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新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视为一种动态的、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见解,形成动态生成的课堂。一节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生本、师生、生生、自我进行有效对话,教师能够善于促进对话中的动态生成,做到预设性与生成性的有效融合。
立足文本,就是要“潜心会本文”,就是要重视文本阅读的功夫,要读得仔细、认真,既要动脑又要善于动手,真正读懂文本内容,使学生阅读文本时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
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存在着许多无法逾越的鸿沟。首先表现在学生阅读的文本源自久远的年代或不同的国家、地域因而易产生隔膜感。在鲁迅先生的《故乡》中“闰土(中年)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中的一声“老爷”是一处细节描写,学生很难发现,需要教师结合时代背景加以点拨。闰土是中国传统社会教育下的孩子,封建礼法关系和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一声“老爷”不仅仅道出他本人受等级观念的影响,而且把这一观念传承到自己孩子身上,强加到下一代身上。“叫老爷”“给老爷磕头”“打拱”这一些行为让儿时好友感到不快,产生隔膜。“我”回到故乡,却找不到儿时生活的影迹与快乐。其次源自学生的认知水平、阅历的限制。我执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设置问题:父亲为什么要买橘子而不是其他水果?利用网络等学习资源才得知,原来是在当地方言中“橘”和“福”是谐音,原来买橘子送给儿子还有更深一层喻意,这需要更多的阅历来支撑。
此外,学生与作者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不同,也会造成许多无法逾越的鸿沟。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文本阅读的指导,以诱发动态生成。第一、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钱理群先生说过:“应该保持阅读的新鲜感,不带任何主见、不做任何分析地去读,抓住阅读的第一感觉与感受,以感悟为基础。”通过自主阅读文本,以唤起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推理等的独体体验。第二、引导学生自主品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获取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对于文本的重难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文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地诱发生本对话的动态生成。
生成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不可预约性。师生对话是在文本对话之后的师生对话,是文本对话后的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思想的碰撞,思维的交流与探讨。教师应当关注课堂即时的生成资源,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稍纵即逝的“机”,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及时看透蕴含在机遇中的生成资源,相“机”诱导,让师生享受到语文课堂的快乐。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对话是相对的,是难以全面预设的过程,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适时诱导。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江雪》这篇课文时,学生在质疑“这么冷的天,老翁为什么在江上钓鱼?”该教师首先认可学生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而提议大家在思考“那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而后,在与学生对话中引导学生逐步明确:老翁不是在钓鱼。老翁究竟是借助钓鱼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进而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背景,进而分析出作者实际是在借助“雪天钓鱼”这一异常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心绪。这位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及时看透蕴含在机遇中的生成资源,相机诱导,让学生在思想交流碰撞中享受到语文课堂的快乐。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要大胆质疑,敢于突破,勇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允许、鼓励学生提出与教材、教师不相一致的观点。教师抓住这一机遇,适时的诱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到了快乐。
对话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要把学生看成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把学生理解为同时具有自我保护生命力与自我完成生命力的实体。当然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美学修养等会影响到对文本的阅读和鉴赏,阅读的结果会带上学生强烈的主观色彩。正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才有了生生对话的必要;正是由于这些差异构成了课堂合唱的“多声部”,使课堂生成了不可预约的精彩。基于对差异的尊重,根植于差异的理解,课堂生活才变得丰富多彩,关系和谐,达到一种共生状态。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多彩解读,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突发奇想,生生对话的过程促进新知的生成和价值的重建,谈出真理。
笔者在执教《背影》一文中,文本分析完后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一名学生大胆站起来提出自己的看法:“假如我是文中的‘我’,看到父亲那样艰难地爬月台去买橘子,我不会在车上独自流泪,我会选择去自己买橘子。”他的提问激发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的欲望。有学生反驳,“如果‘我’去买橘子,我们就读不到感人至深的《背影》了!”教师灵机一动,就生生对话中生成的问题,让学生自选角度从思考:一是通过父子关系上看待“我”要不要买橘子;二是从成长历程看待“我”要不要去买橘子。最后,教师点拨是亲情让“我”再次流泪,感受到亲情的不可替代。这一问题的设置超出笔者课前预设的范畴,及时抓住了生生对话中思想碰撞的生成点,智慧点染,生成始料不及的新问题,激发学生创作的潜能,引领课堂进行深度对话,催化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课堂对话的过程就是通过自我的不断对话进行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在开放的对话中,师生和文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只有当对话成为反思性对话时,对话才真正具有它的深刻意义。在这里不仅是文本、他人的思想,更主要的是自我也成为反思的对象。
李镇西老师执教《冬天》,学生交流过程中一位女生为文中的亲情感动的落泪时,李老师说:“上面几位同学所说的都不是我分析的,也不需要我分析。同学们只需要用自己的心尽可能贴近作者的心就行了!把自己摆进去,就会发现文章中很多地方都能引起共鸣的。”这是李老师引导学生对前后自我对文本解读的反思。李老师由学生的阅读引起对自身的反思。教师的反思可以是对课程设计和开发的反思,可以是对课程资源选取和组合的反思,可以是对自身教学、学生观的反思。而学生同样需要进行反思,“我真正掌握文章的内容了吗?”“我的观点有哪些需要修正”等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自我反思,进行反思性对话,引领动态生成。在本我与自我的前后思想交流中,师生不断互动、对话,形成了思维火花彼此碰撞的学习“场”。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精心预设,善于捕捉课堂中生本、师生、生生、自我对话中稍纵即逝的每一个细节,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及时看透蕴含在机遇中的生成资源,做到预设与动态生成的有机结合,使语文课堂教学灵动起来,才能领略到对话教学深处的无限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