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2014-08-15 00:49西
中学语文 2014年30期
关键词:阿长思想品德西藏

西 洛

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推进,西藏与我国其它地区的联系逐渐频繁,因此在西藏教育中积极推进汉语文教学,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课程改革要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但是由于汉语文教学是西藏语言教学中的第二语言,因此在西藏汉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想德育相对比较困难,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及相关文献资料探讨分析在西藏高中汉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旨在提升西藏高中汉语文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高尚的思想品德。

在我国新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于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要求也越来多高且呈现出延伸发展趋势,而对于西藏地区的高中汉语文教育而言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西藏高中的汉语文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还应该积极秉承新课改要求,注重利用汉语文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开展德育工作,促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品质。但是要实现这个教育目标却要面临如何在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将着重探讨分析在西藏高中汉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的基本途径,目的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西藏地区高中汉语文教育的水平。

一、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质与必要性

(一)汉语文中渗透德育的实质

对于在汉语文中渗透德育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渗透德育是一种思想教育,是指导汉语文教育中实施德育的基本理念;另一方面则是现代教育中的一种寓德于教的教育方式,是在汉语文教学中挖掘德育资源、渗透德育教育的技术方法。作为西藏高中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在汉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实质性与重要性,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在汉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巧妙的、自然的渗透德育,在汉语文知识的传播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

(二)汉语文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在西藏很多高中的汉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采取单纯性传授课本知识的教学模式。虽然很多教师都知道教书育人的重要性,但是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却忽视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与塑造,在教学中经常将德育与学科知识分开实施,这样便出现了德育的单调说教现象,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书育人的目的。汉语文教学具有较高的情感性,也具有特色的审美趣味,这给我们在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因此我们必须及时抓住并积极渗透德育。

二、制约西藏高中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因

(一)传统应试教育不适应德育渗透

所谓的德育渗透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传授思想品德知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健康审美情趣,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态度。但是从目前西藏高中汉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思想品质的培养则“一笔带过”。现如今的“满堂灌”的汉语文教育模式根本无法实现德育渗透,即便是加入一些德育知识仍然无法引导学生将德育知识转化为实际行为。

(二)汉语文教学中德育资源开发不足

汉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在学生思想素质教育方面虽然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高中的汉语文课时相对比较紧张,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而繁,学生的汉语文学习时间也有限。因此,在西藏高中汉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无法抽取时间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没有多余时间开展德育活动,因此导致高中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开发存在严重不足,进而制约了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三、西藏高中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基本途径

在高中汉语文教学中若要真正渗透德育教育,那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德育资源,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其中需要包括根据汉语文教材的不同内容、体裁及教师的个人经历、人格魅力,以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实施方法渗透德育,积极引导学生在掌握汉语文知识的同时,春风润无声般的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挖掘德育资源,广泛传播德育元素

高中的汉语文教材中拥有丰富的德育素材,在教材中蕴含了大量的自强不息、勤俭节约、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德育案例,同时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民族文化、壮丽山河等。我们可以借助教材中给我们展示的美丽风景、文化印迹等,当讲到这些优美的文章时,教师可精心准备、细致讲解,让学生能够从中领略到祖国博大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传统文化。

例如:当我们在教授《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首先安排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致的品读,并让学生勾画出其中比较优美的词语或者句子;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细细品味这些词语、句子所代表的文化含义,让西藏的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壮美与精致。在一点一滴的词语间,将学生引入到一个神奇的艺术意境之中,通过将语言文字形象化,让整个苏州园林跃然于纸上。学生在“游玩”苏州园林过程中逐渐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对我国古代工匠的敬仰之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立志以后要做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将西藏的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二)注重朗读情感,触动学生思想情感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记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者文之经”。在阅读课文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领略到文章的“情”之才能真正彰显出文章的“德”。因此,在课文朗读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之中,让学生进入到作者所表达的画面中,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触动自己的思想情感。

例如:当我们在教授《阿长与〈山海经〉》时,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人公阿长的故事,教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在教师提示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文章中陈述了阿长哪里事情?每件事情所表现出阿长的什么形象特征?通过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深刻领会文章中阿长作为一个封建普通的劳动妇女,在他的言行中散发出来的一种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通过认真品读课文中关于阿长的描述,让学生深刻体会一个妈妈对自己小孩的那份热情、关爱,从而触动学生的对母亲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三)注重汉语训练,领悟生活艰辛与不易

在汉语文教学中除了学习课文知识之外,需要通过文字写作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汉字并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而在文字写作训练中我们同样可以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我们在指导学生仿写林希散文《石缝间的生命》中的句子时,其中一个学生写到:“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这句话深深触发了学生的感概,他又写道:““如果我们找不到生命的营养,那我们是不是就要放弃生命。”教师在点评中针对这两个句子进行细致分析,引导学生以这个句子为例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生命,当我们的生命遇到绝境时我们该如何面对?

通过让学生仿写这类具有启发性的句子,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汉字运用能力,但是更重要是让学生在训练中真正领悟到《石缝间的生命》的真正含义,激发出他们追求生命的韧劲。

总之,在现代西藏汉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深刻认识到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汉语的应用能力,还需要担负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汉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要充分的挖掘、利用、转化,因材施教,将汉语文教学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层面上升至全面素质培养层面,不断渗透德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猜你喜欢
阿长思想品德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选择
高铁阿长过生日
阿长与沙县小吃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例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阿长买《山海经》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