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包汉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更加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即有一代一代的相信并忠于这份伟大事业的新人去不断的坚持和发展。由此,肩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客座教授金恩祥先生在《从教路上的探索和体会》讲座中说:“三尺讲台无杂音”应该是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我们的责任使我们必须做到正面教育与疏导,以良好的心态对学生的心态施以正影响。
2005年1 月,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当时的政治局常委几乎都参加了会议。胡锦涛主席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重要讲话。这样的会议,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到如此的高度在我的记忆中尚属首次。其实,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早该提到如此高度。
事实上,当年美国人在朝鲜的停战书上不情愿的签了字,尽管不是投降书,但是主观停战也是他的历史上第一次,于是就他们说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人的第三代、第四代身上。其实是把征服中国的希望寄托在武力之外的意识形态的渗透之中。再后来,东欧剧变,以前苏联为首的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几乎同时丢掉了社会主义的旗帜。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令一些人质疑。国内一些所谓的左派人士打着“民主”旗号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甚至制造出所谓的什么“宪章”,公然要分裂统一的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的竞争,实际是意识形态即人的思想的竞争。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至今仍然有些人迷茫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定位之中,尽管邓小平早已有过92南巡讲话。在具体到我们的学生当中,在这个社会体制转型的时代,金钱、享乐、自我、投机等思潮影响着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思想,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空虚、无奈、冷漠、追逐名利……。
我们的学生是美国人所说的第几代?这一代人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对道德评价有几多正确的认识?不要说我们的学生,他们的家长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又给过多少正面的教育。
这无疑给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严重的挑战。胡锦涛主席曾指出:“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的问题……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激烈争夺的阵地”。如果说党的宣传部门是党的喉舌,那么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则应该是党的第一声音。如此,我们所肩负的不仅仅是育人,而且是育好人,这关系到我们党的未来、国家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如此责任容不得我们有丝毫的怠慢,要时刻牢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工作前提。做到“三尺讲台无杂音”,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颂党的丰功伟绩,以及道德教育等方面做到正面教育与疏导。
当代中国经历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基本实现了向经济社会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商品大潮中使人们意识到了金钱的重要性,就像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的全民经商的大潮,完全是不正常的,违背规律的,然而它还是出现了。人们在崇尚金钱的同时也给党内滋生腐败现象提供了土壤。而在这个被金钱惹得浮躁的时代里,人们往往善于以点带面,只盯住阴暗,而否定光明,只盯住一棵枯树,而否定茂盛的森林。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现代环境里,在思想上往往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党内一个贪官的出现,往往被人们看成是整个党都“没好了”,一个“瘦肉精”事件,往往被人们看成是整个社会都“没好了”……大学生也身受影响。其实作为大学生思政课教师也并不是有能力凡事看透,当正面理论与现实存在差距时,则必须坚持正面教育,这应该是原则。比如在谈到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时,可以这样讲:我们的党,像是一面红色的旗帜,有时上面可能会染上一点两点污渍,也就是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一方面我们要承认污渍的存在,同时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旗子的整体是红色的。有污渍可以清洗,也就是我党进行的反腐倡廉,也许还会有污渍出现,我们就继续清洗,这就是反腐倡廉的长期性。就像我们穿着一件红色的衣服,不能因为一个污点,衣服就是黑色的了。
正面教育是原则,正如金恩祥先生所说:不能用歪理说正事,也不能讲正事用歪理。
道德是一种规范,早在没有法律的时候,它就在对人们的行为起调节作用。道德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工作的又一重要内容。在当代,在公民当中,也表现在大学生当中,道德缺失现象比较普遍。
中国社会市场经济改革开放至今,变化巨大,但也在发展中出现了诸多社会道德问题,有些问题已相当严重。专家们列举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隔年月饼”、“掺沙大米”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以及“道德冷漠”、“被卖肾”、“体坛黑幕”、“权力腐败”、“潜规则”等各种热词,这些事件在显示无德行为和缺德事件在社会许多领域普遍存在的同时,也刺痛了人们的良知神经。当食品安全、质量信用、责任良知等社会道德底线失守,“缺德”现象频频出现,当逐利成了许多人的行为取向,这个社会一定成“病”,要充分看到社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去看“病”的一面,而应当比较的去评价。“小悦悦”事件中的冷漠路人有,但“最美教师张丽莉”们也有;社会中极端事件多了,但慈善组织、志愿者也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助人为乐者及道德激情也在生长。虽然现在道德问题很多,但不要把社会道德现状看的一无是处。道德状况的评估要量化,对道德冷漠、缺德现象、慈善情况、公民素质、志愿精神、城市文明、职业精神等,要用道德指数来证明和分析。许多道德缺失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许多道德问题和社会管理机制不完善、监管不力有关。如质量安全问题,与无良逐利者有关,与一些管理者的腐败及无能有关,但也与制度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有关,与市场经济社会唯利是图的文化生态有关。有的专家认为,改革开放后,以往的价值观被放弃了,新的价值文化建构没有跟上。转型期利益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新旧道德的交锋、中西价值观的碰撞以及道德价值标准多层次和多样化的趋势,导致社会现实中是非模糊,善恶不明,荣辱错位,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气息弥漫,社会现实中的多元价值氛围深深影响了社会主流道德教育。在“利己主义”和“唯金钱论”的社会现实语境下谈论道德素质、道德力量往往显得苍白。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而言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没有完全建构起来,过分竞争扭曲了人际关系,以人为本在许多时候变成以我为本,个人本位扭曲了社会解构,权益概念增长多于责任义务的领悟。市场经济自生出的市场文化、广告文化带有浓重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利己主义价值取向,它们不同程度地导致社会道德失范、社会精神失落。有外媒说,中国目前是经济巨人、道德侏儒,物质财富剧增的同时,道德和精神文化显出短板。
但无论如何,教师要有比较清醒的头脑。道德本身就有不确定性的特点,所以学生对道德的追随也就具有不确定性,符合当代道德评价的行为无意中被否定了,这时教师要清醒,要给予正面的疏导,必要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去讨论。例如:道德评价课中情景介绍:中午放学时分,学校食堂前广场休闲凳上,一对男女学生紧紧拥抱,热烈亲吻。光天化日,无遮无拦,大庭广众,众目葵葵。问题:你欣赏这样的恋爱方式吗?你恋爱会这样做吗?结果是85%的学生不欣赏,不会这样做。为什么不欣赏?难堪。为什么不这样做?难为情。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违法吗?不违法。缺德吗?谈不上缺德,人家是恋人。那么你内心的感受的依据是什么?最终归结到一个尺度,那就是道德尺度,最后上升到多数人的道德尺度往往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评价标准,更何况人是要有隐私的。问题解决了。如果同一件事,采用批判的方法,就不会得到共识。
当代大学生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问题当属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和主体需要之间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是一种社会态度。表现为叛逆,反向,格格不入等,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偏激,影响学生的社会能力的发挥。这种逆反心理,一方面来自生理的青春期延续,一方面来自于社会环境的冲击。
大学生历来都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家长的特殊关注。十八、九岁到二十一、二岁,是大学生生理上完全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趋于定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表现十分突出。而在现实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表现为力不从心甚至遭遇失败,于是表现为破罐破摔,能做的也不做。我们要培养合格的事业接班人,不良的社会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同样重要,不要把这样的问题全部推给心理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协同他们工作。对待大学生中消极的逆反心理应注意分析原因,进行克服、矫正和教育。
第一,努力增强大学生的信任感。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大量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能用老眼光看新问题,根据21世纪大学生的特点,改革和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努力克服宣传教育中的模式化、八股调、“假、大、空”。要实事求是,改进工作作风,尽力教育、引导和满足大学生的政治期待。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发挥非权力因素,增强大学生的信任感。在充满信任的环境中,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稳定的心理系统,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础。
第二,开展科学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按照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科学的教育。首先应认识到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会出现五大高峰:体力高峰、智力高峰、社会需要高峰、创造高峰、超常行为高峰。这五大高峰反映了大学生心理上的五大特点:好胜、好奇、好变、好动、好疑。相应地会出现三大矛盾: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广阔性、灵活性与传统思维模式及正统思想的矛盾;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社会依附关系的矛盾;强烈的需要与道德、法制观念及社会物质文化条件的矛盾。只有了解了这些矛盾。善于调节和处理好这些矛盾,才有可能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第三,要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注意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科恩在《自我论》中谈到自我教育时也说:“在关系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应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帮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围世界和自己,成为自己,实现比他身上现有的更好的东西。”科恩的论述。绝好地说明,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进行自我教育,别人不能代替。
总之,在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大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处理大学生逆反心理问题已日益显得重要。由于大学生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正确对待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