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董艳平 张 振
(董艳平,本科,中教二级,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一中,262705。张振,本科,中教二级,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王望中学,262707)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引擎,在教学活动中有着指向、评价和激励等多种作用,是教学策略、课堂调控的重要依据。学习结果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本文着重探讨语文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的相关问题。
透过林林总总的“学案”“预案”等教学脚本,我们会发现,很多语文目标的设计和陈述依然是模糊的,存有种种误读和误区,主要表现为:
我们见到很多教(学)案都是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分别来列举目标,类似于形式主义的“贴标签”。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这份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识记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及代表词人……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来初步掌握词作的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从而珍惜身边之情……
在这份教(学)案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被机械地从三个维度目标里割裂开来,这样的预设是不可取的。毕竟,三维目标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无法完全割裂开来,如“诵读”就没有必要把目标“细化”或“分化”。
我们在强调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育人目标时,不要忘记落实涉及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方面的“原始”教学目标,没有这些,育人目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于流失语文味,流走语文根。
以下是《故乡》的教学实录(片段):
生: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读了《故乡》,我想说的是,鲁迅谈计划生育的重要性——读《故乡》有感。
师:好!真好!让我们为这位同学的新发现鼓掌!其他同学还有自己的发现和看法吗?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
如此“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原味“育人版”语文课,很多人都曾经为此欢呼过,今天我们重温一下就会发现,这是被泛化了的“育人”目标和操作,让语文失真、失本、失值。
下面是一段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观察事物,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在这里,“观察事物”“良好的价值观”是笼统的、模糊的,目标的繁杂模糊把核心价值目标给“排挤”掉了,育人目标于是在“不自觉”中被弱化和淡化。
如何科学设计和表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三维”目标是一个目标整体,是立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在设计和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时,同样要把它置于“三维”环境里整体设计和推进。
以下是几个目标条目:
(1)善于积累,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
(2)体验“最后一课”的严肃悲壮,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爱国主义感情。
(3)品读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学习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这样的育人目标就是联系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等二维目标的核心要素融合而成的,表述清晰,是实践版的学习提示。
“三维”目标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大多数教学目标,特别是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螺旋上升的达成过程。这样,我们在设计和落实育人目标时,就要让它有一定的“伸缩性”,灵活应用到课堂中去,这也是“预设和生成”的课堂规律所需要的。
譬如:体会“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叹,培养正确的人才观。(《马说》)
我们用的表述是“培养”,因为类似的人才观在《己亥杂诗》《送东阳马升序》《成功》(苏教版)等课文里都有所涉及,我们就是在课堂教学里潜移默化、慢慢熏陶这样的精神,所以不用“形成”这样的字眼。
再譬如:品读故事,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祖国,献给科学,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的精神。(《邓稼先》)
这里,“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可以去倡导、去效仿,但不一定是“内化”的,“内化”的话用之全体学生就不够准确了。
我们在设计和落实育人目标时,切口要小,角度要小,既要贴近文本的特点,又要与整个目标体系切合,准确定位。
譬如:品读“猫”的不幸命运,懂得无论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错,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过失。
“品读‘猫’的不幸命运”,这就明确了价值目标的走向。如果把话题更改为“理解自我反省的意义”,那么,整个育人目标就与文本的联系渐行渐远,甚至于脱轨和“信马由缰”,这样必然会上演类似“故乡版”的荒唐和混乱。
课标是“源”,设计是“流”。为有“源”头“流”水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课滋养人、培育人的精神标杆,更是我们学科育人、文化育人的行动指南,让我们深入地去领会它,清晰地去表述它,生动地去表现它,创新地去构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