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峰
(中共中央党校 党建教研部,北京100091)
系统是自然科学经常用到的一个基本概念,近年来也被普遍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从而打开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全新视角。系统,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特征。通常情况下,人们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学者齐卫平撰文指出,系统是各要素联系起来组织起来的产物,是各要素的综合体,各要素的互相配合和支撑产生系统的整体功能。整体性是系统的最大特征,一个系统失去其整体性便不能称为系统。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的统一体,系统的能力大于其各部分简单的综合[1]。学者苗东升认为,所谓系统,是指“两个以上事物或对象相互关联而形成的统一体”[2]。简言之,就是各要素联系组织起来的产物,是各要素的综合体,具有各要素综合起来的整体功能。系统本身不是孤立的,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系统本身与系统周围的环境有物质的交换、能量的交换和信息的交换。由于有这些交换,所以是‘开放的’”[3]。笔者认为,系统就是运用整体思维来看待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机制。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而且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齐卫平认为,系统论一般是指以系统及其机理为对象,研究系统的类型、一般性质、运动规律及演化机制的理论[4]。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性是系统最重要的属性,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叠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论的基本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浩瀚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统统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邹珊刚认为,“决定整体及其性质的不仅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基质——要素不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5]。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个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符合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科学运转,提高效率,达到优化目标的目的。
从系统论视角来看,政党也不例外,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具有延展性、互动性。因为政党有党员个体、支部、基层组织、党委、党组、省委、党中央等构成的要素、结构、功能,因而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结构性、动态性、时序性等基本特征。同样,我们要正确认识政党本身,包括中国共产党,就必须运用系统方法和整体思维,对要素、结构、功能进行具体剖析,把局部与整体区分开来,更多关注整体性质和功能。早在党的革命历史时期,毛泽东就已将党的建设视为系统工程来加以认识。在1939 年10月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毛泽东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的建党经验,提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他把建设这样一个党称之为是一个“伟大的工程”[6],从而奠定了运用整体思维立体式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基础。后来在党的不同历史时期,党中央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施。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又以“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概念赋予其时代内涵。从科学的角度来加强党的建设,系统论不仅关注事物内部结构的配置,而且重视外部环境的影响。将党的建设置于外部时代的大环境和国内新环境的变化之中进行思想更新、方略设定以及任务部署,从而科学调适党的建设与内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系统论的维度为党的建设科学化打开全新的视角。
科学化是一种立体式的动态过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必须运用系统思维。胡锦涛在阐述科学发展观时指出:“要从力学的角度不断充实和丰富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且涉及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的复杂关系,涉及人与经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从多因素、多层次、多方面入手研究经济社会和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的大系统。”[7]这里面把科学发展观与系统论紧密联系起来。具体到党的建设方面,2009年11月27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8],要求我们从系统论视角来认识和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推动党的建设创新,确保党的建设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成效,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9]这样就把如何运用系统思维进行党的建设进一步具体化。著名党建专家姚桓在谈到党的建设科学化时认为,“科学理论为指导是前提和基础,是对客观规律的集中概括;科学制度是根本保障,是规范性、程序性与惩戒性相统一的科学体系;科学方法是坚持科学理论,执行科学制度的关键。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有赖于三者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10]。党的十八大确立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总体新布局。在这个总体布局中,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为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党的组织建设为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党的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和肌体健康,既为党的建设提供纪律和作风保障,又反映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的成效;党的制度建设为党内生活提供运行机制,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这个总体布局,要求我们在部署党的建设工作时着眼全局,从系统论的角度统筹兼顾党的各方面建设,坚持“五位一体”,推进党的建设,使之相互配套、相互促进,既突出重点又整体推进,从总体上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各方面建设,因各自的内涵、目标、任务有所不同,在党的建设全局中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亦有区别,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具有全局性和综合性,党的五大建设则具有专项性、具体性和针对性。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重要的前提是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键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重点是改革和完善党的体制机制,基础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明确党的建设多层面的逻辑关系并切实全面推进,就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永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1.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加强思想建设和理论创新的历史。思想上建党的学说,在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坚持和倡导中得到不断完善。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人们的价值追求和思想取向不同,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有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丧失,思想道德滑坡,甚至一些腐朽的、同党的性质与宗旨不符的错误思想在党内还大行其道。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思想上建党仍然处于党的建设的首位。全体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入党。坚持思想建设的首要地位,在今天就是要求全党普及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只有保持政治上的坚定,维护全党的思想统一,才能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推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前进。
2.把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同其他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有着天然的组织优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有组织的队伍,它自上而下建立各级组织和领导机关,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把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组织起来,构成了严密的组织系统,形成了坚强的战斗集体。从根本上说,党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在党的总体布局中,党的组织建设是最基础的工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十六大提出,党的各级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党的十七大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党员来体现,要扎实抓好党员队伍这一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党的十八大更是强调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从某种意义上说,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3.把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标志。党风是党的形象,作风建设对于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而言,是一个事关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对此,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一再要求全党切实改进党的作风,强调作风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新时期加强作风建设,要求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把党的作风建设落实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根本上来。目前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焦点不在于外来侵略,也不在于政党之争,关键在于党的作风建设是否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建设作为一个专门章节来论述并提出以民生为重点,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先进性更多体现在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方面。党的作风建设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党的先进性的检验,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党的十八大提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没有好的作风,一切都无从谈起。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走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4.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党的建设新内容。腐败是隐藏在党的肌体上的一颗毒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一个坚决、三个更加”,把惩治腐败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表明有效预防腐败也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以往把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总体上纳入党的作风建设之中。实际工作中,作风建设内容较宽泛,有很大的包容性。廉政建设的要求和内容不是作风建设可以完全涵盖的,将廉政建设内容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用反腐倡廉建设来表述,等于成为一项独立的建设内容,具有特殊意义。反腐倡廉工作提升为反腐倡廉建设,这是党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新定位,表明党中央对反腐倡廉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反腐倡廉理论的重大创新,体现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适应了反腐败斗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特点。将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顺应了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新形势,更能加深全党对反腐败斗争的认识,必将推动反腐倡廉建设的顺利开展。党的十八大鲜明地提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因而,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
5.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综合性建设。健全的制度是正确路线形成的基础,也是正确路线得以贯彻的保证。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特别提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11]进入新世纪,党把制度建设纳入党的基本建设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制度建设作为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从六个方面强调推进制度建设的规范化、程序化。在思想、组织、作风等项建设中,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的综合性功能,注重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的建设的全部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经验总结,又是党的建设的现实要求。因而,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应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全面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走综合创新之路;紧密结合党的性质、目标和任务,确保制度内容更加民主,制度要求更加科学,制度实施更加权威。只有按照总体布局要求,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才能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使党的各方面建设拥有科学的制度保障。
总之,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必须运用系统思维整合资源,齐抓共管,既要注重整合组织系统资源,理顺工作关系,搞好横向互动,形成科学分工、相互配合、合理制约、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更要加强与行政部门、群团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协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系统化,推进党建工作的整体合力,从整体上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沿着科学的大道更快地发展。
[1]齐卫平,宋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系统论视野[J].江汉论坛,2012,(2).
[2]苗东升.系统科学大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4.
[3]钱学森.创建系统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23.
[4]齐卫平,宋瑞.试析系统论思想与党的建设科学化[J].社会科学,2012,(7).
[5]邹珊刚等.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7.
[6]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2.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15.
[8]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11-29.
[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
[10]邹庆国,姚桓.党的建设科学化:理论、制度、方法[J].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
[11]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