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李燕红
编目业务外包是图书供应商与图书馆之间的一种特色和个性的服务,在我馆的表现形式是图书供应商派遣技术人员到本馆帮助图书馆完成其图书分类、图书编目、图书加工等的一项业务活动。这种活动其实是图书招标采购竞争白热化的一种结果,是图书供应商所谓的“一条龙服务”。
图书编目业务外包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种大势所趋,而该业务本身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优势与不足之处。
图书编目业务外包指的是图书馆与图书供应商之间,根据事先达成的合作协议,按图书馆的要求完成图书的盖馆藏章,贴磁条,贴条形码,依本馆的要求分类,完成加馆藏,加工随书光盘,贴书标等等工序,并且图书加工所需的材料跟设备一般情况下是由图书供货商提供。图书供应商加工完成后,由采编部的老师负责验收,验收有误的图书则退回由供应商修改,再次查验无误后即可入库进行流通。
图书编目业务外包最突出的优点是能大大提高了新书的入藏进度。特别是对于小型图书馆来说,本馆采编人员往往存在人力紧缺的情况,而且采编人员日常工作任务繁重,既要负责图书的采购,图书的零购,还要进行赠书的编目,新书与赠书的宣传推广,图书分类导航等等工作,如果新书的编目工作也由采编人员自行完成,可想而知新书从采购到入藏流通所需要的时间将会是一个不短的期限,进入流通阶段的时间也会大大的拉长了。
诚然,图书编目业务外包能协助减轻了图书馆采编部的一些相关运作任务,但它在采编流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物理加工方面的不足:我馆要求每本图书须加盖馆藏章,要求盖三个,分别在图书切口居中位置,题名页离书底端1/3处水平居中位置(在条形码上方),在第29页空白处(少于29页的书在19页,其它类推);要求盖得准确、清晰和端正。关于贴条形码,要求贴两张,第一张贴在题名页下方位置,第二经贴在最后一页最上方水平居中位置。关于贴磁条……虽然看来是简单的物理加工,但要很精确的达到计量要求就不容易。毕竟外包的工作人员,是以工作量来算薪资的,追求的是速度和工作量,所以对质量的要求往往会下降,加工方面存在诸多漏洞,比如盖得不清晰,条形码贴得歪歪斜斜的,为了求速度,勉强的物理加工显然使图书编目的质量变得美中不足了。
(二)数据加工方面的不足:如果说物理加工是任何非图书情报专业人员都可以胜任的,但对图书通过图书馆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加工则非要采编工作专业人员不可,其中根据各个馆的实际情况对编目部分也有相应的不同要求。下面以本馆数据加工细则为例。
1.字段硬性要求方面。我馆所用的是ILASII软件,对关键字段的要求比如 001、010、100、101、102、105、106、200、210、215、330、606……一个字段都不能少,所以数据加工方面需要有一定数据加工经验并熟悉编目的加工人员。而与此同时,图书供应商一般会提供国图、CLAS或者其它途径下载的各种各样的数据,但参照本馆的编目细则,必须对数据有所筛选,这就需要编目加工人员具备敏锐的编目实战经验,例如某些数据的200字段里在套录时会缺少了@f,这在我馆的软件中是不允许保存的,但是碰到不负责的数据加工人员会直接保存,全然不理会数据的不完整,这会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加工数据的返回修改。
2.分类方面。在对图书的分类把握上,有些数据加工人员由于专业业务不精或者知识面不够,未能对图书的内容做一个正确的判断也未能结合本馆的实际馆藏要求而全赖于在版编目数据,往往会与本馆的分类要求产生冲突。通常情况下,每个图书馆都有自己的细则要求,由于本校是艺术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是本校的一大特色,建筑设计专业也是本校的一大主题,凡能归入J、T类的图书尽量归入此二类。而另一方面,关于中等教育艺术类图书(如:G633.95等)则统一按图书具体情况入J类,不入G类。关于建筑设计的图形软件类图书入TU而不入TP391.41……这些分类本馆适用原则要求编目人员在进行数据加工前需要细致认真的阅读和理解,而实际上他们为了赶速度经常让自己脑袋处于机械状态而未能很好的对图书结合馆情进行恰当的分类。
3.数据的查重。查重工作对于馆藏质量是相当重要的保证流程,尤其对于经费紧张的图书馆来说,更是避免重复购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本馆一向重视数据查重流程,在实际操作中要求采编人员利用题名、ISBN进行查重,确保本馆没重复的书目数据,然后才能确定下一步进行“到书操作”或新编数据。不过在编目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特别情况需要斟酌处理:比如当某图书重印时,装帧情况甚至内容有所更新变动,但图书没有标明新版次的情况下,采编人员在编目时则要关键看内容是否有大变动,如果没有,可以把该新书当作复本点击“到书”处理即可,如有,那么生成一条新的数据。还有另一种情况,对于重书或不同版次的处理,也是本馆的编目细则的关注点之一,特别是世界名著等小说的再版再印,著名作曲家的曲谱的多版多套的区分,对于艺术类书籍收录较多的本馆需要特别遵循细则要求,要做好这些,也是需要编目人员有认真深究的态度和责任感。稍有不慎,图书馆的新书验收工作就变得极为负重,有时需要的是全部的修改,对人力和时间将是极大的浪费。
(三)图书编目业务外包,需要图书馆的采编部门与图书供应商之间不断协调与沟通。由于近几年图书外包业务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主要业务处理方式,因为图书行业竞争不大,图书供应商中标后,经常是多家高校同时编目加工,或者优先照顾采购量多的高校和复本数多的高校,那么像本校这样的复本量少的单位,图书供应商在中标后的重视程度没那么高,服务态度也存在欠佳现象,还曾存在加工一半就搁置的情况,造成本馆新书加工的滞后,这就需要采编部门不辞劳苦跟图书供应商反馈、协调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才能保证本馆图书加工速度,保证新书能尽快移交上架。
对于图书编目业务外包工作的利与弊,笔者认为在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图书馆的编目业务外包已成必然,受经费的影响,只有让图书供应商在做好这个物理加工和数据加工一条龙服务的基础上,图书馆采编部门才能有更多人力和时间去进行新书验收、赠书编目和开展课题研究等发展性的工作。但对于编目外包业务的适用还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要求。
(一)数据加工人员需持证上岗。要求编目外包人员必须持有编目资格证书方可从事编目外包行业,而编目资格证书可分初级,中级,高级等不同等级。参与高校图书馆编目外包业务的编目加工人员至少需持中级资格证书方可参与数据加工,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本馆的数据加工的准确性。
(二)要及时对编目业务外包进行跟进和干预。建议图书供应商在摊派数据加工人员时,不应盲目的只按数据加工量来计薪资,而应适当地根据图书馆采编部老师的评定来给相应的工资待遇。其中有些负责任的外包编目人员,因为求质不求量,有时候一天完成的加工量所能获取的薪资扣除住宿、伙食、路费后还不能满足他自己一天的生活开支。在数据把关比较严格的图书馆这种情况会经常存在,比如本馆在这种情况下,采编部老师会干预图书供应商不能单纯的以量计费。即使图书供应商会提出成本控制的缘由,但可以通过在采购招标的时候以明文规定来弥补这方面不足。
[1]唐顺妹.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图书加工外包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2):174-176.
[2]冯瑞.浅论图书馆采编部门的编目工作[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2):143-144,146.
[3]崔金环.关于编目外包业务的思考[J].才智,2011(10):328
[4]谢双美.浅析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的缺陷和改进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5):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