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晖 陈雪斌
(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 530299)
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哲学命题和主观感受。为了研究当今大学生的幸福感,笔者通过影响大学生感知幸福的心理因素来开展课题研究。为了保证课题有利有序的开展,我们选取了广西中医药大学在读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班会等形式,调查结果表明,总体来说当前大学生幸福感较强,这得益于积极的、健康的和向上的心理因素,他们思想敏锐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与时俱进、能紧跟时代步伐,有较强的竞争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关心自我价值的实现,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心理承受能力较高,自我认识到位等。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及访谈的情况来看,少部分学生存在幸福感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新生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情感不畅、人际交往障碍、学业期望值较高以及家庭因素等方面导致的不幸感增强。对这些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
1.1 部分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差 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有着根本的不同,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中学阶段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后,产生不适应的心理。
1.1.1 学习内容的不同 大学教育相对中学教育来说宽泛很多,中学教育很多时候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有目的、有方向的被动地接受知识,大学教育除了专业课程外,很多书籍、学习资料都要靠自己去甄别、去选择,相对来说老师直接要求学生接受的知识少了,求知已经成为学生自己积极探索、自己思考的主动行为。有部分不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感觉一下子就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六神无主,找不到学习的方向。失落、沮丧的心情油然而生,并因此产生不幸感。
1.1.2 学习环境的变化 从对广西中医药大学在校学生的调研来看,大部分学生生源地并非学校所在地南宁市,从中学时熟悉的学习环境,来到陌生的城市求学,从农村来到城市、从县城来到省城,从相对封闭的中学校园到相对开放的大学校园,从以胜出高考为学习目标到以全面提升各方面素质为学习目标等等,大学与中学的学习所面对的环境差别很大。部分新生难以快速适应新环境,从而产生不适感。
1.1.3 人际交往的变化 对中学生来说,班级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来说,宿舍成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单位。同时,学生社团等也成了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可以说大学生的交际面扩大到跨班级、跨年级、跨学院,甚至跨出校门,人际交往的焦点却缩小了,宿舍成了日常生活起居、业余时间的重要场所,而不像中学时主要是以班级为主要的交际圈、交际点。不少学生不能适应这种纵深同时变化的人际交往环境,也易产生不适感。
1.1.4 情绪情感的变化 中学时,升学压力的紧箍咒时时限制着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发泄,很多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压抑着情绪情感,一旦进入大学,短时间内升学压力骤然消失,使得压抑的情感得到迅速的释放,青春期的男女,一起学习、生活,朝夕相处,自然而然产生感情,但由于各方面的不成熟,必然有许多方面的问题产生。
1.1.5 经济负担的变化 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大学生的消费观、价值观也悄悄的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负担的变化。
1.2 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自控能力弱 当前在校大学生,以90后居多,而这部分学生,又以独生子女居多。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没有兄弟姐妹的家庭中,他们很多甚至是生活在“四二一”的家庭模式中,从小就得到父母、祖父母辈的溺爱,在家长的呵护中长大。为人处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不会顾及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想问题、办事情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很少考虑对方的感受,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一旦自己的意愿得不到满足,就感觉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沮丧、失望,感觉一切不如意,进而自认为不幸,辛福感丧失。极端的情况甚至有自杀或杀人的想法。另外还有一些孩子由于缺乏玩伴,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产生了直接、现实的压力,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正常的人际交往。
1.3 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大学生在生理发育、文化素养、气质和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虽然现在高中生考大学不像20世纪80、90年代那样稀奇,但能考上大学,特别是本科院校的大学生,高中时代的学习成绩一般都处在年级、班级的中上游,由于学习成绩的优异,毫无疑问,高中时代他们曾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捧。而进入大学之后,入学成绩大家差别不大,原有的优势不复存在,感觉没有老师会对自己偏爱一点、没有同学会对自己高看一眼。同时,单纯的学习成绩优异只是评价大学生优秀的一个指标,但不再像中学时代那样重要,理想中自己应该继续被老师所偏爱被同学所崇拜,现实中却并非如此,从而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意,最后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表面上看是认为是别人看不起自己,实质上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大学生自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受师生关注度不高的原因外,还有如生理缺陷、家庭经济条件差、对自己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等原因造成。
1.4 部分学生存在疑病倾向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对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来说,疑病倾向是影响他们缺乏幸福感的重要心理因索之一。医科学生在学习了临床知识之后,特别是了解了一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后,疑病症倾向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这是由于他们学到了一些临床知识后,首先拿自己作为诊断对象,把自己与教材中的症状联系起来,主观臆想、自我暗示,觉得自己偶尔的小痛小痒“正是”教材中所描述的病症。往往是学了什么症状,就认为自己也似有这些病症。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自我调整和克服或进行心理疏导,那么就会可能由疑病症倾向变为事实上的疑病症患者。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关,研究表明,在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身上更容易发生这种倾向。一个总是认为自己有这种病那种病的人,其幸福指不高。
此外,求职择业等各种压力和挑战,也使得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与行为,从而产生不幸感。在自我或他人有不幸感倾向时,也不能及时地采取积极、正确的方法与措施。有不幸感的学生将表现出对一切都感到茫然无措,很难走出不幸感的阴影,无法寻求到有效的途径来驱散不幸感的幽灵,也无法释放自己的压力,调节自己的心理。长期的不幸感使人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减弱,表现出消极、被动、无所适从,还容易养成消极的生活态度。这些问题日积月累,容易使学生进一步陷入悲观、失望的情绪中,不能自拔,最终甚至可能走向不归路(近几年来多所高校所发生的自杀或他杀的案例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幸与不幸,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心理的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降低因心理原因导致的不幸感,课题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尝试性的提出了一下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并付诸实施。
2.1 建立心理健康台账 认识到心理因素是影响当前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重要原因,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普查,筛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以便提前介入心理辅导,成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广西中医药大学在多年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已将对大学生的心理普查纳入学生工作的常态化管理,每年新生入学后对每个新生都使用《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台账,对筛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治疗并加强跟踪辅导,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治疗。通过筛查,有针对性的开展幸福感教育。明确“有健康的心理、快乐的心情,才能有幸福的生活”的幸福生活准则。
2.2 开展心理健康活动 充分利用每年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大型活动月、活动日4等,认真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如通过开展健康心理主题班会、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专题片展播、一对一心理咨询、心理委员培训等形式,不断创新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方式方法,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已成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和品牌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在学生中形成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以增强学生的幸福感。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实践中,我们根据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特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报告、讲座、培训等,帮助学生纾解心理压力。如在大一新生中开展适应新环境的心理健康沙龙,调整其焦虑和孤独的情绪;在二、三年级学生中主要开展如何处理学习与人际关系、如何看待恋爱方面的讲座和报告;为面临毕业的学生开设考研、就业方面的心理咨询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经常要求一些刚刚度过相应阶段不久的过来人现身说法,以增强学生成功的欲望。使得大学生能结合自身的实际和社会的需要,制定明确可行的奋斗目标,并强化为追求实现奋斗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幸福感。
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开展宣传活动,普及心理知识,提升幸福感。如给大一新生发放《生活小贴士》和《心里话》等专刊,将心理教育的关口前移。让学生从最开始就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同时,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橱窗、QQ群、网络论坛、宣传展板等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同时,我们还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公共必修课,要求全体新生必须修读该课程;此外,根据需求还开设有《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等8门选修课程,充分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从理论上提升学生感知幸福的认识。
2.3 解除心理困惑及障碍 根据学生群体需求的不同,确定如学干心理辅导、贫困生心理辅导、学业困难学生心理辅导、恋爱心理辅导等不同的主题,适时开展集体辅导活动,并实现新生入学适应辅导覆盖率100%。在开展集体心理辅导之外,还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周一到周五心理咨询室正常排课时间都安排有具有心理辅导资格的教师值班,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同时,还通过网络和电话等即时通讯手段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调查等。通过咨询和辅导,使学生明白追求个人的幸福应以为社会做贡献为基础,并与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感相结合起来。
2.4 开展心理健康科研 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参与心理方面的课题研究并发表相应的科研论文,鼓励一线工作者将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理论归纳,再利用不断提升的理论进一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推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继续朝系统、规范、深入的方向发展。
通过实践,目前,广西中医药大学生的幸福感总体来说比较高,近几年没有出现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幸福感降低、危害社会或个人的行为,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