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树影
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的不如人意处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任务重而时间紧;二,脑力劳动强度高,但报酬略低;三,阅卷组成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四,阅卷标准不统一。
尤其是最后一点,阅卷标准不统一,表现最为突出。以往的阅卷标准不仅地域差异大,同一地域的年度差异也大,有时前些年的佳作反成了近年打压的对象,理由主要是“反对套作”,如浙江的从严打击“套话作文”即是一例。甚至有些省份为了追求所谓“达标”即把平均分控制在某个范围之内,同一年度的评判尺度也会随着阅卷工作的进行而时紧时松。这不仅导致阅卷人追求“保险”,在打分时彼此求同“趋中”,也导致同一个阅卷人在阅卷的前几天和后几天的标准存在很大差异。而长时间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也必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这又使得阅卷人在阅卷后期对本就不统一的“既定标准”也难以掌控。阅卷的标准如此不标准,首先有欠公正,其次也使得语文一科的考试——甚至整个高考无法真正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
阅卷标准不统一,后果非常严重。这不仅使得一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心里都没底,而且已经导致了教学的畸形——师生都追求“安全、保险”,甚至研究近年高考优秀作文,揣测、迎合所谓的阅卷老师的心态与喜好,“许多有写作才华的考生也不敢写出自己真正想写的作文,高考场上一类文罕见”。甚至还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后果,不但没能养成“学生-社会人”的写作能力,反而扼杀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一方面,无论是名落孙山者,还是得跃龙门者,在进入大学之后,甚至进入社会以后,都难得继续保有写作的兴趣。绝大多数考生对写作都有程度不同的反感情绪,甚至其实用写作能力也相对较低,在需要写文章的时候,多是想通过网络下载或复制拼贴来应付。另一方面,这也不利于养成高质量的专业写作队伍,且很多优秀作家其学生阶段的作文分数并不高。
我们真的迫切需要既能体现公正公平、又切实可行的高考作文阅卷制度。
(一)给足时间 有了充足的时间,繁重的阅卷任务将被分割变轻,且基本不会有什么负面的社会影响,因为人们的期待心理主要是在“放榜”之前一天甚至几小时之内骤然升温的,在此之前其实还是挺放松的。另外,由“黑色七月”到“黑色六月”的考试时间调整,也说明了充足的阅卷时间确实是“可以有”。
(二)建立长效的全国性的专业型作文评阅资格审查机制和高考作文阅卷人资源库 一方面,可每年或每几年进行一次严格而专业的资格考试——主要面向中学语文一线教师、大学写作教师,有志于此的社会人士也均可报名参加——来审核并确立高考作文阅卷人资格,以保证高考作文阅卷人的专业能力始终保持在一定水准之上。该资格可以是终身制的,也可以每几年需复核的。另一方面,所有获得此资格的人员自动形成一个专业的作文阅卷人资源库。每年各省的高考作文阅卷组成员均由此资源库中随机抽取产生,并于正式阅卷前通过专业的培训来统一标准(有关写作的一些核心标准应每年保持不变),以确保公正、公平、客观、专业,真正对得起考生,对得起人民。同时,也给一线的写作教学以相对稳定而专业的正常的生存空间,以减少乃至杜绝违反写作规律的伪教学、伪评阅,真正切实有效地提高全民族的写作水平。
(三)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增强合格阅卷人员尤其是作文阅卷人的荣誉感、责任感 早年参加高考阅卷的教师在其所在学校乃至县市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教师也都以能参加高考阅卷为荣。近些年,这种意识逐渐淡薄,不少一线教师是为了感受一下高考阅卷的氛围而去,有些基层教师把阅卷当作业务学习机会;可是也有些教师责任心差。这些人来阅卷的目的很复杂,有的是想了解一下当年考试情况的,有的是单位里强令来的。而给予合格阅卷人应有的荣誉奖励,让能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有一种自豪感,甚至感到神圣,无疑会增强阅卷人员的荣誉感、责任感;也有利于激励更多的一线教师及社会有识之士报考高考作文评阅资格,有利于稳步提高高考作文阅卷人员整体的专业水准。国家可以给所有通过资格考试的人员统一颁发资格证书,各省每年再给参加当年阅卷的人员统一颁发当年阅卷荣誉证书,并将这两项荣誉记入其个人档案,纳入其所在系统的考评之中。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激励作用,还能增强责任感,进而使得高考阅卷工作良性运转。
(四)建立监督机制,淘汰不认真、不细心者,以规范高考阅卷工作 既保证阅卷组成员积极高效作业,也可杜绝管理层面可能存在的各种官僚作风!
(五)轮番作业,以降低脑力劳动强度,合理规避“审美疲劳”,并尽量杜绝种种“求同、趋中”的可能性目前普遍存在作文分数“趋中率”畸高现象,正如温儒敏老师所说,“评分等级的这种非正态分布,不能反映考试水平,对考生很不公平”,“相当程度上已失去选拔的功能”。可以考虑将阅卷组成员分成两个批次,隔天作业。也可以分成若干批次,每批次只批阅两三天。具体操作可另行考虑,但“轮番作业法”应该是有效而可行的。
(六)规范命题,以尽量减少套作的可能 高考作文所要考查的主要是学生基于其学养之上的才识与才情,是其真思考、真见识、真性情,而以往的题目或多注重感性,或多倾向于道德教诲,难以考查出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从近年公布的高考优秀作文来看,“‘文艺腔’过浓,要么非常忧国忧民,要么就是‘曾经沧海’般的无尽感慨。假,跟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年龄完全不相符”。我们在命制题目时,应该有意地多考虑一个题目的写作可能性,从而多命制那些能够有效地考出学生真见识与真性情的好题。像温儒敏老师模拟性地命制的两道题就很有启发性,“第一个,让考生看一个MP4的说明书,然后给奶奶写一篇500—800字的信,教会她基本的使用方法,再劝她买这么一个东西。这样考生就必须做到,作文能让老太太读懂,里面还要有真情实感。另一道作文题是:《假如科技无所不能》。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对这个现象可褒可贬,而且必须带有一定的知识含量,这样的高考作文题目对高中生来讲是合适的,而且也不容易‘套题’。”第一个题目较注重实用性、条理性,第二个题目和1999年的高考作文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异曲同工,注重想象力。
此外,史事评论以及时事评论类的题目和辩论类的题目,都较能考查出写作者的识见能力,也应该是我们多考虑的对象。史事评论类的题目可大可小,大可关注历史和现实的各类有代表性的大事,考查学生对于历史大势的理解与把握,如“你怎么看历史上兄弟争夺继位权的夺嫡事件”“你怎么看‘中国的崛起是近年来对世界的最大威胁’”,如“有人说鲁迅晚年用很大的精神写杂文,打无谓的笔墨官司,把一个稀有的作家的生命消耗了,还不如早期写小说贡献大,对于这种说法你怎么看”;小可贴近生活,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日常生活,如“你怎么看送子女入名校”“你怎么看待语文给英语让路的现实”“你怎么看电视征婚”等等。辩论类的题目可以借鉴各大中专院校的辩题,如“真理会不会越辩越明”“法律无情还是有情”“发掘人才是否需要考试”“公众人物的隐私是否需要保护”“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而近年来很受关注的较注重思辩性的国外高考题,如“为了给自己一个未来,是否应该忘记过去”“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阅读幻想小说只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逃避,除此没任何其他意义,你同意吗”等等,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再者,从公正公平地选拔人才的角度考虑,我们还可以适当放宽考试时间。给学生以充分的答题时间,才能真正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这是沈致远先生在《数学入门不难》一文中提到的,确实是良策。现在的高考考试时间应该说是有些短的,不少学生答题都来不及。而高考是要选拔人才的,思路敏捷、做题快当然好,但思路与做题相对慢些、答题正确率同样高甚至更高也不错。正如沈致远先生所说:“我一贯主张考试要给足时间,否则,死背硬记者得高分,融会贯通者吃大亏。这样下去,培养出一些只会背书不会思考的人,还谈什么创新?”
相信我们会改变虎头蛇尾现状,健全高考阅卷机制,而不会让“制度与形式比科举好”的高考,因为阅卷上的硬伤(比如“90秒钟定生死”)而跌入比“八股考”更为不堪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