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敬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42)
近年来随着郑州市民办博物馆的持续发展,场馆数量、办馆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在郑州市文物局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共有18家,其中民办博物馆有6家,分别是:郑州市黄淮艺术博物馆、河南炎黄明清家具博物馆、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郑州市登封窑陶瓷博物馆、郑州城外城陶瓷艺术博物馆。除上述6家已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之外,还有中原古陶瓷标本博物馆、荥阳陈氏古陶瓷博物馆等多家各具特色、主旨鲜明的民办博物场馆。随着博物馆数量的逐步增加,门类不断丰富,郑州市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以综合性博物馆为主体、专题性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总的来看,郑州市民办博物馆的发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数量少。这与中原文化在全国处于重要位置的地位严重不相称。二是扶持不到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关于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政策出台。三是资源流失严重。河南省一些实力雄厚的民办博物馆和收藏家多被邀请到外省办博物馆和展览。四是社会参与性差。民众对私人投资办博物馆缺乏热情。五是民办博物馆自身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加快支持民办博物馆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民办博物馆集群化发展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需要。河南地处中原,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中心。中国八大古都中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均在河南,这里地下地上文物极为丰富。省会郑州历史悠久,交通发达,早在3600多年前,商朝就将国都建在郑州,是目前中国古代都城发掘史上的第一都城。应该说,文明从这里发端,民族从这里诞生,国家从这里肇始。在这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大地,传承华夏文明,建设文化创意园区,资源优势明显,条件得天独厚。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确定了中原经济区的五个战略定位,其中之一就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2.民办博物馆集群化发展是推进中原经济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全会还要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弘扬中原大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要积极推进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大力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国际影响的中原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省委书记郭庚茂要求:“充分挖掘中原文化丰富内涵,科学选择历史文化题材,筹划运作一批重大文化项目,积极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形式和内容相统一。并提出充分利用中原地区的区位优势,把郑州打造成辐射周边地区的文化中心。”文化建设作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标志着文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政策助力。
3.民办博物馆集群化发展是推动郑州市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文化产业不仅创造社会财富,而且推动房地产、仓储、服务、餐饮、娱乐、物流等行业发展,并可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是典型绿色经济、低碳产业的代表,必将成为文化产业新的业态形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河南省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资源优势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尤其未能形成集群优势,亟须建设几处具有较大规模、能够实现多项文化内容相交叉、可与发达地区文化综合体相抗衡的骨干文化实体和重点文化项目。国内很多地区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列,如天津古文化街、成都琴台路、西安大唐西市、山西平遥古城、湖南凤凰古城、苏州山塘等一批有成就的市场。这些市场既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又提升了地方文化形象,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树立了良好榜样。
4.民办博物馆集群化发展是其走向良性发展的有益探索。民办博物馆承担着保护本民族的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的重要角色,填补了国有博物馆的不足和空白,并且民办博物馆常常能在某一领域达到专精、办出特色,有利于相关文化的宣传与教育普及工作。所以民办博物馆走集群化发展的道路有利于推进国有博物馆的体制改革,对民间收藏起到了带头和引领作用。
1.郑州市民办博物馆集群化发展的理念和功能定位。发展理念和目标:利用5至10年时间,以博物馆群为主体,把博物馆群建设成为文化传承、经济结构转型、观光旅游、公共文化示范、传统文化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城区。具体功能可定位为:一是与大学城联系一体发展,把博物馆群建设成为传承中原文明和华夏文明的学习研究基地;二是面向世界、全国和全省招商,把博物馆群建设成为集历史、文化、科技、教育、传统为一体的世界一流的博物馆集群;三是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把博物馆群建设成为郑州都市区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四是与主城区建设协同发展,把博物馆群建设成为郑州市公共文化示范园;五是西承邙山黄河游览区,东接十二五规划“黄河文化产业带”,北沿黄河东西一线,把博物馆群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华夏文明与黄河文化旅游胜地;六是高标准筹划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把博物馆群建设成为集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休闲居住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城区。
2.郑州市民办博物馆集群化发展的可行性建设规划。第一,建设博物馆集群区。以传承华夏文明为主题,以中原文化为基础,构建3个博物馆群区。一是华夏文明群区。主要可设置11个类型的博物馆群:中原历史主题博物馆、历史名人博物馆、传统民俗博物馆、曲艺文化博物馆、中原武术博物馆、姓氏文化博物馆、古代文学博物馆、商业博物馆、古代医学博物馆、器物文化博物馆、民居文化博物馆。二是人文黄河群区。主要可设置5个类型的博物馆群:黄河人文主题中心馆、都城文化博物馆、宗教博物馆、历代文化博物馆、气候变迁博物馆。三是科技生态群区。主要可设置4个类型的博物馆群:科技生态主题中心博物馆、农业科技博物馆、科学文化博物馆、中草药博物馆。第二,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式黄河历史文化旅游胜地。以黄河南岸东西为轴线,西承邙山黄河游览区,东接郑州市“十二五规划”沿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南靠北大学城和高新科技园,通过绿地、水系、生态廊道形成不同的景观特色组团,打造沿黄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城区。第三,建设花园式文化产业城区。设计现代化宾馆、生态小住宅、野外宿营设施、餐饮报务、购物旅游商品、开发娱乐、医疗、学校等配套基建设施,形成功能完备的文化产业城区。
3.郑州市民办博物馆集群化发展的选址。方案一:可选址于郑州市惠济区。基本位置是东临文化路,南临开元路,与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和北大学城相邻。这一方案的优势有三:一是与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和北大学城相邻,可以形成东西一体的文化大市场和文化产业带;二是西邻黄河游览区,东濒我市“十二五”规划的“沿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便于推进沿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形成和建设;三是建成“郑州市公共文化示范园”,距离市中心区较近,便于群众日常开展公共文化活动。该区域北邻北四环,距花园口黄河公路大桥2公里,向东可直达花园路、中州大道、107国道、京港澳高速、连霍高速等多条交通要道,交通优势明显。方案二:可于郑东新区东大学城和官渡古战场之间选址。这一方案的优势也有三点:一是东临七朝古都开封,便于推进和形成郑卞一体化;二是毗邻东大学城,便于与高校联合起来,互相促进,形成高校文化氛围和文化传播优势;三是便于形成郑州、开封两地人脉优势。方案三:可选址在二七区候寨乡尖岗水库南侧、郑密路西、西南绕城高速以南的三角区域。这一方案的优势是:北接尖岗水库,西支流、中支流流经该区域,有丰富的水资源,具备形成特殊景观的条件;沟壑四周汇水,可依沟沿水而建,形成秀丽壮阔的景观;东临新郑国际机场,北临西四环,南临郑州绕城高速,西邻郑少高速、东接郑密路(316省道),区域通达度高。
4.郑州市民办博物馆集群化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筹建运营模式。民办博物馆集群化发展建设指导思想是:市场主导,尊重规律;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统筹规划,强力招商;着眼未来,建设一流文化产业城区。第一,成立郑州市民办博物馆集群化发展领导小组。可由一名市领导任组长,所在区(县)指定一名区(县)领导为副组长,市及所在区(县)发改委、规划、建设、土地、财政、交通、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文物、工商、招商、旅游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组成民办博物馆集群化发展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民办博物馆集群化发展的规划、建设指导、协调和保障工作,如土地的供应、审批及筹建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协调等。由发改委、市文物局、市规划局等单位牵头研究拟定《郑州市民办博物馆集群化发展规划》。由文物局牵头研究拟定《郑州市加快民办博物馆发展指导意见》,并制定出台民办博物馆场馆建设验收及运转、监督考核、年度奖励等实施细则。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单位牵头研究拟定《支持郑州市民办博物馆扶持政策》。市文化旅游管理部门应统筹规划我市博物馆资源,打造博物馆旅游专线。第二,走市场化建设路子。整个民办博物馆的集群化发展建设应交给市场,要坚持市场主体原则,尊重市场规律,相信市场,敢于放手市场。政府在民办博物馆集群化发展中主要是统筹制定好发展规划,与扶持政策,监督建设过程。把整个发展规划划分为若干个组团,采取招投标的方式确定数个有实力、有经验的实体企业具体负责承建和运营市场。各企业根据所承建任务,必须按照统一规划和标准,保证在规定时限内高标准完成建设任务。
民办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的民办博物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是,目前国内的民办博物馆创办历史较短,基本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在性质、定位、法律地位等方面尚不完善,如何通过集群化发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运营之路是决定民办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关键。
[1]窦引娣,李伯华.中国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与构想[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5).
[2]欧钦平.民办博物馆困境[J].21 世纪,2010,(10).
[3]李金河.民间博物馆生存之惑[J].海内与海外,2008,(6).
[4]李晨.关于非国有博物馆准入制度与法律保障的讨论[J].中国博物馆通讯,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