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2014-08-15 00:44:25黑龙江
职业技术 2014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设置院校

黑龙江 刘 冰

职业教育在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承载着培养一线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两大矛盾

(一)旅游管理专业规模扩大与课程设置不匹配的矛盾

国家因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高、特色鲜明,招生人数迅速增多。然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在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方面达不到市场发展的需要。

(二)旅游业人才新要求与现有课程设置实施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对于旅游人才素质提出的高标准要求,需要学校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培养,归根到底离不开合理的课程设置,既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又要直面教育的本土化要求来改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变革保守的、千篇一律的高职教育。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未体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体现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应重技能和劳动资格的获取,重课程实践环节的作用。但大多数高职院校仍没有摆脱“重学术、轻实践”的学科本位课程观,课程设置除了在学制上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其余均无大异。

(二)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与动态性

一般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在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门类较多且很多内容重合,如职业道德与社交礼仪、地理与旅游地理、英语与专业英语等,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可以进一步整合与精简。

另外,高职旅游管理课程是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一个动态的过程,教育培养目标应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部分高职院校忽略课程设置的动态性,或者即便在将旅游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引入到课程设置时忽略了教育效果的保障。

(三)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未能良好衔接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其目的是培养旅游行业的专门人才,技能教育较之普通教育更注重市场需求趋向,以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它注重校企合作,强调能力的综合。所以说,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对服务技能要求较强的学科,各高职院校认识到这一点,普遍加强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但就如何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进行合理的时空设置与衔接,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考虑的重要问题。很多高职院校在校内教育与企业实习实践的基础上将理论和实践课程分别进行设置与学习,认为割裂开两种课程教育,这样并不利于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看到,理论实践课程不应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交叉进行,互相渗透。

三、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一)课程设置需要与培养目标一致

在人才培养中应将“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课程观”为目标定位。要想实现高职教育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明确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服务于特定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一线技能型应用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始终把握市场需求,区别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区别。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课程设置陷入“学术化”的误区,无目的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二)加快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标准来确定课程门类、课程顺序以及课时标准。这对于学生是否能在现有的资源组合下获取最大的教育收益是十分重要的。首先,笔者认为,在设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应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即根据学生接受程度和学科的难易程度来安排教学计划和进行课时分配,精简繁琐课程,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要求。其次,对于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把握,应注意统一课程门类和课程结构,合理分配课程比例并注意提高课程质量。再次,树立课程改革意识,随时把握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向,对课程设置进行微调和修整以适应人才需求。

(三)加速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融合

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影响,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要想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时间既具备文化基础知识和素质,又具备专业化技能,其实并不容易。两者不是简单叠加,而应该是一种有机融合。要想实现融合,就必须改变高职院校以往基础与实践脱节的教育状况,以课程设置为基础,改变教育教学中学校和教师为主的体系,在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与实践环节的对接,将对口企业请进来,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反过来保障课程设置的实施。所以课程设置应该是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明确岗位要求,确立毕业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从而进行课程的确定。这个环节应注意用人单位的参与意见、建议,不仅能为课程设置提质量监控,而且能很大程度上加快两者之间课程的衔接和互相渗透。

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在摸索中前进,已经基本明确方向。然而在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以至课程设置不能很好的完成预设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就要求课程设置更好地与行业发展、培养目标、学生实际相结合,保证稳定性与动态性结合,更好地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输出。

[1]黄秋明.高职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刘飞飞.产学合作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12).

[3]张敏.“订单式”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5).

【注】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牵动项目,《黑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整体性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子课题的成果研究,项目编号QDB1211004。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设置院校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少先队活动(2021年4期)2021-07-23 01:46:22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