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曲永春 王东英
人文素养是指人的修养或涵养。陶行知曾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规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一目标不但规定了职业型人才的质量标准,还提出了以人文素质为支撑的其他素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其核心内容就是教育人、塑造人,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中国传统文化讲礼义,一举一动都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讲情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讲气节:“士可杀不可辱”;讲奉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所有这些,在今天的人文素养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修正身心。儒家经典“四书”中的《大学》一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弘扬灵明的德性,将个人之善泽及天下万民,以至于进入“至善”的境界,这种“内圣外王”的理想状态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人格理想。要实现这一理想境界,就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为此,各高职院校要逐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力度,提高高职生人文素养水平。
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除要求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外,还应具备相应的人文素质。而实际普遍存在的情况是: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不高、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个性发展不足等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大学教育偏重于专业教育,“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结果导致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下滑,人文素养降低。具体表现在:一是思想浮躁,人生理想信念淡漠,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意识较强,不关心他人和社会,缺少人文精神。二是道德修养不高,一些学生不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三是现代的大学生对祖国历史知之甚少,对世界文化了解不多,缺乏历史的观念、发展的观念,缺乏远大的理想、广阔的胸怀。四是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有些学生只关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了解和认识,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识,缺乏在复杂的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基本能力。
教育部制订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当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因此针对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要搭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促进职教生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一是推动传统文化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化课程改革,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要在课程建设和教材修订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组织编写普及读物,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是营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习近平同志指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个人人文素养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要将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职生人文素养养成的重要抓手,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要利用重要仪式和重大节庆日等契机,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要加强校报校刊、广播电视、校史馆、图书馆建设和管理,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引导作用,建设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网上传播通道。
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高职生人文素养过程中的养成作用。“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要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突出社会实践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高职生人文素养过程中的养成作用。要把实践环节纳入高职生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相应学时学分,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造、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
孔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当今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当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哲理,所阐释的道德的智慧,智慧的道德,深刻的生存理念,完整做人的准则,特别是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生生和谐、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当为大学生精神之盾牌——脱离心气之浮躁,建树完美和谐之人格。
[1]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0.
[2]冯进.高校成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I].成人教育,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