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材 渗透课改 稳中有变
——2013年湖北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4-08-15 00:49
中学语文 2014年9期
关键词:方圆考纲出题

朱 江

2013年湖北高考语文试卷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回归教材,重视根本

2013年的湖北高考语文试题继续延续了2012年湖北高考出题的特点——注重回归课本。今年高考的字音题也与课本发生了联系,且涉及的范围不仅是课文,还涉及到课本后面的“写作借鉴”“话题探究”部分。比如字音题中“踹水 竞赛 蘸酒 擂鼓助威”等词语均出自必修五的《边城》;“跋涉 陡峭 攀登 餐霜饮雪”均出自必修二的《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中的“写法借鉴”部分中的《哥德巴赫猜想》的一段;“善良 谦逊 璞玉 不事雕琢”均出自必修一《人性的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中的“话题探讨”部分;“荆棘 漂泊 青苔 红漆雕花”均出自必修一中的《大堰河 我的保姆》。

字形题则完全延续了去年字形题的出题特点。去年的字形题的选词出自 《囚绿记》《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文章。今年的“彷徨 愁怨 寂寥静默 凄婉惆伥”则出自戴望舒的《雨巷》,“顾盼 精捍 步履稳健 风神潇洒”出自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商榷 典藉满架 旁稽博采”出自必修二中《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最后一段,其他项一些词也散落在教材中,如“禀赋”出自《哈姆雷特》。

另外,文学常识题中有关《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的文学常识也基本出自课本。第十五题的名句默写的填空全部出自初高中的课本。第21题选自《雷雨》中的一段台词,让学生去探究,与课本联系密切。

二、稳中有变,考查范围宽广

2013年湖北高考试卷结构、出题形式相对稳定。

首先,2013年湖北高考文言文出题及选材变化不大。选文选自《元朝名臣事略》中的《廉希宪事略》。近几年湖北高考文言文选文分别是:2009年是宋代苏辙的《孟德传》,2010年是宋代欧阳修的《原弊》,2011年考查的是西汉刘向的 《谏成帝营陵寝疏》,2012年考查的是由南朝刘孝标注解过的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的《家有名士》。综合近五年高考的文言文选文特点,考查以传记性质的文章和议论性质的文章为主,但来源非常广泛,各个朝代都可能涉及。这要求我们在备考和训练时要关注各个朝代中的此类文章。同时,根据湖北高考不断变化的特点,其它文体类型的比如游记、杂记等也要涉及。

诗歌鉴赏题的考查也相对稳定。2013年高考考查了“词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和结合诗句鉴赏诗句风格的“飘逸”,这些考点我们在平时备考时都有涉及,并在考纲要求之列,所以相对稳定。但在考查上也有了细微的变化,注重对诗歌整体的把握。无论是考查全诗的情感还是诗句语言的“飘逸”都要联系全诗去理解分析。出题呈现出开放性,特别是第(2)问,学生言之有理即可酌情得分。

变化相对较大的则是阅读文章材料的选择发生了较大变化。比如近年来湖北高考语文第二大题的选文一直以科技文为主。2009年的 《数字海洋》,2010年的《中国古代的天文》,2011年的 《中国建筑的“文法”》,2012年的《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分别涉及到科技、天文、建筑、哲学。但2013年高考则选入了一篇社会科学类的论述文——费孝通的《乡土本色》。这类文章原来多在高考试卷的第四大题才出现。

人肝癌HepG2细胞,购自中科院上海细胞库,接种于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37℃、含5%二氧化碳的培养箱中培养,实验中使用对数生长期的细胞。

而2013年的第四大题的现代文阅读也打破了近几年选文以散文、小说为主的传统,选入了一篇人物传记类文章——徐志摩的《罗曼·罗兰》。这让很多人始料未及。虽然问题设计相对稳定,和去年基本一样,但因为传记的特点,使得出题的方向有所不同。由此可见,湖北高考在选材方面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灵活性越来越强。我们在备考时要打破惯性思维,全面把握,广泛备考,否则,就会在高考中吃亏。

第十五题的名句名篇填空,继续沿袭了去年8选5的出题模式,题型相对稳定。但考查比例发生了变化。2012年初中、选修和必修的考查比例是3:2:3。而2013年初中、选修和必修的考查比例是1:6:1,其中必修部分中建议背诵篇目和背诵篇目的比例是1:5。这种比例的变化说明了高考出题的灵活性。但从今年来看,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考查的比例最大,备考时不容忽略。

三、问题具有开放性,渗透新课改理念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主动参与和探究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在2013年湖北高考语文中也体现明显。

如第四大题现代文的19题,题目是“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该题沿袭了2012年19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的特点,但探究的要求更高,去年仅要求结合原文探究,但今年该题要求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来探究,开放性更强,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另外,湖北高考第五大题的语用题,一直被看做湖北课改的试验田,每年都有所变化。其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如第21题,选择《雷雨》的一段台词,把其两个版本中的不同拿出来比较分析,要求理由充分合理。这种题目开放性很强。分析时可从语气、句式、人物身份等方面入手。该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有主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鉴赏文段的能力。

同时,新课程还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而今年高考的20题就拿我们生活中的现象考查学生。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与郭敬明的作品销量相比,并对前者销量远低于后者的现象进行点评。该题考查了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能力、分析表达能力,同时还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的事情以及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思考,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2题也极具生活性、时代性。该题沿袭了去年漫画题的考查特点,让考生看图,发挥想象写出一段画面。这幅图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是这个时代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真实写照,学生看图后应该有话可说。开放性强,让人想象的空间更大,同时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写话的能力。

四、注重思辨 引导人生

2013年湖北高考的作文是要求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从材料的表述层次看,第1句以问句作引,第2句从容器的方圆不同来说明“方圆”的不同应用,第3句对上句进行总结,第4句是借古诗句对第3句的总结进行强化,第5句则是由自然属性的“方圆”应用的不同过渡到人生也是如此。至此,“方圆”的含义就从自然属性的“方圆”扩展到人生中的“方圆”,从而赋予了“方圆”更多的象征寓意。从表述层次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可知其目的不在于让考生去谈具体的“方圆”,而是要求考生结合人生来谈,就是在人生路上要灵活的选择“方圆”。这里的“方圆”可以寓意为为人处世的一种方式。因此,在写作时,我们先要对“方圆”寓意进行阐释限定,然后据此行文。因此这篇作文属于寓意类作文,考查我们挖掘词语寓意的能力。

再者,出题者在材料中对“方圆”不存在褒扬哪一个,贬损哪一个,而是强调其各尽其妙。因此,我们写作时要把握住“方”“圆”两个方面辩证来谈。在两点中凸显重点。所以,又属于辩证立意作文,考查我们辩证行文的能力。

五、应对策略

鉴于2013年高考语文的出题特点,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备考中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重教材的学习和基础知识的积累

2013年湖北高考语文第一题的字音和第二题的字形基本上源自教材。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时一定要强调学生积累,落实好教材中出现过的字词的字音、字形。今年的字音题的选字,两项出自教材中的文章,两项出自“表达交流”,由此可见,只要是课文上有的东西,我们都要掌握,减少死角。

熟读教材。如果对课文不熟,那么,对第5题这样的文学常识题就难以把握。

注重借助对课文的学习来提高能力。现在的高考每年都有微调。我们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把基本的能力培养起来,才可能做到处变不惊。如第四大题围绕人物出题和我们平时上课的人物分析有很大的相通性。所以,这种选文也是向课堂的一种变相回归。只要我们在高一高二的学习中着重对相关能力进行培养,平时再注重积累,高三再系统复习一下,应对高考应该没有问题。

2.研究考纲,以“纲”导考

无论题目怎么变化,其考查方向和角度仍然在考纲之内。因此,我们在训练中,要认真研究考纲,按照考纲去备考。即便高考形式上有新变化,但由于我们平时把各项能力都培养起来了,无论它怎么变化,我们都能游刃自如。

3.广泛阅读,提高能力

无论是对《红楼梦》,还是《乡土本色》《罗曼·罗兰》这些文章,如果我们在平时阅读中涉及到了相关的知识,在考试中遇到,我们就更有把握做得更好。文言文各个朝代的书也要涉及一些。

4.提倡探究,注重思辨

注意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近两年的高考试卷都表现出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或练习中要刻意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能力具备了,做这样类型的题目就很容易。这从很多考生从考场下来并不觉得该题很难就可以看出。

思辨性考查主要体现在作文上。我们平时可以选择一些有象征寓意的作文题对考生的相关能力进行培养。对寓意象征类的作文,我们要发挥想象,合理引申,在分析行文时结合辩证法的两点中有重点的辩证思维,该类题目就容易攻克。

猜你喜欢
方圆考纲出题
十月打了霜
民生实事 请人大代表“出题”“阅卷”
大禹治水
撞不周山
用联想的方式复习考纲动词
我只出题,不管证明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通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一)
方圆十四行(外一首)
棉和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