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把治蜀兴川方略转化为推进“两个跨越”的生动实践——在省委党校2014年春季主体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14-08-15 00:47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范锐平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四川法治改革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范锐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着眼于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两个一百年”目标,开创性地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省委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从四川实际、阶段特征和长远目标出发,审时度势、站高谋远,遵循规律、科学布局,形成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治蜀兴川方略:把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作为工作指导思想,把“两个跨越”作为奋斗目标,把多点多极支撑作为战略总揽,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把厉行法治作为治本之策,把尚贤纳才作为坚强保障。这既是基于对世情国情省情的清醒认知,也是对历届省委治蜀兴川方略的继承发展,集中体现了新一届省委总揽全局、运筹帷幄的政治智慧,凝结彰显了全川儿女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共同追求。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自觉肩负贯彻落实的使命责任,切实把治蜀兴川方略转化为推动四川跨越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深刻把握治蜀兴川方略的时代背景和省情特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四川发展日新月异。清醒认识和科学把握宏观环境和省情变化,是治蜀兴川方略形成的逻辑前提。

第一,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基本省情。与全国一样,过去30多年是四川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但从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看,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任务依然很重。东明书记在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指出,“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一是总体发展水平较低。2013年GDP总量虽居全国第8位,但人均居第24位,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7.44%。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2013年城镇化率44.9%,比全国低9个百分点;工业化率44.8%;非农产值比重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其中三产增加值比重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三是区域差距突出。2013年,成都GDP占全省的33.1%,其他20个市州,GDP过千亿的只有10个,没有一个超过2000亿;城市人口过百万的只有3个,县级行政区建市比例仅占7.65%。四是经济驱动力不足。2013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仅为15.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多个百分点;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占全省各级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53.9%,地方财政的支撑能力还比较薄弱;科技创新贡献率为48%,比全国低5个百分点。

第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一是依靠区域首位度集聚要素资源的竞争优势难以为继。四川特别是成都作为历史形成和国家布局的西部重镇,长期以来具有发展的领先优势和较高的首位度。与西部大开发初期相比,四川经济虽快速增长,但总体地位却呈下降趋势,2013年四川GDP占西部的份额20.8%,较2000年下降2个百分点;作为主要竞争城市,成都GDP与重庆之比,从82.4%下降为72%,绝对差从280亿扩大到3548亿。随着长江经济带的规划建设,重庆地位还将进一步跃升;西安率先承办丝绸之路博览会,抢占了先机;南宁与东盟的合作更加紧密,资本在西部的配置竞争将更加激烈。二是依靠举国支持和政府高负债加速投资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四川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全川干部群众付出的非凡努力,也得益于灾后重建的投资拉动和举国上下的倾力支持。2008—2011年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41130个重建项目投入资金达1.7万亿,6个重灾市州GDP总值接近翻番,带动四川GDP翻番、突破2万亿。全省政府直接负债从1999年的517亿,增加到2013年的6762亿,负债与GDP的比率也从1:7.18上升到1:3.88。随着大规模重建结束和国家政策收紧,依靠政府投资促进增长的空间越来越窄。三是依靠资源大规模开发壮大工业规模的路径难以为继。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功不可没。目前四川省七大产业总产值中,矿产资源和水资源采掘业占14.9%、原材料加工业占3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高耗能产业占比达35.6%,超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据测算,按照现行开发强度,煤炭资源将在35年后开采完,天然气资源仅能用43年。在消化落后产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依靠资源开发壮大工业规模难度加大。四是“三高一低”的粗放式增长难以为继。目前,全省16个市州已无水环境容量,9个市州已无大气环境容量。到“十二五”末,全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排放总量将较2010年分别增加12%、36%、29%,大面积持续雾霾敲响了警钟。四川省是人口大省,也是劳动力输出大省,近年来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不同程度出现“用工荒”问题,而且相对于东部地区的用工成本优势逐渐衰减。

第三,科学发展亟待培育新的比较竞争优势。经济转型倒逼发展动力重塑,在传统优势弱化情况下,迫切需要科学审视发展动力新变化。投资依然是发展的主引擎,但投资结构将出现新变化。新的投资格局正在孕育:一是以城镇化为载体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未来10年四川省将有2500多万农民和农民工需要完成彻底的市民化,按中科院“城镇化人均公共成本14万元”测算,将带来近4万亿的投资需求;二是小康进展加快和城市人口规模扩张催生的服务业投资需求,第三产业的发展将迎来黄金十年;三是全面的转型发展倒逼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3D打印、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将改变旧有的生产方式和营商模式。对外开放依然是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开放的重心将出现新变化。成都外国领事机构全国第三,西博会投资、贸易、外交三个国家级平台,有转化为四川实施充分开放合作的巨大潜力;广西、云南等省外向通道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对外开放格局,有竞争也有机遇。对外开放要实现由单向引资向综合引资、引智、引技、引制转变,由单一的开放窗口建设向注重政府间高层次合作平台建设转变,由致力于对外通道建设向外向经济带打造转变。改革依然是不竭的内生动力,但改革的重点将出现新变化。持续改革带来的红利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但新的改革红利将主要集中于制度创新和能力提升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社会活力充分释放和公共产品均衡有效配置等方面。

二、深刻把握多点多极支撑的实践价值和战略意义

东明书记指出,综观国内外发展,多点多极支撑是发达国家、地区的普遍特征和经验总结。四川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单极支撑格局突出。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对于优化全省重大产业和城镇布局,全方位激发各地发展活力,塑造区域发展新版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实践价值和战略意义。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大体经历了思想的提出、战略的确立和战略的实践三个阶段。从一年的实践来看:一是顺应了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出发,启动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顺应了国家发展战略需要,首位城市的提升,有利于巩固四川在西部的领先地位;各市州的次级突破,有利于四川在国家开放格局和战略布局中抢占优势竞争位置;县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有利于改变四川省非均衡发展格局,进一步夯实底部基础。二是符合四川省情和发展规律。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目的是形成成都核心增长极引领、更多新兴增长极共同支撑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有利于解决四川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这一主要矛盾,有利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这一突出问题,有利于推进经济合作和竞争主体从单一城市转向城市群发展,有利于缩小地区民生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抓住了四川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三是激发了各地竞相发展的激情。2013年是推进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第一年,省委、省政府注重战略实施的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连续出台了抓投资、促工业、扩消费、推进城镇化4个“8条措施”。2013年,绵阳、南充、泸州跨入百万人口城市行列,全省GDP过千亿的市州新增3个,过百亿的县(市、区)新增12个。

(二)深化战略支撑的重大问题。

第一,关于战略方向的问题。核心是塑造区域发展新版图。从经济发展上看,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做大总量,在继续巩固扩大成都在西部乃至全国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另一方面要把转型发展作为后发赶超的重大机制,加快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生态功能区、“两型”发展示范区的建设。从功能格局上看,一方面全力推动成都从产业结构到城市功能的全面转型,加快西部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建设,进一步提高在西部省会城市的首位度,提升要素资源集纳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从松散的城市关系向功能互补、错位竞争、集群发展、合作共赢的城市新格局转变。加快形成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布局合理、形态适宜、层级清晰、功能完善的现代城镇体系,重塑城镇和区域发展版图。从战略效应上看,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有利于2形成首位城市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多极化发展效应。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将形成显著的集聚效应或极化效应,推进区域产业和人口集聚,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区域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的形成,又将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形成显著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关于战略突破的问题。一要乘开放大势提升战略竞争力。主动对接国家“两带一路”开放布局,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国际化,全面提高四川的国际影响力、投资贸易便利度和要素竞争优势,联动推进城市、产业、企业、人才国际化和营商环境国际化。二要借转型大势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努力建设战略资源开发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西部金融、商贸、物流中心。三要顺改革大势提升比较优势。全力争取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积极争创成都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提升新川创新科技园、中法生态科技园合作层次,建设一批中外合作产业园区,培育一批外向型产业示范园区。

第三,关于战略重点的问题。一要全面提升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水平。四川省钛、钒、页岩气储量和水能可开发量分别占全国的87%、40%、20.5%、27%,均居全国首位,天然气储量占全国四分之一。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升级发展,促进产业(品)链条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提升资源开发深度和附加值,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推动资源所在地加快发展。二要切实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四川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4万,研发人员13万,居西部第1位,还有2455万农民工和每年近60万高校职校毕业生,无论从规模还是结构看,人力资源优势都非常突出。要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就业促进方式,支持创新创业、回归创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三要深度挖掘市场的潜在优势。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居西部首位,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潜在竞争优势。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和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增强,以及“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三大市场拓展活动的持久开展,必将进一步刺激和释放市场需求,有利于转化为产业投资竞争优势。

第四,关于战略支撑的问题。东明书记指出,四川省已经进入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过渡的发展阶段,加强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一要激活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创新驱动和市场驱动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创新成果资本化、资产化,将沉睡、沉淀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的科技创新要素与资源激活并解放出来,源源不断进入市场。改革科技成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重点的评价体系,开展企业股权激励、专项产品利润分成等激励机制试点,支持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构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体系,调动科技人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完善政策机制,引导各类高等院校主动服务地方发展,实现自身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互利共赢。立足四川省军工优势,建立健全推进军民融合的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建立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二要培育创新主体。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提升一批企业研发平台,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企业全面开放。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组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或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力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扶持已转制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做大做强。三要引进创新人才。针对四川发展重大需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一批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优势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一大批企业家和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探索推动人才优先发展和管理体制创新的新模式,提升国家级高新区、绵阳科技城和天府新区创新驱动改革试验区等创新平台建设水平,优化有利于创新人才集聚的财政、金融和文化环境,形成强大的创新人才“磁场”。

(三)正确处理好四个重大关系。

一是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与其他战略的关系。多点多极支撑是总揽,定方向、管全局、统各方;“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是路径,创新驱动发展是动力,服从服务于总揽,三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统一于四川“两个跨越”的宏伟实践。关键是把握“三位一体”,明晰主次、全面推进。

二是经济规模与点极功能的关系。点和极既有量的考量,也有质的规定,重在扩量提质、完善功能。经济学意义上的“点”一般是指聚集非农产业生长点,通过以各种规模的城市形态存在;而“极”则是指经济快速增长并能带动周边发展的核心区域。增长极通常是在点的基础上扩展形成的。区域要成为增长极,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和较完善的城镇体系,通过各类资源要素聚集,推进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形成地区经济社会活动中心。

三是成都与其他区域的关系。要清醒认识到,保持四川在西部乃至全国的相对优势,必须不断提升成都在西部的综合竞争力,通过成都经济总量和功能的提升,发挥带头、引领、辐射、示范、带动作用。要促进成都尽快完成单一的总量支撑向辐射带动的功能转型。各地要发挥比较优势,尽快实现次级突破,形成梯次发展、竞相崛起新格局。

四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多点多极,重在全域开放、竞合共赢。要着眼四川全局和城市群整体发展,明确城市定位,勇于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地区分割思维,敢于破除“市州县版图”的行政区划束缚,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互利互惠合作,推动一体化发展。

三、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和丰富内涵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改革时代。东明书记深情地说,今年是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作为小平同志的家乡,我们对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将他开创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省委十届四次全会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全省智慧,凝聚广泛共识,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必将对四川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准确把握改革的目标方向。四川作为中国改革的发源地之一,历来有着改革创新的丰厚土壤。省委《决定》用“四个率先”精炼概括了四川的改革历程:率先探索推进农村改革,率先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率先进行城市综合改革试验,率先开展城乡统筹改革。这些改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曾发挥巨大的作用,但作为具体领域的改革,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新一轮改革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是新时期治蜀兴川的必然选择。要坚定改革方向。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公平正义、增进全省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和人民最期盼化解的矛盾。要明确改革目标。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探索符合四川实际的改革开放之路,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要把握改革要求。重点是“全面、协同、持续、稳妥”这四个关键。全面,要求“五位一体”全方位深化改革;协同,要求各项改革要协调配合、相互促进、不可偏废;持续,要求改革要不断改进、持续完善;稳妥,要求改革要“蹄疾而步稳”,依法有序推进。

(二)准确把握省委《决定》的丰富内涵。《决定》对四川省“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涉及14个方面、253项具体改革任务。东明书记强调要把握好“五个核心、一个保证”,我们要深刻领会、贯彻落实,确保改革不偏向、不走样。

第一,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根本途径。省委《决定》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按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要求,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战略部署。一是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重点是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融合发展、共同发展。二是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重点是实施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公开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推进土地、矿产、水电气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地方金融发展,充分释放和放大各类资本的活力。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事务的直接管理。四是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创新承接重大产业转移方式,进一步放宽外资投资准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实施全方位开放合作,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这些重大改革举措,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要求,对推动四川转型发展、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支撑和保障“三大发展战略”,作用重大、影响深远。

第二,全面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决定》突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重点是优化政府职能体系,加强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二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重点是合理划分省与市、县事权范围,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制度,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政府预算制度。三是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重点是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健全反腐败体制机制,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四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大力推进依法治省,实现法治良序。五是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不断提高各级党委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扩大开放条件下的执政能力。这些重大改革举措,体现了四川现代化快速推进和生产关系深刻变革的基本要求,为实现“两个跨越”奋斗目标提供了更加强大的制度保障。

第三,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创造活力贯穿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省委《决定》突出了四个方面:一是鼓励创新,着力建立市场导向、企业主导的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激发人们创新创业创造的内在动力。二是完善民生制度安排,从群众收入差距大、生活水平低的实际出发,着力深化教育、医药卫生、就业、社保、收入分配等各项改革,让广大群众“手里有钱、心里有底”,增强社会安全感和归属感。三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重点是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注重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新格局,让广大群众吃住行安全放心。四是推进文化创新,重点是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增强四川省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这些改革举措,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第四,进一步均衡公共资源配置。实质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四川省的情况看,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城乡、区域公共服务差距大,有效解决方式是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这既是四川改革的优势和亮点,也是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之举。《决定》按照东明书记提出的“五项改革”“五个统筹”的总体思路,对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进行了重点部署,要求全面开展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平台,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全面放开除成都市主城区以外的城镇落户限制,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公开市场交易试点、探索建立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规范退出机制等措施。同时要求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和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实施区域发展差异化支持政策,探索扶贫开发攻坚和区域协调发展互动新机制。这些制度安排,有利于激活农村改革发展活力,有利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让全省人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梦。

第五,努力实现“五位一体”科学发展。东明书记强调,改革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来推动发展。省委《决定》正是围绕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改革。这些全面推进、系统集成的改革举措,为四川发展开辟了新空间、提供了新动力,有利于推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针对四川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提出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完善生态环境源头保护制度、建立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生态红线保护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新举措。这是四川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快建设美丽四川的制度保障。

(三)切实掌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去年7月在湖北调研时提出要把握六个重大关系,前不久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又深刻阐述了五个改革政策。东明书记提出了需要把握的六个问题。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的方法遵循。把握改革规律。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实质都是遵循规律推进改革。当前四川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推进改革最基本的办法就是摸清规律、周密设计,既要全面推进,又要试点先行。要在改革实践基础上及时进行理论总结,形成对改革规律的新认识,指导改革继续向前推进。强化系统思维。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东明书记多次强调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的重要性,无论是处理好各项改革之间的关系,还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都要坚持系统思维。例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涉及十几个部门、数十项政策、十几部法律,如果由哪个部门单独推进,必然难有重大突破。只有系统推进,改革才能成功。坚持群众主体。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四川改革发展的根本力量。要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让改革真正成为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享成果的生动实践。注重统筹协调。根据不同领域的改革任务,分门别类、因地制宜制定改革措施,科学确定改革时序和重点,使各项改革同频共振、良性互动。

四、深刻把握厉行法治的治本作用和长远影响

东明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大的善治,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省委召开推进依法治省工作会,制定出台《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把治蜀兴川的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充分体现了省委对现代治理规律的深刻洞察。

(一)深刻认识厉行法治的重大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进程,也是一部法治旗帜不断高扬、法治光芒持续映照的历史。与传统社会的人情为本、宗法之治不同,现代社会构筑在法治的根基之上,实施的是法律至上、规则之治。东明书记指出:从我国几千年的历史看,凡是朝纲不振、法纪不严的时代几乎都是乱世,而政治清明、法制严明的时代则大多是太平盛世。从现实情况看,依法治省是关系四川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从四川发展的阶段特征看,当前四川省和全国一样,进入了发展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多。去年,全省信访总量达到21.8万件(人)次,重点工业项目、重大自然灾害容易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经营和合同诈骗等涉众型经济案件比较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法治来加强对公民合法权利的保护和对个人行为的规范,维护公平正义、规范有序的社会环境。从历史形成的文化特征看,四川处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部高原交汇的重要节点,中原文化的质朴、南方文化的热情、西域文化的粗犷,都在巴蜀大地上运行化合。这种文化融合,使蜀人既有“民性脆柔”、安于现状的一面,又有“怨深”奋起、铤而走险的一面。特别是“湖广填四川”后,四川成为一个移民为主的社会,与“盆地文化”、“山地文化”、“码头文化”一道,交织形成了一种尚乡谊、重义气的社会文化。“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成为历代主政者的主要考量。三国诸葛亮采取严刑峻法、恩威并济的措施来革新政治、纠正时弊。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昶亲撰《颁令箴》,倡导“宽猛得所,风俗可移”,使蜀地一时呈现出安康富庶景象,但后期穷奢极欲、导致亡国。清代丁宝桢从整顿吏治入手,禁迎送、除节馈、省宴会、清积案,使全省“州县渐知畏法”、民风大为好转。总结千年治蜀史,关键就在于厉行法治,使“强者有所不惮,而弱者有所不侮”(苏辙《蜀论》)。从民族的多样性看,四川是中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特别是藏区等少数民族地区,虽然通过民主改革“一步跨千年”,从农奴社会迈入社会主义,但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具有很强的延续性,群众法治意识亟待增强。只有依靠法治,才能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才能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国家统一。

(二)善于运用法治保障服务大局。推进依法治省,就是要善于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坚持依法治省和建设法治四川的关键所在。要善于运用法治来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改革历来有较大风险,需要用法治来规范、引导、促进和保障。要坚持和落实法治,确保改革依法进行。运用法治来深化改革,关键是要树立依法改革理念,用法制来巩固改革成果,依法维护改革秩序,确保改革有力有序,改革成果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要善于用法治助推四川发展。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世界银行研究表明,法治程度可以决定一个国家57%的无形资本价值,法治环境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地方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要推进市场主体和中介组织法治化,使各类市场主体真正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推进产权法治化,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保护各类产权权益;推进市场交易法治化,保障合同自由、交易安全,维护公平竞争;推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法治化,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推进投资、财税、金融和生态环保法治化,改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严格执法,强化环保、安全等硬约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升级。只有这样,四川发展的秩序才有保障,发展的活力才能持续。要善于用法治维护社会稳定。当前,全省稳定形势仍十分脆弱,藏区等特殊部位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依靠行政手段的传统维稳方式,不仅助长了“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以闹施压、以闹求利的社会心理,也极大损害了法治的权威和尊严,增加了社会成本,陷入“越维越不稳”的怪圈。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将利益诉求、纠纷解决纳入法治轨道,让法治真正成为不能触碰的红线、不能逾越的底线。

(三)厉行法治重在塑造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知法守法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是现代社会的基础要件。我们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让敬法守法成为一种自觉。领导干部要崇尚法治。各级领导干部是法律的具体执行者,一言一行对一般干部群众有着巨大的示范效应。法律规定得再好,只要掌权者不依法办事,人们就会信奉权力而不相信法律。要始终对宪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带头反思和彻底改正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履职行为,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各项工作,确保党委、政府工作始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运行。要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改革完善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从侧重宣传法律知识转变到侧重宣传法治理念上来,从空洞的说服教育转变到通过严格执法来宣传法律,树立法律的权威。注重公民规则意识的培养,增强公民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引导群众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习惯,改变遇事托人情、找关系、靠“勾兑”的现象。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法律其实就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只有内化为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才能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深入发掘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精神,注重与现代法治元素的有机融合,构建全面推进法治四川建设的文化环境。

五、深刻把握尚贤纳才的政治担当和宽阔胸襟

为政之要,首在用人。东明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高素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作保证,要紧扣四川改革发展任务选贤任能、排兵布阵,广泛吸纳境内外人才投身四川改革发展事业。充分展示了省委引天下英才为川所用、聚天下贤能助川发展的政治担当和宽阔胸襟。

第一,坚持“三重”导向,聚力改革发展。省委提出“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的用人导向,是“好干部”标准在四川的具体体现,是我们选贤任能的总标准、总遵循。“重品行”,就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人无品不正,官品优则立。治蜀兴川,必须德者居先。东明书记指出,干部腐败堕落的根本原因是思想滑坡,必须把教育作为遏制腐败的基础性工作,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要把领导干部德的培养放在首位,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培训干部的核心课程;把德的考核摆在优先位置。对政治上不强、品行不好、关键时刻畏缩不前的干部,坚决不用。“重实干”,就是要坚持求真务实、崇尚实干。东明书记指出,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治蜀兴川方略已定、改革发展大势已成,关键是要集中精力抓落实。要进一步强化实绩导向,改进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注重选拔那些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克难攻坚、奋勇争先的干部,把各级干部的心思和精力引导到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上来。“重公认”,就是要坚持注重实绩、群众认可。干部业绩在实践、干部声名在民间。要把群众是否认可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标尺,注重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在乡语口碑中发现干部、了解干部、识别干部,引导各级干部重视民意、重心下移,在联系服务群众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聚各方力量、推动一方发展。

第二,践行“32”字要求,重塑行政文化。东明书记强调,要大力培养选拔“思想解放、敢闯新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勤奋敬业、甘于奉献,品德高尚、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这既是一种用人标准和导向,也是需要倡导和塑造的行政文化。要把“解放思想、勇闯新路”作为动力之源。引导各级干部克服盆地意识、树立开放思想、激发创新活力。要注重从用人导向、政绩考核、管理监督等方面为改革创新“壮胆撑腰”,对那些敢闯敢试、敢于负责的干部,组织上要敢于为他们说公道话,积极营造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的浓厚氛围。要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作为事业之基。东明书记指出,去年以来,省里许多重大工作都制定了规划,出台了不少实施意见和政策,但抓落实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这段话要引起足够警醒,坚持求实务实,一步一个脚印,把工作往深里做、往细里做、往实里做。要把“勤奋敬业、甘于奉献”作为为政之要。在全省上下大力营造敬业、乐业、勤业、立业的浓厚文化,广泛开展兰辉、菊美多吉、毕世祥先进事迹学习宣传活动,引导各级干部立足本职、敬业奉献。要健全落实机关干部“走基层”、党员干部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党代表到辖区联系服务群众、藏区干部结对认亲“四项制度”,引导各级干部转变作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要把“品德高尚、清正廉洁”作为立身之本。清正廉洁是为官做人的第一底线,也是一个人事业成与败的分水岭。要认真落实从严治党、从严治吏要求,健全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制度体系,落实干部经常性谈心谈话和提醒教育制度。要健全领导班子内部运行机制,规范各级班子资源分配权、人事任免权、财经决策权的职责和程序,引导干部守住道德底线,筑牢廉政防线。

第三,强化改革创新,激发干部活力。东明书记讲,各个地方发展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班子的竞争、是领导力的竞争,事业成败在人才、改革成败也在人才。要大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充分整合、释放干部人才资源活力。多种途径“培育”。着眼四川长远发展需要,大力实施优秀年轻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探索构建好干部培养选拔链;推动落实“五个一批”工程,全方位培养锻炼干部;大兴学习提能之风,紧扣省委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广开渠道“引进”。坚持打破体制壁垒和干部部门化,面向省内外公开选聘一批急需紧缺专业优秀人才,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和顶尖创新创业团队,重点培养一批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广泛吸纳省外境外人才投身四川改革发展事业,吸引充实紧缺专业型人才进入各级领导班子。优化机制“选用”。认真贯彻《干部任用条例》,进一步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建立领导班子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实行班子结构模型化管理;改进政绩考核评价方式,把正确的导向树起来。政策导向“激活”。进一步落实关心激励干部一揽子政策措施,注重对干部政治上关心、精神上激励、生活上关怀,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对优秀人才引进、评价、激励、约束相配套的政策体系研究,把优势资源更多向急需紧缺的地区、领域倾斜。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回望治蜀兴川的历史长河,我们欣喜地看到,从始于蚕丛杜宇的古蜀农耕文化到李冰治水后的“水旱从人”,从号称天下粮仓的“天府之国”到今天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8位的经济大省,我们正在实践从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化经济强省的历史性跨越。我们欣喜地看到,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到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从茶马古道和南丝绸之路的艰辛开辟到东南西“三向开放”、国际国内全方位合作,我们正在克服“蜀道成见”、“盆地意识”,从而向全面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格局的历史性跨越。我们欣喜地看到,从宋元明清风起云涌的抗争运动到崇尚儒学治蜀,从人情社会到建设法治四川,我们正在改变“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千年宿命。我们更欣喜地看到,从汶川、芦山特大地震到战胜各种灾害和困难,从坚强奋起建设美好新家园到化危为机全面推动发展振兴,我们书写了从灾难、悲壮走向繁荣、和谐的恢弘篇章,开启了全面实施治蜀兴川方略、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新的历史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召唤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治蜀兴川的宏大战略需要我们攻坚克难、开拓奋进。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新时期治蜀兴川方略,同心同德、务实重行,为推进“两个跨越”、实现中国梦四川篇章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四川法治改革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改革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