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写 读写生辉

2014-08-15 00:47:41山东葛洪波
作文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教材

山东 葛洪波

《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反复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等。那么,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心灵的放飞中享受阅读的快乐,在浓浓的书香中尽情地与古今中外的大师对话,并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呢?

一、主题阅读与主题写作

1.主题阅读的概念

“主题阅读”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特点、知识储备特点、最近发展区特点、对客观世界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围绕某个主题,通过与多个同一主题文本进行的亲密接触、深度交流等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思维过程。主题阅读的文本,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教材之外的。主题阅读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传统的落后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老师出考题——学生做答卷的单一的、单向传输知识的教学方式,代之以一种多向的、多元的、发散性的、新型学习模式。主题阅读可以达到引导学生理解主题、研究主题、创造主题的目的。

2.主题阅读的方法及主题写作

(1)依托教材,开展单元推进式主题阅读。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非常有利于引导学生开展语文主题学习与主题阅读。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芦花荡》、《蜡烛》等,虽然文体不同,但是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课文。教学时,我们可以将这个单元的6 篇文章控制在5 个学时之内,引导学生自觉开展主题阅读。其法:A,在第一、二个学时之内,引导学生将这个单元每篇文章中的生字生词注音释义,基本弄清每篇文章的作者、写作背景等。B,在第三、四个学时内,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这个单元的每一篇文章,用自己的话归纳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C,在第5 个学时之内,引导学生从中选择2 篇文章自选角度进行比较阅读,并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之后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以“战争”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选文体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所写文章要求观点正确,主题鲜明。

(2)依托某篇课文,开展辐射状主题阅读。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语文教材中的某一篇主题鲜明的文章为例,授予学生阅读、鉴赏、品味这一主题文章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找出阅读鉴赏这一主题文章的规律,然后向学生推荐2——3篇同一主题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鉴赏。以教学八年级上册的《生物入侵者》为例,在教学完这篇课文后,我们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向学生展示八年级下册的《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喂——出来》等课文,引导学生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因为上述《敬畏自然》等课文,与《生物入侵者》一样,都是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等为主题的文章。主题阅读时,学生可以选择完全阅读上述3 篇文章,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与《生物入侵者》进行比较阅读。然后,布置学生以“生态环境”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自找角度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二、经典阅读与随堂写作

1.经典与经典阅读的概念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认为:经典就是那些被读者反复阅读、反复鉴赏的文本,是那种读者对文本的每一次重读,都会随着读者的人生阅历、知识水平甚至心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心灵洗礼、人生感悟的文本。从这个意义来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诸如中国的古典诗词《观沧海》等,中国古代的《论语》、《塞翁失马》等,中国当代领袖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优秀文化载体,均是脍炙人口的经典文本。因为它们都是人类崇高精神的艺术载体,都是滋养人类美好性情的心灵鸡汤。以此类推,经典阅读,即是基于经典文本而进行的阅读、体验、鉴赏、审美、比较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2.经典阅读的方法及随堂练习

(1)诵读式阅读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为唯有读,才能彰显作者寄寓于经典美文中的美好情感;唯有读,才能彰显经典美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唯有读,才能让学生深切体味经典美文的上述诸多审美意蕴。

A.引导学生准确流利地读。我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言:“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久不忘。”以教学《塞翁失马》为例,诵读时必须读准多音多义字“塞翁失马塞”中的“塞”和“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中的“将”的读音;必须读准生僻字“遽”、“髀”、“跛”的读音。此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采用诸如自由朗读、集体朗读等多种形式读顺、读懂课文之后,再引导学生议一议这篇文章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的原因。

B.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读。以引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为例,鉴于古典诗词“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等缘故(沈德潜语),所以必须引导学生“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具出”(同上)。以引导学生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学生在“静气按节,密咏恬吟”、抑扬顿挫地诵读这首诗歌的过程中,至少必须读出作者寄寓于这首词中的下列三个方面的情感:高亢激昂又孤独悲凉的情感;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对远隔千里的弟弟的美好祝福。

(3)妙笔生花彰显经典风采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鉴于此,当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吸收”达到一定的量时,“倾吐”本应汩汩而出。故此,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之改写成集写景、状物、抒情于一体的散文,也可以引导学生从这首诗歌中任意选择一句进行补白式二度创作。如果某位学生有兴趣仿写这首诗歌,那更值得喝彩。同理,也可以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引导学生将《春》改写成现代诗。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授予学生进行主题阅读、经典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文学语言,培养丰富的语感,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还要引导学生将之运用于写作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因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