岸进出口货值来自天津以外的各省区。目前,天津港已经形成环渤海地区12小时快速通港、华北地区1天通港、西部城市2天通港的高效现代物流网络。因此,在滨海新区设立自由贸易区,是提高环渤海与京津冀对外开放水平、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
开放的世界形成了全球相互依赖的经济格局,自由贸易区在其中发挥了基地作用。我国已经建立的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等,在自由程度和区域影响力上仍与国际上存在较大差距。在天津滨海新区设立自由贸易区,能够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推动多边合作尤其是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天津滨海新区如果拥有自由贸易区这张国际通行名片,可以从根本上加强与日韩等东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关联,与日本的九州和福冈等经济自由区、韩国的济州国际自由城市和釜山自由港形成“区域开放金三角”,从而加速东北亚地区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的进程。
通常情况下,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和发展须具备下列条件:优越的区位条件、完善的配套设施、良好的产业基础、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效率优先的管理模式等。从目前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现状来看,已初步具备了发展自由贸易港区的基本条件。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京津城市带和环渤海湾城市带的交汇点,拥有“三北”辽阔的辐射空间,地处东北亚中心,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起点,也是中国和蒙古共和国签约的出海口岸,还是哈萨克斯坦等内陆国家可利用的出海口。和国内各类保税区不同的是,自由贸易区的最大特色是“境内关外”的特殊海关监管制度,即“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因此必然要求自贸区是极具区位优势的关键港口地区,而天津滨海新区正是全国唯一聚集了港口、开发区、保税区、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型工业基地的关键地区,高开放度的区位使滨海新区基本具备了国际自由贸易区通常的选址条件。
滨海新区自建区以来,基本形成了以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4年至2011年,滨海新区各项经济指标均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6.8倍,达到6206.8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7.05倍,达到12828.9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34.27倍,达到3702.12亿元。滨海新区产业功能区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群快速集聚,汽车和装备制造产业群迅速壮大,石油和化工产业优势明显,现代冶金工业占据行业高端,国际航运和国际物流功能不断增强,外贸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商业设施日趋完善,高端服务业加速聚集。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以其“先行先试权”可以为建设自由贸易区提供制度条件。《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包括十项改革,其中深化企业、科技等体制改革,建设高水平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管理体制,这四项改革上滨海新区都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设立自贸区提供了制度条件。
科技与信息服务开放在上海自贸区中具有重要地位。滨海新区依托京津两个现代化大都市,京津两地110所大专院校和众多的科研院所为新区提供了人才和科技支撑。目前,天津滨海新区拥有一大批国家级和市级科研机构,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业基地已初具规模。与推进建设研发机构相呼应,新区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了新区自主创新能力。随着新区技术创新高地的构建,科技研发优势日益明显。
天津滨海新区拥有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等几乎所有类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有必要对这些区域进行有机整合,实现转型升级和功能创新。天津滨海新区应该认真落实《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方案》,大力支持船舶登记、租赁业务、国际航运金融以及航运税收等方面的试点工作开展。以保税租赁船舶所有权登记试点政策为基础,确实解决融资租赁船舶登记需求的问题,强化航运中心的辐射服务。同时要在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方面进行创新,不仅可以使得更多的中资“方便旗”船愿意回国登记,还要吸引新造船回国落户,这样由船舶的集聚促进相关服务业进行集聚,进一步开拓海上国际运输产业和船舶融资租赁。还要发挥航运税收政策的优势以聚集航运产业,以鼓励航运企业总部的落户为目的来进一步优化国际航运税收政策,建立航运的一系列配套要素。各类金融机构的引进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那些在航运相关方面实力较强的租赁公司、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这种大型融资租赁产业聚集地有利于那些关于航运的企业进行融资融物。为了促进进口和出口的租赁产业进一步发展,除了要尽快建成国际飞机租赁中心,还要鼓励租赁业创新,以增加租赁企业的融资渠道。
国家进口贸易示范区的构建不仅要仔细斟酌例如人员过境免签这类政策,还需要期货保税交割等业务,这样才能优化提高国际贸易、离岸金融服务和国际配送等功能,进一步把东疆保税港区打造成与国际惯例相一致的自由贸易区。作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东疆保税港区要抓住这个机会,并叠加保税港区的功能优势、政策优势、腹地优势和天津口岸优势,发挥先行先试权进行突破创新,提高国际商品的展示交易功能并且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推动专业化市场的形成。还要继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打造与国际惯例相一致的自由贸易区,努力构建成为北方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商品采购分拨配送平台和展示交易平台。
是否有适合的政策体系建设是自由贸易区能够成功发展的核心问题。“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是各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应当完善东疆自由贸易区的政策体系,争取国家层面的批准和支持。近期可先制定东疆自由贸易港区的政策体系重点包括:监管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人员进出政策、土地政策、区内消费政策、提高运输效率政策等。推行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三个一”通关模式以及融资租赁业务异地监管、创新货物备案清单管理模式、期货保税交割业务等,检验检疫部门在东疆保税港区开展进一步完善报关报检手册、推行无纸化报检、电子监管和自助签证等工作;进一步落实国际航运税收、租赁试点等政策,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国际航运、物流和仓储营业税免征操作方案,放大营业税免征的政策效应;积极推动启运港(含无水港)退税政策,提升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的政策辐射能力等等。
(感谢我的硕士生孙哲同学在资料搜集方面对本文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