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小军
(泰州学院)
2007 年,国务院通过《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以来,目前在高校已形成了以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困难补助和学杂费减免(即奖、贷、勤、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高校资助体系。在新的资助体系下,绝大部分贫困生得到资助,并顺利完成学业。
在资助过程中,各高校根据自身校情建立了切实有效的资助管理的各项制度,以保障资助工作的顺利实施。但是笔者发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资助管理侧重在资助前和资助过程的管理,即资助对象评选的制度建设和资助过程的规范建设,却很少有关于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建设的举措。
资助工作和育人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育人的契机,不能充分的把握住这点,资助工作就会存在一定的问题,甚至会产生的不良后果。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资助体系本身造成的,而是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教育功能薄弱造成的。目前的问题有:
1.诚信缺失
在新资助体系中,助学贷款是解决贫困生上学瓶颈最直接且能形成循环资助体系的措施,也是国家加大学生资助的信心所在。但是,这一措施能否可持续发展,取决于贷款的及时偿还。而目前的情况是毕业生拖延还贷或者刻意不还的现象较为突出,在高校的资助工作中,催还贷款已经是一件很为头疼的事情,毕业学生要么失去联系要么应而不还。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形势严峻,贷款学生经济不宽裕或者因贷款偿还模式繁导致,但是有部分能够偿还的同学也依然存在拖延,就是涉及到了诚信问题。
国家奖助学金是让学生更为关注的资助,因为这是学生直接受益,而且不需要偿还。在受资助学生评定实际过程中,很多时候只能凭借学生提供的材料来评定,这就给资助的公平性带来了挑战,也对学生的诚信带来挑战。有些学生出现突发情况没有及时拿到政府办理的正式证件而未能评上,而有些学生由于家长利用职权,私欲膨胀,开具虚假证明,却获得国家资助。一旦出现这样的现象就会丧失资助的育人功能,所以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2.依赖性高
由于国家的各种政策,导致在不少贫困生有很强的依赖性,认为国家不会置之不管,政府要管我们,学校也要管我们,不可能不让我们上学,学校和社会对其的经济救助是理所应当的。因此,这些学生只要拿着一纸贫困证明,然后坐等资助,而不是努力拿等级奖学金或者通过勤工俭学来解决自身的困难。学习上毫无进取心甚至虚度时光,拿到助学金对社会和国家毫无感恩之心,拿不到助学金怀恨在心。
3.心理问题
新的资助体系资助面广,学校在评定的时候准确性难免不存在偏差,这就会造成不同人群的心理问题。因资料提供不完整而没有评上资助的同学,对学校资助体系的公平产生质疑,甚至对其他同学产生攻击心理或者自卑心理。而部分因为轻易获得资助的学生事实经济并不困难,拿到资助金钱后在贫困学生面前炫耀造成学生心里失衡。
还有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在拿到学校助学补贴后,铺张浪费,不及时补交所欠学费,先购买高档消费品,或者请其他同学消费,以挣回自己的所谓的“面子”,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平衡自己在平时压抑的消费欲。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发展当其没有得到资助时或者资助不够使用时引发很多案件:借不还、偷、骗,甚至更重大的案件。
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除了资助体系本身的一些缺陷外,更主要的是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尤其是资助后阶段的教育。很多资助工作者往往认为发放资金是资助工作的句号,所要做的就是等待下一批资格评定。而恰恰相反,资助后才是教育功能实施的主阶段。如何发挥教育功能,是资助工作者需要思考的课题。笔者认为充分发挥资助后的教育功能,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1.重视资助后教育的时效性
资助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但是很多的还是仅仅落实在评定阶段的教育,而这一阶段评选上的学生的教育应该不是重点,重点的应该是那些申请但是没有被评选上的学生,应该高度关注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心声。对于拿到资助学生的教育应放在资金到位时教育,这时候的教育是必须的,不能减少,也不能打折扣的。
2.健全资助系统的教育体系
高校学生工作中资助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多资助工作者都是身兼多职,所以想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教育功能力不从心,分身无术。但是如果学校把资助教育看成是学校教育组成的一部分,是学生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大教育的层面健全资助系统的教育体系,层层分化,落实到人,落实到实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功能将不仅仅是仅限于这一群体的教育,而是全体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3.丰富资助教育的内容
(1)用活动培养诚信意识。诚信和感恩不是一种口头表达,它需要发自内心,首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意识。意识的培养仅仅靠口头说教,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必须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从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学习上做到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推行“无人监考考场”。生活中从关心父母做起,记住父母的生日做起,用自己劳动的钱给父母一件礼物;做好志愿者用双手回报社会等等。用制度来强化意识,从制度上推行学生诚信档案制度,签订还款信用承诺书等。
(2)用经历树立责任意识。受资助学生的背后有一个困难家庭,这种现状决定着家庭不但对他们的成长的助力降低,还需要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承担一份责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来自家庭压力需要经过教育引导转化为责任意识。为了让这部分学生完成学业,国家对他们投入远超其他同学,就需要这个群体对社会有很强的责任感,做到“人穷志不穷”,自力更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有所成回报家庭和社会,承担起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3)用关爱引导交流意识。贫困生是个弱势群体,他们在与人交往中更易产生自卑心理,造成敏感的封闭的人格特点,同学关系会因为很小的矛盾和误会导致过激的行为。拓展教育对象,对他们身边的同学加强教育,用爱心引导他们融入集体中,有助于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