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2014-08-15 00:51卢亚莲
职教论坛 2014年13期
关键词:应用型德国大学

□卢亚莲

众多资料表明,德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与腾飞与蓬勃发展的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紧密相联。其中,作为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体的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n,德语简称FH;英文译名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以下简称为 FH)之所以能够伴随经济发展而日臻完善,主要源于德国政府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力支持,对普遍民众技术技能的充分重视。更为关键的是,相对于研究型综合大学,FH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实施、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共同构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灵活性和创新性。FH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有诸多相通之处,对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精心培育与全面打造应用性高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简况

当代德国的大学体系“主要有综合大学、总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神学院、行政管理学院以及应用科技大学(简称FH)七类”[1]。FH是德国20世纪60年代末高等教育领域伴随着德国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类型,它“与普通综合性大学一道,支撑着德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半壁江山’”[2]。德国现有FH247所,注册在校生70.3万人,约占德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3]。“综合性大学承担了培养研究型人才、推动一流的科技创新、参与国际科研竞争的任务;……而应用技术大学则在培养具有良好理论知识和文化基础、同时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方面树立了典范,成为企业高层次技术人员、一线管理人员、社会服务领域专业从业人员的重要来源”[4]。与综合性大学相比,FH“更擅长于实践和技术应用与开发,德国经济和工商管理界把他们称为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技术的桥梁式职业人才”[5],至今已“培养了全德国几乎全部的社会工作者和社会教育工作者以及2/3的工程师,1/2的企业经济师和信息技术人才”[6]。由此可见,在德国,FH已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能够把研究成果与规划设计转化到实际生产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深入研究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育的办学特色,学习借鉴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二、德国FH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培养目标适应“三个需要”

德国FH主要培养的是“以职业的要求和需求为指导思想,重视实践教学,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7]。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FH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与核心优势。这一培养目标是以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需要为导向的,充分实现FH人才培养适应与满足“三个需要”:

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FH能够紧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与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凝炼与彰显办学特色。事实上,FH无论历史长短、规模大小、办学层次,都特别注重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布局、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需要的“无缝对接”与“全面接轨”。如,“不莱梅应用科技大学就充分利用港口城市的特色和邻近空中客车生产基地的优势,大力发展航空科技、船舶制造、航海技术等特色专业”[8]。这一办学特色,既促进了FH与区域产业布局的和谐发展,又提供了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从而全面提升FH的核心竞争力。

2.充分满足企业人才需要。FH的培养目标密切关注企业对人才需要,严格按照企业人才的需求标准与规格来制定与改进培养目标。FH的“课程根据其培养目标而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均面向职业和实践,从实际效果出发,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合理实用,行之有效”[9]。当前,德国现有的247所FH遍布德国各个州,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针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确定培养方案与设置专业布局,并在人才培养、课程实施、师资队伍和学术研究等各个方面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充分实现双方良性互动、合作共赢。

3.全力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中,FH明确提出“希望将自己的毕业生培养得更加接近顾客”[10]。为了人才培养真正实现“更加接近顾客”,FH确定“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为基本导向,积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紧密校企合作与校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通常情况下,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FH要达到以下目标:“能借助科学方法,解决来自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能完成新的科研与技术开发项目;在应用理论、科研方法的技术性生产中引进、优化和监控新方法、新工艺的使用”[11]。

(二)专业设置凸显“三位一体”

FH所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避免了传统意义上综合大学培养纯学术型人才的精英教模式,坚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走大众化教育道路,为企业第一线培养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2]。为了培养一批又一批的这种高级应用型人才,FH在专业设置中强调应用性、适应性与区域性三者紧密结合。

1.适应性。适应性主要是指FH的专业设置根据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做出适应性调整。我们学习培训的魏恩施蒂芬-特里斯多夫应用科技大学,根据德国提出的,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使用要达到50%左右这一社会需求,及时开发新的专业方向,在原有生物能源、太阳能基础上,2012年引进风能方面的教授,设置了风能专业方向等等。FH及时对专业设置做出适应性调整,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FH设置的专业适应邻近企业的需求,并能根据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作相应的调整和补充,校企休戚与共。同时人才培养由校企共同承担,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实践教学,并为毕业生提供工作位置。大型企业一般都设有实训的生产岗位和企业培训中心,中小型企业则提供实际的生产岗位,为实践教学提供切实可靠的保障”[13]。

2.应用性。应用性主要是指FH的专业设置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相比,FH是培养直接面向社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当前,“FH的专业设置集中在农林、食品营养、工程学、经济/经济法、社会服务、行政管理与司法服务、计算机技术、卫生护理、设计、通讯传媒等领域”[14]。进入20世纪90年代,德国各州教育部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修改和完善了FH的专业设置规则,允许FH拓宽专业分布,增设社会有需求的新的专业。如我们重点学习考察的魏恩施蒂芬-特里斯多夫应用科技大学,设有7个系18个专业。以其中的生物技术与生物学信息系的专业设置来看,共设有生物技术、饮料技术、生物信息等3个专业,这些专业设置不同于综合性大学从学科划分来设置,而是紧密与实际职业领域结合,充分彰显了专业设置的应用型特点。

3.区域性。FH作为为各州社会经济服务的产物,德国的各州都建有若干个FH,之所以FH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是因为它能适应和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当前,FH的专业建设充分考虑地区性社会和经济的需要,具有很强的地方经济特色。而且从地理位置上看,特别是工程技术类FH,都建立在一些历史悠久的著名大企业和现代化的大公司周围,围绕着企业的需求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学校也得到了发展。如魏恩施蒂芬-特里斯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弗莱莘校区重点设有生物技术专业,为所在地区培养啤酒酿造的工程师。与此同时,弗莱莘校区内还建有著名的大型啤酒企业。

(三)课程实施注重实践性

1.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性。以魏恩施蒂芬-特里斯多夫应用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可再生能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为例来看,其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基础课程等三大块课程,通过7个学期来完成教学任务。1、2学期主要是基础课程,3、4学期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程,5学期是实习期,6、7学期是专业方向基础课程。学生第五学期在再生能源技术相关企业实习后,对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有了基本了解,第6、7学期专业方向基础课程中,该专业设置有4个专业方向,分别是生物能源、太阳能、风能、如何使用清洁能源,学生可结合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选择。在从三大块课程的时间安排与逻辑关系来看,整个课程结构呈现出分段进行、步步深入、由宽泛走向专深的实践性特征。

2.课程内容注重灵活性。FH的教学内容非常注重实际需要。根据实际需要,教师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和自己对专业的理解等来组织和选择教学内容,自编讲义,自定进度,没有固定教材,内容灵活多样。教学内容既要注重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又要传授学科发展前沿知识,还必须传授行业知识。所以,教师要不断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如,“在兰茨胡特应用技术大学的电子自动化专业教学中,有一门‘数字电路设计’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利用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来设计数字逻辑电路,该课程就是分成两部分来实行的。第一部分是理论课程,由学校专职教授讲解;第二部分是实践环节,由学校聘请的一位企业总工程师主持实训课程的开展”[15]。

3.课程实施注重实践性。一是六个学期的专业学习阶段,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FH的教授亲自参与实验的开发、指导和考核,保证了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的紧密配合;而且形式多样,有讲座课、研习课、练习课、实习课及学术旅游等”[16]。更为重要的是,教授们要亲自参与实验的开发、指导和考核,保证了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的紧密配合。二是积极运用“项目化”教学方式。“课程实施中要求学生至少一个项目作业(Projektarbeit),所需时间一般为一学期,由5~8名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共同完成”[17]。项目选题以教师指导和学生自选为辅,以合作企业提出为主。三是实践学期有严格的要求,学生必须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实习,实习期间企业指导教师或带班师傅的鉴定和企业出具的证明对学生十分重要;实习学期结束后系部组织相关专业教师2—3人听取实习学生的专题报告,还要回答教师的提问。实习学期必须考核合格,学生才能获得毕业文凭。

4.课程评价凸现应用性。学生毕业考试采用一篇应用性的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学生只有在学完规定的课程并达到合格要求后,才能进入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环节。学位论文的写作时间规定是3个月以上,学位论文主要要求在企业里结合亲身实践来完成,可以在企业做,也可以在校内实验室做。学位论文课题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程度相当高。据统计,在许多专业,特别是工科类专业,毕业论文课题来自企业并在企业中完成的占60-70%。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FH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紧密相联,其中绝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在实习实训期间或社会实践学期确定,在此基础上FH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对其进行评价时仍然以实践性与应用性价值为根本标准。

(四)师资队伍强调“双师型”

在FH师资队伍中“专职教授与教学人员占40%,兼职教师比例较高占到60%”[18]。与综合大学不同的是,FH的教授必须是“双师型”教授,既具备教师素质又具备工程师素质。在1976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的《高等学校总法》中对FH教授的聘任条件就做出了明确规定:“拥有大学学历,5年以上工作经历,其中至少在相应专业岗位上工作3年,有2年以上的教学或培训经历;通过高等学校教授资格考试;原则上要有博士学位;有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方法的能力”[19]。作为FH的教授,既注重学术性又注重实践性。在这里,FH教授的学术性主要体现在拥有综合大学博士学位,且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实践性主要表现在拥有本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且其中3年以上社会实践经验。如此以来,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的FH教授不仅具有全面而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而且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实践经验。如,“柏林应用科技大学所有教授均来自工业企业,既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功底,又具有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既熟悉高校的教学规律,又了解市场的运作规律;教授的科研项目与企业直接挂钩立项,研究成果的转化周期较短,有利于生产力发展”[20]。在FH里,不仅有这样的教授,而且还聘请了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与企业工程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之所以要聘请这些兼职教师,主要是因为他们是“既有实际操作经验,又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的一线技术人员。FH对企业中的实训教师也有严格要求,即实训教师必须是技术员学校或师傅学校毕业生,有5年以上的生产实践经验,并经过200多个学时的教育学专业培训且通过考试”[21]。

三、德国FH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培养目标定位要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要进一步加大与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科学分析社会、企业和学生需要,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当代德国,FH的培养目标不仅定位科学而且具体明确,它注重的是学生经由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完善的职业素养培育而日益成为具有鲜明个性与独特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我国高职教育教学要不断深化改革,把培养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为此,各高职院校理应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强化现场指导,注重学生专业实践技术技能的培育与提升,注重教师教学实践与学生实习实训岗位紧密结合,注重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与人才市场需要变化良性互动,从而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布局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事实上,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各不一样。贵州作为比全国平均发展水平晚了约10年的西部欠发达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中东部地区有较大的差异。贵州提出的关于“工业强省”战略为我们技能型人才培养带来了发展的重大机遇。因此,通过实地调研,科学分析当地经济社会人才需求,对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型和层次进行充分分析、论证和预测,然后制定培养目标,才能契合和引领社会需要。

(二)专业设置要适应区域产业布局与企业发展

学习借鉴德国FH专业设置的先进经验,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努力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产业结构的布局和调整以及就业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和设置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努力建设一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特别是产业发展所需的特色专业,构建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和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一是按照面向社会、适应市场、服务企业的原则,主动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变化设置专业。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确定开设社会急需的新兴专业,改造甚至取消就业形势不好的老专业,并使新老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使学校人才培养紧贴市场对各种职业素质的从业者的需求数量和发展趋势。二是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及时开发新专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职业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日新月异,要敏锐地捕捉职业种类和内涵的变化趋势,适度超前地开发新专业。三是在专业设置过程中要考虑到自身的特色和行业优势,对行业优势明显、校企结合紧密的专业积极开设,对社会需要且学校有办学特色的传统专业应鼓励其发挥优势。

(三)培养模式改革要瞄准职业发展与岗位需求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系统双元循环并进的课程体系,是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的关键。伴随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要大胆借鉴与积极吸收德国FH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制定有关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与工作细则,将改革不断“落小、落细、落实”。二是校企深度合作以拓宽应用型人才培养空间。德国FH特别注重生产实践与教学实验联动互动,强调在不断深化学校与企业合作中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据此,在不断深化我国高职教育教在培养模式改革中,要进一步强化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中技术技能培训与职业素质养成的常态性与实效性,将学生校内所学与校外实践统一起来,将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训练相统一起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就业和职业指导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德国FH的成功经验,促进校企深度交流与合作,构建学生、教师和企业联动互动平台,实现校企合作双赢。三是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提高实习效率。FH对实习学期的管理、评价和考核机制,充分体现了FH高度重视实践教学,这也是决定并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完善顶岗实习方案,明确顶岗实习知识要点,实现顶岗实习知识要点与学习课堂知识要点的衔接和互补,强化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创新并丰富实习形式和时间安排,着力提升顶岗实习效率。

(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不断加大力度

德国FH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程中“双师型”师资队伍,既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主要是因为“双师型”教师所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历,更适合我国高职院校应用性人才创新思维的培育,创新能力的养成和创新精神的塑造。事实上,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既懂理论技术知识,又掌握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培育与壮大“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是要充分利用好人事制度改革这个机制,在教师的聘用上,应注重实践教学经历、教学能力在聘用上的影响因子,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和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二是制定政策吸引高水平的兼职教师;三是可以采取分类设岗的办法,让一部分教师全身心投入到实训中去,健全实训教师队伍;四是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如“对实践教师的职称晋升不应当把论文数量作为唯一的评审标准,教师在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中有突出贡献,或者申请了专利技术,这些也应当成为职称评审的标准之一”[22]。

总之,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形成了较为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成功经验,对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较强的借鉴作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经验表明,应用型人才是整个社会人才组成结构中社会需求量最大的部分,他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有别于研究性大学。所以只要我们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善于借鉴,善于学习,善于创新,我们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符合我们自己特色的中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一定能培育出符合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需求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冯建超,李文冰.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中国行业特色院校之比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2):55.

[2]张有龙,赵爱荣.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分析及借鉴——兼论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93.

[3]秦琳.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显著的应用性特色和职业导向[N].中国教育报,2013-2-2(002).

[4]秦琳.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J].大学(学术版),2013(9):65.

[5]赵居礼.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及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2):11.

[6]张玉芳.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专业开发特色及其借鉴[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6):17.

[7]薛文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借鉴意义[J].理论导刊,2010(6):91.

[8]秦琳.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显著的应用性特色和职业导向[N].中国教育报,2013-2-2(002).

[9]李小遐.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考察与启示[J].陕西教育(高教),2013(11):74.

[10]邵爱杰,石新龙.德国高职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5(29):60.

[11]王群珉,李康康,翁震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81.

[12]张庆久.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我国应用型本科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31-33.

[13]董大奎,刘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7(7):41.

[14]Sekretariat der St ndigen Konferenz der Kultusminister der L nder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KMK).Das Bildungswesen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2010/2011[R].Bonn:KMK,2011:145-146.

[15]陈杰菁.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启示[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03(9):61.

[16]同济大学德国学术中心.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介绍[EB/OL].[2011-10-12].http://de.tongji.edu.cn/Fachhochschule.pdf.

[17]孙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校企合作的形式:特点与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2(2):41-45.

[18]王建初,刘鸣东.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J].比较教育研究,2005(9):61.

[19]李平.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基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的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3):61.

[20]李兴业.七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84.

[21]尹宁伟.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模式及其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2(1):65-68.

[22]薛文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借鉴意义[J].理论导刊,2010(6):93.

猜你喜欢
应用型德国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