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原生态曲艺文化资源对当代曲艺创作的主根性意义

2014-08-15 00:50温江鸿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曲种民族民间原生态

温江鸿

(山西省音乐舞蹈曲艺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1)

我没有涉及过曲艺创作,是一个门外汉。可为什么我要谈这个话题?虽然没有涉及过曲艺的专门创作,但我还是比较关心当代的曲艺演出和创作的动态。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网络时代,只要你对某一件事情有兴趣,你就可以了解它的前沿动态,因此我对中国曲坛也并不能说是完全陌生。从这个角度讲,作为一个旁观者、局外人,发表一些见解,可能对创作者也会有些启发。同样,讲原生态的曲艺文化资源,特别是冠以“原生态”三个字,也不是为了赶时髦或步后尘,与所谓的原生态民歌、原生态民舞等等做类比。因为许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山西民间曲艺的挖掘、收集、整理等基础性的艺术科研工作,参加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大项目、国家艺术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西卷》和《中国曲艺志·山西卷》的组织和编撰工作,对原生态的地方曲艺文化资源耳濡目染,发现了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的东西。这也就引发了我对当代曲艺创作的一些思考。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多的话语都在说“创新”,许多陈词滥调披着“创新”的鲜亮衣衫,闪亮登场,光鲜一时,就很快萎缩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然不能久长。传统与经典是历史的沙里澄金,只有客观务实、积极主动地传承历史与经典,才会有真正的创新。

当代曲艺创作要关注的问题和解决的问题有许多。我提出:“原生态曲艺文化资源是当代曲艺创作的主根”这样一个命题,是想引起曲艺界和曲艺创作者对原生态民族民间曲艺的关注,是希望当代曲艺在传承、创新、开发传统曲艺文化资源方面有所突破。为什么这样讲呢?从艺术生存的外部条件来看,我们正处于一个史无前例的经济稳步发展的时代,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解决了之后,文化娱乐的消费将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就是说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必然会带来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党和国家把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主流文化(或者说主旋律文化)和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共生并存和发展的局面,文化娱乐已经成为当代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是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的原生态的土著艺术,越具有吸引力和文化价值,也越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也就越发具有生命力和国际间的竞争力。当然,生存在这个时代环境下,我们还时时处处在享受着高科技,特别是信息和网络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和网络文明是我们这个时代与别的历史时代的最突出的标志,它为当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搭建了一个别具特色的平台。我们不能漠视这个平台,艺术不能漠视这个平台,艺术的创作与发展也不能漠视这个平台。以上良好的艺术生成条件、宽厚的多元文化共生局面、频繁的民族民间文化交流和先进的艺术传播科技平台等外部有利环境,为当代艺术的创作、发展、繁荣提供了适宜的空气、水和土壤。曲艺艺术创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如果事与愿违,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曲艺艺术,特别是曲艺的创作,发生危机,我们所从事的事业面临萎缩,我们就应该反躬自问,进行认真的自我检点。这一定有多方面的因素,每一个因素都可以写一篇论文。但其中最要紧的因素就是我们这个门类的艺术,长期以来受所谓的形势或市场因素的影响,显得浮躁,盲目跟风,失去了对自身艺术品位的长期磨砺。特别是长期以来,曲艺很容易受到形势的影响,创作出一些应景的作品,无论是长篇的还是短篇的,使曲艺沦落为一种宣传的工具,而不是一种艺术,多少年来所生成的艺术品质在不断失落。特别是在编写《中国曲艺志·山西卷》时,因为我分管曲艺书目和艺人传记,我发现了有这样两种值得关注的倾向:一是一些传统的经典的书目、曲目,包括那些至今流传的书目小段,我们会发现这些长期被无数艺人进行过无数次加工创磨砺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在说唱、在讲述,实际上是在传播繁衍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在塑造着一种精神。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这个民族不消亡,我们民族几百年来创造出的曲艺艺术作品就不会消亡,就会历久弥新,具有永远的生命力。

与此相反,另一种倾向就是,我还发现了无数的这样的应景作品,它所选择的创作题材涉及到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的诸多方面,是我们的政策的话筒和喉舌,在当时环境下确实起到了积极宣传和教育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功不可没。但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样的作品囿于创作者思想的局限,又缺乏艺术性,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但它助长的这种创作的负面倾向,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曲艺创作。

同样,以上这两种倾向也告诉我们,曲艺艺术是有自身品质的艺术,不单单是宣传的工具;它有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功能,但它更有自身的品质。而恰恰是它自身的艺术品质才是它区别于其他姐妹艺术、屹立于艺术之林的特质,也就是说曲艺艺术的独立的艺术品质是有自己的独特的遗传基因的,有独特的DNA。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的创作者为曲艺艺术独特品质的生成,积累了极为广博深厚的经验。这些经验是通过一代代曲艺艺人的生命与生存的形式来实现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历代艺人处于世俗生活的最底层,他们拜师学艺,首先是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艺术与生存紧密相连,而不是孔子所谓的“行有余力而为文”,特别是在山西,绝大多数曲艺艺人是盲艺人,艺术与他们的求生的本能是统一的。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所从事的艺术不能是应景的东西,必须是精益求精的、得到广大的人民群众欣赏的。因此,一个艺人便可以留下一部或几部有名的书曲目,一个艺人便可以救活一个班社、一个说书组或一个曲艺队,当然也会因为一位老艺人的过世,而留下曲随人亡或书随人亡的遗憾,甚至出现一个班社或一个曲艺队解散的结果。

这正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些经典的传统曲艺作品是凝结了历代艺人智慧与生命的东西,非常值得我们后人的珍视。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联合行文,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挖掘、搜集和整理,历经30余年,出版了“中国十大文艺集成志书”,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最后一次表彰大会时,被誉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万里长城”。在这十部集成志书里,有两部是关于曲艺方面的,它为我们记录了较为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曲艺艺术的发生发展的轨迹,也为我们记录了一些曲种、曲目、曲艺音乐、曲艺艺人逐步消亡的轨迹。由于要忠实地留下这些记录,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们进行了长期的田野搜集和访查工作,发现了许许多多的原生态的曲种或曲艺形式。比如在我们山西省,通过编撰两部曲艺志书和集成,就发现了40余个地方说唱曲种,以及诸多形式各异的曲艺表演形式,收集到近万条书曲目的名称,这是任何一个曲艺创作者在自己的书斋里都不可思议的事。

应该说,丰富的民族民间曲艺形式和流传至今的各种经典的传统书曲目,是我们当代曲艺创作与生产的母体和源泉。我们艺术科研单位对它的收集整理和出版,仅仅是进行了最基础的工作,怎样把它转化为艺术生产力?怎样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我们民族的主旋律文化的强音,成为释放正能量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源,成为当代多元文化的绚丽景色和靓丽风光,这才是今后一个时期曲艺文化生存发展繁荣的一个关键。

如果我们忽视了原生态民族民间曲艺艺术对当代曲艺创作的主根作用和母体作用,我们的曲艺创作就会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就会是空中楼阁,就会失去曲艺艺术本身的品质。因此,从以上对曲艺艺术本身发展的规律进行的一些继承和发展的探讨中,也同样启示我们,应该在当代的曲艺创作中重视从原生态的曲艺形式中汲取养分。原生态的曲艺形式,除了保留了曲艺艺术的本身的特质外,还带有许多的其他原生态的文化气息和民俗气息,它留给当代人的回味是多方面的。我们对原生态曲艺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是多样的也是统一的,是精神与灵魂的一脉相承,是灵与肉的结合。

事实上,从现象上看,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曲艺艺术总被淹没,是文化艺术界的弱势群体。比如在我们山西,艺术圈子里的人总爱说,山西是“戏曲的摇篮”、“民间舞蹈的故乡”、“民歌的海洋”等等,山西地上留有的众多的古戏台、出土的诸多的戏曲文物和众多的元杂剧作家、作品,佐证了山西戏曲的源远流长,而说到山西的曲艺,就很少有表达的话语,曲艺在山西没有话语权。实际上,山西有因写作《成相篇》而被称做“弹词鼻祖”的荀况,有精通乐律、善于审音辨音、被盲艺人供奉为祖师的晋国大音乐家师旷,有首创诸宫调的泽州(今山西省晋城市)人孔三传,有写作《西厢记诸宫调》的董解元,等等,这些人物和作品,在整个文化界也是惊天的大事,可为什么我们的曲艺还是没有话语权呢?我们山西的文化厅曾有戏剧厅或梆子厅的称呼,这正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山西文化行政部门的领导是多么注重戏剧事业的发展,而曲艺事业与此相比就显得非常的弱了。山西有多少个剧种,我们的领导可以如数家珍,但有多少个曲种,可能就不得而知了。戏剧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汇演,进行振兴、抢救和保护,曲艺特别是各个地方曲种就没有这样幸运了,大多是自生自灭,处于一种原始的自然生存状态。甚至在许多地方,把曲艺队归在残联管理,因为从事曲艺演出的艺人大多是盲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曲种、曲书目,以及曲艺艺人的绝活等,都面临灭亡的危机,或者说,已经有消亡的。

那么,作为政府主办的曲艺团,对地方曲艺该做些什么呢?我们的曲艺团,因为生计与市场,他们的眼睛看的是相声、小品和简单的歌舞,这样可以招徕观众。他们的关注和艺术实践,在我看来是十分单调的。地方曲艺团,应该关注和实践的,是地方的有特色的曲种、经典的传统曲书目和精湛的艺人绝活,要对这些进行收集、整理、传承和创新,这应该是一个地方曲艺团的重要任务。但实际上,我们的一些曲艺团,他们不但没有学习地方曲种的精华,甚至连地方曲种资源的家底都不清。或者说,他们从心底里就看不起地方曲种,看不起地方书目,看不起地方艺人,对这些民族民间艺术采取了鄙视的态度。我常常说,学钢琴不易,参加钢琴比赛更不易,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和全世界比;相反,学二胡显得容易,因为它是我们的民族乐器,外国人不清楚,容易感兴趣,在国外能占一席之地。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和国际性,就是说此。我们的地方曲艺就是“二胡”,我们自己常常不看重,觉得是下里巴人,而是把眼睛盯着所谓的相声和小品等这样的大路货,而这恰恰不是我们的长项。如果说我们政府主办的曲艺团,它都不能拿出相应的精力来关注我们的地方曲艺,那么,我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曲艺逐步面临萎缩的危机,也就不可避免了。同时,那些趋同或雷同的曲艺创作,因为没有足够的养分,也会枯萎。曲艺事业因此面临的严峻局面就可想而知了。

我说的这些话,似乎远离了我要讲的命题,实际上,我们知道曲艺的创作,是整个曲艺活动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不能去有意识地关注原生态的地方曲艺文化资源,不能把它作为我们创作的母体和源泉,我们的创作就可能走向一条窄胡同或者一条死胡同。一个不能了解其传统精华、吸收其传统精华的创作群体,他创作的作品一定不会超越历史。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谈到自己的科学成果时,都会讲自己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这不是谦虚之词,是科学事实的真实反映。更何况经典传统的不断再现,本身就是文明传播的重要途径。这也就是我要提出关注和保护原生态曲艺文化资源并把它作为我们当代曲艺创作主根的初衷。那么,从那些方面来实践这个命题呢?

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原生态曲艺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不能采取鄙视的态度。现在,无论从国际上,还是国内,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都有了明确的认识,我们国家也正在制定和陆续出台相关的法规,文化界、学术界有一批有识之士也在奔走呼吁,国家在保护非物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方面也要加大投资的力度。我们丰富多彩的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曲艺文化也要搭上这趟车,不能再掉队、再落后。我们的曲艺主创人员,更要更新观念,积极参与和呼吁这项工作,把我们有特色的曲种、曲(书)目、艺人绝活绝技等等检点出来,推荐上去,加以保护。同时,也要虚心向原生态的民间曲艺学习,把它的优秀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从确立对原生态民族民间曲艺的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到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树立正确的思想,充分认识原生态民族民间曲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一个当代曲艺创作者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要具体地对几个有特色的原生态的地方曲种和经典传统曲书目进行剖析。一个曲种的形成,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地域的、有语言的、有音乐的、有其他艺术的影响等,这个曲种的生存、发展、兴盛和衰败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这些成因与曲艺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关系,特别是历代的曲艺创作、包括艺人的即兴创作和专门创作,到底对一个曲种的生存与发展有多大的影响,它能给我们当代的曲艺创作一些怎样的启迪与思索,有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等等,这都是一个曲艺创作者要关心的事。可能有些创作者会认为这样得不偿失,实际上,它是我们曲艺知识的积累的过程,也是深入生活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创作者的必要的经历。我们平素所说的“厚积薄发”、“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等创作经验,就是说此。实际上,我们看到一些曲艺表演者、组织者、创作者,他们连本地区的原生态曲艺文化资源是哪些都不知道,更何谈去研究、去剖析、去学习、去吸收呢?磨刀不误砍柴功,一定要向地方优秀的能长期生存的曲种学习,吸取其精华。

另外,在这里我强调的是,当代曲艺编创者还要善于向优秀的至今流传不衰的经典曲目、书目学习,学习它的结构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技巧运用能力等等,更多的是要体味原生态民族民间曲艺艺术那种活泼的东西,那种时常流淌着新鲜血液的活的灵魂。由于参与曲艺志曲目、书目的编撰工作,我接触了大量的这样活生生的书目、曲目,这绝不是一个创作者在书房里能苦思冥想出来的。直接到人民群众中间是深入生活,到经典的传统曲书目里去寻宝,也是对生活的感知。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样的写照,当代的曲艺创作者可谓任重而道远。当然,对原生态曲艺文化资源的学习还不仅仅是这些,还包括语言的、音乐的、甚至历史典故的运用和学习。

第三,要汲取进步的思想意识,着重培养创新的能力。一些至今生存的地方曲种和流传的经典书目,是与历代艺人的生存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它一定饱含着丰富的人性和人生的哲理,透露着某些共性的内涵,是不受时代的局限的,对当代人生也有许多的启示,会给人留下不同的感悟。把原生态的曲艺文化资源当作我们现代创作的源泉和母体,就是要汲取那些共性的永远触及我们灵魂的东西。我们的曲艺艺人,把从艺和生活紧密相连,艺术就是他们的生命,因此,他们不可能去应景。没有精湛的艺术,他们就面临着生存和生活的危机。这恰恰和我们一些没有危机感的创作者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他们也就很难体味到“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皆是血”的况味。当然,我们的曲艺曲目有很多是含笑的讽喻、含泪的笑,尽管如此,它带给我们的感染与感动应该是相同的。按照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体裁,找几部或几篇传统经典的曲目或书目进行研究,然后再结合对现代生活的感受和体悟,创作出有时代特点、创新意识和进步意义的作品来。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日新月异,时时处处有新的思想、新的意识、新的现象在萌生,曲艺创作者要善于抓住那些永恒的瞬间,创作出无愧于这个蒸蒸日上的时代的不朽的作品。

现代文明、现代的科技似乎在渐渐湮没传统的文明,原生态的东西似乎正在被现代的工业文明和网络文明吞噬。这更多是些表象的东西。原生态的民族民间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活灵魂,它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已经渗透在我们民族的精神中,永远是一股鲜活的血液流淌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管中。实际上,现代网络文明同样为我们的曲艺艺术提供了一个传播与发展的平台,对曲艺艺术来说同样是一次时代的机遇,我们要积极参与、积极利用。我们中华民族的哲人老子对时代的变化,采取了一种非常自然和从容的态度,他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啊,繁华过尽,平淡复来,为什么要浮躁?浮躁是创作的大忌,浮躁也是人生的大忌。静可止躁,柔能克刚。用静和柔的态度来发掘我们原生态的曲艺文化资源,用静和柔的态度来养成我们的创作素养,我相信,我们的曲艺创作才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品质,我们从事的曲艺事业才能立足于中华艺术之林,才能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才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为人类的文化和社会的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曲种民族民间原生态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高职音乐教育发展与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新时期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探究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作文呼唤“原生态”
双簧
原生态静宁苹果
浅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曲艺传承与保护
少数民族曲艺是各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艺术展现
滇国贮贝器 浮夸还是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