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2014-08-15 00:51郭杰忠
职教论坛 2014年13期
关键词:职教师资应用型

□郭杰忠

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今天不能够围绕整个的大学、高等教育应该承担一个什么样的责任和使命来进行发言。我仅就两个案例、两个问题,谈一点个人的思考。

第一个例子:去年9月,四川女生玲玲考上大学,但她的父亲却不让她读,原因不是家里负担不起,相反其家庭经济条件还不错,根本不缺上大学的钱;而是玲玲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算了一笔账:读4年大学要花费8万,如果打工至少可以挣得8万,这一来一回共16万,怎么算都划不来。

第二个例子:复旦大学投毒案。2013年4月1日,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研究生林森浩向室友黄洋的饮水机里投下剧毒化学品,致使黄洋死亡。这一事件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了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林森浩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这两个案例让我们感到很痛心,它尖锐地对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来培养人;第二,怎样进一步落实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一个问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山东曲阜考察时说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既是对孔子等先贤以德治国、以德立人等传统道德理论的现实回应,也是针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现实关切。习近平总书记还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中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做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工作,始终是教育第一位的要求。当前的关键,是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实化、具体化,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古代先贤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必须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德育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它是一种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德育是从小德到大德的积累,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复杂过程。个人道德重在“忠孝”、重在“责任”。“忠孝”二字,最基本的含义应是忠于国家,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生之养之的父母都不能抱有感恩之心,尽孝敬之力,何谈报效社会、报效国家?去年我们给全体2013级新生布置了一份作业,就是给父母、恩师和未来的自己分别写一封信。第一封写给父母,告诉他们“自己长大了、念大学了,能够独立生活,能够根据父母提供的经费做好各种支出预算,能够独立解决各种问题,请他们放心”。第二封写给小学、中学印象最深的老师,感谢师恩。第三封信写给未来的自己,对自己的将来做个预测,一年后、两年后、三年后、四年毕业时自己将会是什么样子?学了什么?长了什么?给自己设立目标、做出规划。通过这三封信,以这种传统的方式,联络亲情、反思恩情、增长才情,对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有一个很好的反思与定位。这是一次很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与方向,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与家长、学校与家长,学生与社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第二个问题,怎样培养认为读书划得来、有价值的大学生?

3月22日,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她的报告的核心内容,一是大学的结构调整、大学转型,二是高考制度的改革。中国的高考制度改革要得到社会认可、满足社会需求,即将出台一个方案,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统计数据表明,我们高等教育的人数没有过剩,现在的问题是结构性的问题,我们培养什么类型的人,办什么类型的大学非常重要。

江西省副省长朱虹提出要按照 “五个一流”的要求来发展教育,提出“两个转型”:一是要向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转型,二是要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转型。高等教育发展要把握一个主旋律,即改革以内涵建设为主,在特色上要下功夫,在转型上要做文章。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着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坚持发展培养职教师资的特色。

一是市场导向。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必须接受市场的评价和检验。近年来,我们学校面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需求,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职教师资和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对普通本科生实施“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方向”“三位一体”分流培养模式,创新职教师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是校企结合。学校推进“五双”教学,积极实施“双导师”、“双证书”、“双专业”、“双基地”、“双语种”改革,大力加强“双主体双基地”建设,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目前学校已与190余家企业签订协议,开展校企合作一体化人才培养。如,学校电子类专业与企业开设“亚龙职教师资培养实验班”,药学专业与企业开设“九洲药业班”,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三是技能为要。技能是事关培养人才的职业态度、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等能力。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就在于有“一技之长”。作为江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试点项目,学校从2012年开始,在全国首创导游“金牌讲解班”,实行“专业技能与文化课程和素质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构架,即以金牌讲解专业技能为主体,如语言技巧(双语)、才艺技巧、文化能力和审美素养等,辅以与之匹配的综合素质理论和实践课程,如旅游接待、礼仪、声乐、舞蹈和形体等,为地方经济培养一批具备精湛才艺、优雅气质、深厚底蕴、娴熟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职教师资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