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王静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教育已成必然。音乐教学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提高情趣,陶冶情操;渗透德育、开发智力、促进智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自然能起到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给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生机!我们的音乐教学吸吮了新课程标准的甘露后,已经一改往昔传统的“唯师是从”、“唯师独尊”的局面,构建了课堂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新型平等、民主、合作的教与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音乐教学更着眼于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为其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从各国科学家、文学家、名人情况看,很多人与音乐有着不解的缘份。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曾以科学方法对艺术进行分类;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是一位小提琴手;宋代科学家沈括也十分通晓音乐。追溯历史,孔子既是思想家又是音乐家;曹操、李白、李世民、李隆基,乃至李大钊、鲁迅、周恩来,都十分喜爱音乐。放眼世界,俄国作曲家包罗廷是位化学教授;波兰前总统帕德莱夫斯基是著名钢琴家;英国前首相希思是指挥家。恩格斯、列宁、托尔斯泰、罗曼、罗兰、泰戈尔、巴尔扎克等都是音乐爱好者。科学的发展与艺术的创作,都需要有创新求异的思维,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倾向,创造性的人格品质。音乐形象通常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因而使音乐情感的表现往往不具有特定的语义内涵,而是人类某种普遍体验过的感情传达,也是人类心灵最深处的一种本质力量的揭示。音乐创作中充分自由联想的特点以及音乐形象本身表情的丰富性,显然有利于人的个性培养和思维的展开,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和创造能力。
其次,从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看,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汪广仁说:“创作是艺术的生命!”不论西方的和声复调的音乐,还是中国的旋律线条的音乐,无非都表达着人类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这些情感借助于不同的节奏、曲调、和声、音色等要素来表现。演唱、欣赏音乐作品,都需要注意还包括速度、力度、音区、复调、曲式、织体等在内的要素特点。无怪乎有人把音乐的表演称之为二度创作,把欣赏、感受音乐称之为三度创作。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把握基本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能直接而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音乐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节奏规范、发声训练、合唱合奏,都需要专心、协调、配合。有时上台表演、到社会慰问演出,需要学生自定节目、自行组织、自编自演,让学生表现自我、接触社会、体验成功与失败,不失为极好的锻炼。学生通过参加艺术实践,展示自我才华,进行自我教育,不仅增长知识才干,而且提高心理素质,磨练学生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实践证明,音乐教育的确能起到其他学科教育不能达到的教育效果,这要求我们的音乐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积极进取,勇于钻研,热爱教育,献身教育,逐步适应时代需要,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
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应改变传统单一的、简单的、机械的教育模式。如:师一句生一句先曲后词的唱歌教学;重歌唱轻乐理的教学方式;毫无生气、死记硬背的乐理教学等等。应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仅满足于让学生不断重复、模仿的模式。教师应更多的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大胆地创造与实践。树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并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体现这一教育思想。
教育关系有教育主体与主导之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是大家熟知的一个教育原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夸大自己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为讲授完整的学科知识,往往花大量时间在“双基”的教学上,满堂课多为“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学生兴趣索然。教师应重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师要特别注重教育手段、方法的艺术性,注重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创新的思想。创新教育不十分要求学生都能创作高水平的音乐作品,但是,这不等于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较好地进行歌曲的二度创作。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一种创新精神。我们应该营造学校大的艺术氛围,布置教室与教学相关的艺术气氛,采用启发式教育方法,灵活多变的教学导入方式,鼓励学生参与,采用唱游、律动、伴舞形式,并使用多媒体课件,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重视节奏教学与简单的节奏创作;尝试曲调的简单创作;尝试给歌曲填词,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多成立些艺术兴趣小组,定期组织活动和演出。
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应该构建一种赏识鼓励的评价方式。汪广仁说:“赏识的奥妙在于让学生觉醒,生命觉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音乐老师一个赏识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热情的手势,恰如一缕缕春风,吹拂着学生求知的心扉,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欢乐和喜悦,让他们敞开思维的大门,插上想象的翅膀。教师的赏识和鼓励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资源,是音乐课堂教学成功的支柱!音乐课并非“唱歌课”。若简单的以一曲来断定学生的音乐成绩,必定要挫伤那些因嗓子条件不佳的学生的积极性。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可以用嗓子演唱,也可以借乐器演奏;既可以尽情的表演,也可以静静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教师应采用平时和期末,理论与实践,演唱与演奏等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特别要注意学生创造意识的体现。如平时的提问、回答、讨论情况;对音乐作品的想象、理解、领悟情况;参加艺术实践的合作、组织、创新情况。音乐成绩以“五分制”或“等级制”为宜。
教育观念的转变,不仅仅是主管的教育部门,更需要实施教育的教师、教研人员、影响教育的社会大环境等各方面的逐步变。
作为一名具有现代创新意识的音乐教师首先应以全新的视野面对学生,形成现代学生观。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团材施教,促进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的主体意识,以昂扬的精神面貌,定位新时期的教师新形象。其次,要多加强自身的业务和理论修养。在新的教学时代,教师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向作为学生的导师、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合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和查询者、学生的学术顾问、研究者学习者等角色转变。
音乐教师应该以长远的目光,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昌盛,从未来教育的角度来实施音乐教育这一伟大而崇高的事业。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的教育模式,必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为祖国提供可促进国家兴旺发达,担负民族兴衰存亡的强大后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