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会计系 赵欣宇
“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理念早在2006年3月份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就已被明确提出,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人们不再以单纯追求GDP的高速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绿色GDP应运而生;同时,面对我国目前环境污染的严峻状况,构建环境税收体系,适时开征环境税已成为众望所归的发展途径。
我国当前与环境有关的税费政策在短期来看多在于体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特点,但从长期来看又符合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特点。本文拟从长期的角度出发,研究环境税收体系的构建对环境友好型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
依据西蒙·库茨涅兹提出的倒U曲线,假定在社会条件一定的基础上,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整体的社会效益水平也随着快速提升,但随着资源利用程度的不断加剧,在一定时期内导致了资源的短缺,从而造成当资源利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整体的社会效益水平开始下降;然而,如果从长期的发展来看,资源的紧缺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技术革命,人们通过技术的改革,开发了新的资源,从而实现了在旧的资源枯竭之前以新的资源加以代替,从而再一次地实现了社会效益水平的提高;因此,从长期的发展来看,社会效益水平的发展趋势呈现出螺旋式的增长趋势;但从短期看,因为存在资源短缺与新资源还未被开发的真空阶段,因此,就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手段来缓解此时社会效益水平的下降,而面对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与高新技术产业刚刚起步的情形,开征环境税就显得尤为必要。
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利用环境税所能产生的社会效益来缓解环境污染问题,在长期发展中,还可以促使技术水平的改革。
在我国当前的理念中,环境税的开征在短期中可以体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政治理念,在长期中则反映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治理念,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外的一些学术研究中也体现出这一理念。
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1817)中强调的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在理论上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奠定了基础,这只是针对在短期内的经济效应。根据索洛在1957年构建的AK模型,如果资本的边际收益不小于一个正数值,那么即使不存在技术进步,持续增长也是可能的。梅多斯在其1972年发布的名为《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世界系统有机增长”的概念,也就是增长的极限论。法国社会科学家在其1980年发表的论文中首先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
我国可以通过构建环境税体系以及一系列相关的税收优惠与减免政策,在促进单位个体节能减排的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导致在一定的发展时期内,与环保有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动绿色GDP的增长。通过环境税体系的完善,在污染治理上可以实现通过税收手段来促使单位个体的节能减排,但并不能解决环境污染的实质;当今的环境污染不仅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污染,在经济上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站在哲学的角度上更是融入了和谐的因素。
因此,我国通过构建环境税体系,在短期内只能缓解倒U型曲线的下降趋势,增大产值对于社会综合效益的弹性系数;在长期内,由于政策导向功能的强化,产业结构的重新平衡,科技水平的上升,导致社会综合效益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而在这短期与长期的真空阶段,会出现在社会综合效益不变的前提下,效益水平在内部结构互相流动,在总体上,呈现出螺旋上升趋势。
为了分析方便,在这里可以运用映射的手段把立体空间上的观点相互对应地转换到二维空间去,在平面上则体现出一个波动上升的趋势,而环境税体系的构建,在相邻波峰与波谷的两拐点之间则是减缓了下降的趋势,而在两个波峰之间的拐点则加剧了上升的趋势,且都为严格拟凹函数。
环境税体系的构建对社会综合效益的影响主要可以分为六个要素:收入效应、结构、规模、产品、收入以及技术与规制。
我国环境税体系的构建完善,在主观与客观的角度上都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经济的综合发展产生了规模效益。从客观角度来看,因为一系列的税收政策导致单位个体因为其污染环境的行为而承担更重的税收负担,同时一系列的政策本身又使得环境税体系形成一定的规模。依靠一定规模的税收促进了环境的治理,同时在长期发展中也拉动了经济的增长。
单纯从经济的规模性增长来看,由于经济体制规模的扩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污染环境的行为,单位个体的污染损耗以及污染的排放量也就随之提高,在结构效应水平和技术水平一定的前提下,就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这就需要与环境相关的税收体系也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经济的增长会带来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因为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环境税体系的构建则为这种要求提供了保证。
应该说,规模效益水平与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同时当单位个体的平均污染耗费量一定时,规模效益水平与单位个体的平均税收负担成负相关关系;当单位个体的平均税收负担一定时,规模效益水平与单位个体的平均污染耗费量成负相关关系,因此为了得到最大规模的效益水平,将该规模效益水平函数进行积分处理,得最优化水平。表明了构建环境税体系除了在短期内除了能有效缓解当前的环境压力外,在长期内还能够因为税收体系的完善对经济增长产生规模效益。
因为环境税体系的构建在长期内能够促使节能减排的产业得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发展。构建并完善环境税体系,通过税收的引导性作用,可以实现让以往低产值、高能耗的产业税收负担加大,高产值、高能耗与低产值、低能耗的产业税收负担几乎不变,高产值、低能耗的产业税收负担减轻。
从长远期间来看,通过环境税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会促使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相互转换与产业内部的结构性调整,即由原来的高能耗的生产方式调整为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而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势必会带来不同产业结构中产品相对价格的改变。
由于税收政策不鼓励高能耗的作业方式,因此会导致其供给量减少,从而相对价格上升;因为政策的原因会对低能耗的作业方式予以税收优惠与减免,会导致其供给量的减少,从而相对价格上升。对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来说,因为税收政策的调整,其本身也会调整其产业结构占比一达到最优均衡水平。但在市场结构的实际运作中,那些高产值、高耗能的单位个体往往是一些具有垄断性质的寡头企业,而环境税体系的构建主要针对的是单位个体低产值高能耗的行为,其在本质上还是对于高产值的生产方式予以许可的,因此环境税体系的构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部分体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但在技术水平一定的前提下,并不会打破寡头企业的垄断地位,并不能得到一个完美的帕累托最优均衡状态,致使其维持在一个次优均衡体系当中。
在环境税体系构建完善之后,因为税收的政策导向作用,在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结构最优化的基础上,就会导致有关环保技术的创新提高,而随着新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不仅仅会促使单位个体的节能减排,更能使居民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
根据“凡勃伦二分法”理论,有关环保方面的科技水平属于现代资本经济社会总的“工业部门”,即由工业部门及其维护者构成的技术(工具)体系,期关注的是产品和服务在生产中所运用的科学知识、工具和技艺。由于我国当前与环保有关的R&D产出投入严重不足,使技术效益水平所带来的影响无法抵消规模效益与结构效益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因为技术水平的低下而无法保障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
构建环境税体系,可以利用税收手段在长期内引导有关环保产业R&D投入量的增加,由此为环保科技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证;同时单纯靠规模效益水平和结构效益水平是无法保证社会综合效益水平的持续增长,只有技术效益水平的提高才意味着居民的生存条件达到了质的提高。
总之,技术效益水平在税收负担率与单位个体的平均能耗量方面与规模效益水平和结构效益水平类似,还和R&D投入与劳动生产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即由上述的最优化均衡可知,为实现技术效益水平,需要单位个体的平均能耗量,R&D产出值与劳动生产率达到最优组合。
我国环境税体系的构建,在短期内可以有效地缓解目前环境恶化的现状,体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在长期内则可以促进整体社会综合效益的改革升级,分别从规模效益水平,结构效益水平和技术效益水平三个方面实现生存环境质量的综合提升,能够体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
[1] 岳树民.中国税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谢涓,许漪.对外贸易影响下的环境效应分析[J].经济问题,2010(9).
[3] Gary,SamPson,Bradenee Chabers. Trade Environment and the Millennium.
[4]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1999.
[5] 莱伦斯·艾尔斯.《通向合理社会:工业文明的价值》[M].1961.
[6] Simon Smith Kuznets《生产和价格的长期波动》[M].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