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卓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产生了重大的变化。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明状态也在时时发生着变化。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个群体,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和信息有着很强的接受能力,同时也不断向社会传播着新的知识和信息。但是他们尚未走入到社会中,缺乏自主的、独立的人格,在思想政治状况方面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都不断发生各种变化,尤其是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对新时期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所产生的变化,并且通过有效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进行重塑,帮助大学生构建健康的、独立的价值观念,这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事业的发展。具体的说,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必要性:
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日渐明显的背景下,我国社会和文化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西方文化的渗透对我国传统精神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也是重要的前提和保证。
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冲击下,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有的挑战,尤其体现在价值观认同方面,很多大学生都存在着信仰迷茫、缺乏明确的价值观判断标准、功利主义明显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缺失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剖析,有利于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进行全面审视,并且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提供详细的理论指导。
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对于尚未进入到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弥漫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对于高校来说,必须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指导思想,但是在西方国家存在着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且认为这些思想将最终取代马克思主义。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这一理论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性,有大部分学生表示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而是停留在表面。由于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尚缺乏全面而且系统的认识,有少数的大学生政治信仰产生动摇,这说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在于让大学生认同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切身体会到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大学生自身的利益是一直的,从而促进大学生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性。而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于集体利益都缺乏认同,他们更加偏向的是个体和自我利益的实现,在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缺失。
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主义思想,因此民族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应当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但是,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西方国家的民族思想或多或少的对我国民族主义思想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在西方外来文化的接受方式上,需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仍有少数大学生走入了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精神更好的误区。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群体荣辱观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群体都具体有正确的荣辱观,并且对于社会意识和思想道德的正确与否有着明确的判断力。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有些大学生存在明显的知行分离现象,虽然在思想上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思想,但是在行为上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思想道德的践行方面较为缺乏。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利益层面的认识,才能上升到理想信念层面的认识。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这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和内容的认同方面不够平衡。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而每个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决定了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指导大学生实践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是处在不同层级上的。由于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方面较低,因此在实践行为方面,他们往往是依据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利益角度做出选择,而忽略集体的利益。
多元文化背景的冲击下,很多大学生的个体意识逐渐增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处在思想价值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对于西方思想中的新事物尚且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如果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大学生便很难对西方的价值观进行判断和选择。所以,必须要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才能抵消西方价值观不良因素的入侵。
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对自己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定位,清楚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需要通过科学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培养,主要包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体系,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事业发展方面发挥这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必须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要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改进,将灌输与渗透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灌输方式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最为基本和传统的教育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将教育目标和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但是这种灌输的方式并不能将价值观进行全面的渗透,所以仅仅依靠灌输是不够的,还需要营造合适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相关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情感的感染和熏陶,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关键因素,大学校园的和谐建设,能够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通过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的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全面渗透。当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方向相一致,这时就会促进大学生形成合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认同情感,并且充分发挥其熏陶和引导的作用,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培养提供助力。
由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行为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本过程,而要完成这一过程,需要建立有效的内化机制。内化机制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解读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教育机制,理论认知与社会实践的联动机制,从教化、体验到体认、固化的心理机制。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制度建设的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其核心内容,对于培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共产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一项战略任务,而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能够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体系,在学习和生活中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不断探寻价值观教育的新模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29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29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4]李友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与培育[J].理论月刊,2007,(10).
[5]罗爱军.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J].辽宁大学学报,2007,(03).
[6]英健.重建当代价值认同的思理路和方法解答[J].湖南社会科学,2006,(02).
[7]张怀重.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探析[J].社科纵横,2008,(06).
[8]贺善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认同与冲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05).
[9]李斌雄,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4).
[10]郭永云.试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福建大福清分校学报,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