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早”与“高”

2014-08-15 00:45依貂
糖尿病新世界 2014年3期
关键词:家族史高血糖体重

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糖尿病,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开始了健康规律的生活。糖尿病虽然不能治愈,但是能预防,说到预防,就不得不了解糖尿病的一些早期症状和高危人群了。

糖尿病早期症状

糖友不一定必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因而,出现以下情况也要怀疑是否得了糖尿病。

1.有糖尿病家族史。有明确的轻型糖尿病家族史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很大,要引起注意。

2.有异常分娩史。如有原因不明的多次流产史、死胎、死产、早产、畸型儿或巨大儿等。

3.反复感染。顽固性外阴瘙痒,或反复外阴、阴道霉菌感染,或屡发疖痈者,有可能是患了糖尿病。不少女性病人就是因为外阴瘙痒去妇科就诊而发现糖尿病的。此外,反复的呼吸道、胆道、尿路感染,创口不愈合者,也就怀疑是否患有糖尿病。

4.阳瘘。男性病人出现阳痿,在排除了泌尿生殖道局部病变后,要怀疑有糖尿病可能。

5.有多尿、口渴多饮或有近期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

6.偶有尿糖阳性而空腹血糖正常者也要怀疑是否有糖尿病,应作进一步检查。

7.反应性低血糖。多发生于餐后3小时或3小时以上,表现为心慌、出汗、饥饿、颤抖等,如测血糖则在正常低值或低于正常,进食含糖食物后上述症状可消失。在某些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有所表现。

8.年轻患者发生动脉硬化、冠心病、眼底病变等应怀疑有糖尿病。

9.当老年人不明原因的知觉障碍。如肢体麻木,疼痛或感觉过敏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汗,尤其是半身出汗,体位性低血压,不明原因的尿潴留;尿失禁、不明原因的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下肢血管病变,如下肢发凉、发泔、间歇性跛行、肢端坏死、水疱、溃疡等;冠心病心肌梗死、肾病、脑血管意外等情况;不明原因的昏迷等时都应怀疑有糖尿病。

10.面部皮肤很痒。当你发现皮肤发痒、干燥、剥落、发红及疼痛,那么就有可能是染了湿疹,此时就应该时常保持皮肤湿润。但同时也可能因肝脏无法正常发挥功能引起,这就可能与糖尿病有关了。如果胆汁阻塞,积聚在血管内,就可能使得皮肤出现痕痒。

11.眼白发红。当你发现平时睡眠不足,身体容易疲乏,眼睛就会满是红筋,但同时也有可能是患了虹膜炎的表现。虹膜炎的产生可能与自身的肠胃炎性或者关节炎等病毒感染或自主免疫性疾病所引起。

12.体重下降。有些老年人觉得有钱难买老来瘦,能吃能喝身体好,可能就完全耽误了。实际糖尿病的症状大概是两大块。一块叫做三多一少,三多是什么意思呢?叫做尿得多,吃得多,喝得多。都比正常人或比原来的情况要多。同时又有体重和体力下降。体重和体力下降叫做一少。不见得是消瘦,多数糖尿病人不见得消瘦。就是体重比最重的时候下降一点。只要你发现你现在吃饭比原来多,喝水比原来多。但你体重体力并不好。吃得多应该是身体好的,你的体力又不好,体重有点下降,容易累,查一查,很多人这时候实际血糖已经到糖尿病的标准了。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指目前血糖完全正常,但得糖尿病的危险较大的人群。1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是指家族史阳性、具有某种遗传标志和免疫学标志的人群。如家里有别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具有某些种HLA类型或者胰岛细胞抗体、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者,就比较容易罹患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也就是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有糖尿病者,肥胖者,曾有过高血糖或尿糖阳性者,生过8斤以上的巨大胎儿者。8 0年代末,有个叫瑞文的外国人提出一个名词,叫做X综合征,后来人们把X综合征改为代谢综合征,这个综合征至少包括高体重(超重或者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血脂异常症)、高血粘、高尿酸和高胰岛素血症。一个人如果有这7个高中的3项以上,即使现在血糖不高,也很容易得糖尿病,因此有代谢综合征者也应该算作糖尿病高危人群。另外,还有人把吸烟者也列为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范围,这就给吸烟又增加了一条罪状。高危人群是糖尿病病人的后备军,如不进行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心理调节,得糖尿病的机会要比其他人多得多。所以说,高危人群应该是我们防止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的重点对象。

温馨提示

为什么有些糖尿病病人没有症状?必须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糖尿病病人都有明显的症状,也就是说没有糖尿病症状的人不见得就肯定不是糖尿病病人。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如下:⑴血糖高到一定水平才出现糖尿病症状:有人发现,只有在血糖水平高于15.0毫摩尔/升(270毫克/分升)一段时间的情况下,临床上才出现明显的“三多一少”等糖尿病症状,可是诊断糖尿病的血糖标准要远低于此值;⑵对高血糖的反应不敏感:有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可能对高血糖不那么敏感,血糖已很高,临床上还没有什么感觉。如有些人肾糖阈升高,虽已是糖尿病病人,但因尿糖不多,却没有什么感觉;⑶缺乏糖尿病知识:有些人对糖尿病一无所知,虽然已有“三多一少”的症状却没有认识,还认为是“能吃能喝身体好”,“有钱难买老来瘦”。这些情况很容易造成漏诊,以至贻误病情。国外有人研究发现,糖尿病病人患病到诊断之间,有7至10年的时间间隔,换句话说,糖尿病病人在其得到明确诊断之前,可能已不知不觉地受了糖尿病多年之害,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发生在2型糖尿病病人身上,尤其值得警惕。

猜你喜欢
家族史高血糖体重
郑瑞丹:重视询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给鲸测体重,总共分几步
携带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的新生儿母系家族史分析
血糖超标这些都不能吃了吗
称体重
汤显祖家族墓后的家族史
你的体重超标吗
我为体重烦
UCP2基因敲除小鼠在高血糖加重脑缺血损伤模型中的应用
高血糖相关偏身投掷和舞蹈症的CT及MRI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