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孙丽丽 娄燕敏 陈桂娟 毕凤琴 张旭昀
(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宏伟蓝图的实现。200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能否培养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的关键之一。
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雄厚基础的学术研究型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二是指应用研究领域的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三是指某一专业领域具有专长的高级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基本的素质特征即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及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材料科学是21 世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也是各个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材料是一门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的科学技术,探索建立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拔尖材料专业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当前对高等学校工科材料类专业创新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1980 年到2002 年,获得诺贝尔奖、鲁斯卡奖、伽德纳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图灵奖、日本国际奖、京都奖这八项国际科技大奖的497 名科学家中,没有一名中国国籍的科学家。“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沉重的“钱学森之问”,也是一位著名爱国科学家最后留给我们的深沉思考。
为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教育部近年来在国家层面上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2007 年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校园内形成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首批入选的60 所高校已取得较好的效果。2008 年又实施了第二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东北石油大学作为第二批入选的60 所高校也积极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取得一定效果。
2009 年,教育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此计划是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出台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 年启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原则的过程当中,教育部门对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了筹备,已经选择清华、北大、复旦、浙大、南大、武大、中山大、中科大等19 所大学的数、理、化、计算机、生5 个学科率先进行试点,力求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社会、家庭、学校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从而营造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和政策机制。
2011 年国家建立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该项目的实施就是要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这个计划是为了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实施的重要举措,包括了全国博士生学位论坛、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博士生学术会议、研究生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改革等一系列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 年10月,国务院参事室、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创新人才组)和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联合主办为期3 天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教育界和科技界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100 多人济济一堂,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进行思想交流和观念碰撞。
2012 年3 月,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 号)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 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 号),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其目标是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2013 年,东北石油大学入选第二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正积极进行探索和实践。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从人才成长的个人内在因素、教育过程、文化环境、人才制度和国家综合实力等方面系统考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教育规划纲要应在全面部署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础上,专门设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对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和结构提出的要求,尊重和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在教学内容、方法和师资结构等方面,努力办出各自的特色和水平。应结合不同的学科和专业特点,根据学生个性和特长,实施不同个性鲜明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改革理论教学环节,拓宽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加强学生的创新知识应用的培养。作为理工科大学生除了应具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尤其应加强人文、社科以及艺术美学方面的课程。以专业知识培养为先导,构建通识课程模块、人文社科艺术课程模块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教学环节,更应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比重,倡导自主学习,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搭建具有工程环境的实践教学平台。
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从实验入手,植入探究的兴趣;提高综合设计能力,完成从局部到系统的升华;以科技创新为锻炼,培养工程素质;以科技竞赛为检验,充分体现创新能力。
另外,通过开展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竞赛,举办科技学术节、常年举办学术科研报告会、演讲会等活动,使学生自主进行创新学术研究,激发创新能力和创造性。在营造浓厚科技氛围的同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拔尖创新人才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才能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意的学习应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建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制度和机制,结合材料行业涵盖的典型技术方面的要求,构建校企联合培养平台。聘请企业优秀的在实践领域工作、掌握最新技术和工艺、熟悉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的人员授课,以保证教学内容与科学技术和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相连。另外,采取项目合作带动,学与研结合,以互动式、双向交流式和研讨式教学为主,完成创新实践模块、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本科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在本科阶段材料类专业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是一个新的尝试,又是一项大的挑战。要想真正解决钱学森之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德才兼备、文理兼容、独立思考的要求出发,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推进产学研实践紧密结合,稳步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1]马廷奇.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11,32(6):73 -77.
[2]孙丽丽,王勇,张旭昀,毕凤琴.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材料课程案例教学.中国冶金教育,2013,(4):1 -3.
[3]黄立宏,龚理专,李勇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国大学教育,2009,(6):24 -26.
[4]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1):9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