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开展网络党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014-08-15 00:50薛小荣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网民党组织

陆 旸 薛小荣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上海 200433)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对当代世界,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已经日益明显。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积极、主动地适应由信息技术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变革要求,创造出新的组织形态及相应的组织体系,才能在变动不居的时代永葆生机与活力!本文拟从网络视阈的角度,探讨开展以网络党组织为主体的网络党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中国共产党开展网络党建的必要性

网络党建作为信息网络时代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积极战略应对,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短信政治”与网络党建工作的新思路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改变了政党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效率。2010年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通过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向全国100万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发出问候短信:“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今天正式开通!我代表党中央,向全国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致以亲切的问候!习近平”。这一短信引起广大基层党建工作者的热烈反映,成为党和国家利用新兴媒体加强基层党建新思路的重要体现。此后,各级党委和政府也纷纷通过建立微博等形式,与普通民众进行直接对话,倾听民意。据统计,截至2011年3月,全国范围内共有实名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1708个,政府官员微博720个。2012年6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到来之际,中央组织部在北京举行共产党员网、共产党员电视栏目、共产党手机报开通仪式。中国共产党上述一系列举措表明,重视和加强信息网络时代信息的及时传播与沟通,是提升党的组织能力的重要手段。

可见,通过短信等新媒体手段传达政令、传递消息、听取意见和建议,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尝试。不仅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自我适应能力,而且具有积极的政治意义,“毋庸置疑,‘短信政治’值得期待。它将搭建起公开透明、上下互动的执政平台,激发起广大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人们期待眼下的‘短信互动’的党务创新,能够在不远的将来转变成一种制度创新,最终推动社会民主进步”。事实上,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动员和组织建设,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政党的常态活动方式。据统计,自1994年美国国会选举时政党建立的第一个网站起,到2000年中期,世界上大约有1250个政党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单在欧洲和北美洲,平均每个国家就有大约40个政党有自己的网站。政党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获取信息、选择信息、传播信息,影响受众的思想观念,宣传动员民众,扩大影响、展示和树立现代政党的形象;而且通过互连网倾听民众的声音,把握社会跳动的脉搏,以便调整自己的目标和政策。因此,承认、适应和融入这一信息技术带来的政党政治的革命性变化,将决定着一个政党的未来发展之路。正如托夫勒在《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中所言:“第三次浪潮不仅仅是个技术和经济学的问题。它涉及到道德、文化、观念,以及体制和政治结构——正如工业革命摧毁了先前的政治结构,或者使得这种政治结构丧失意义一样,知识革命——以及它所发动的第三次浪潮变迁——将对美国和许多国家产生同样的效果。承认这一历史事实的政党和政治运动将生存下去,为我们的后代塑造未来。而那些拒绝承认这一历史事实的人则将被冲进历史的阴沟里。”

(二)“网络公民”与网络党建工作的新对象

所谓“网络公民”,是指具备民主意识、付诸行动并担负责任,在虚拟性的网络世界里从事公民实践和公民维权的网民。自2009年以来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表明,“网络公共领域”已经形成、“网络公民”业已成长壮大。“网络公民”成长的背后,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数量庞大的网民规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而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迅速增长,规模已达3.56亿人,同比增长17.5%,手机上网已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增长点。可以说,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及其带来的深刻变化,突破了在传统媒介受“把关人”、中心权力化条件下公民成长的局限,使民众能够在“大众麦克风时代”开始向公民身份转变。

二是日益理性的网民声音。美国《纽约客》专栏作家詹姆斯·索诺维尔基在《群体的智慧》一书中提出:在一定条件下,民众群体比个体及小群体专家或精英更聪明,更能酝酿出革新,更能做出智慧决策,甚至能更准确地预测未来。从这一观点出发,可以看出“网络公民”与普通网民的不同之处。“网络公民”具有聪明、平和、理性的特征,有自己的思考,并期待这种有益的思考得以传播,并能够对现实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爆发出来的主动维护、帮助受困民众的公民责任意识,以及与政府各职能部门交涉的理性平和的沟通方式,都已经表明:“网络公民”在成长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坚实一步。

列宁曾指出:“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让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网络党组织要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发展壮大,必须学会与“网络公民”的沟通方式,理解、尊重并真诚地对待他们的意见和主张。只有真正能够团结并凝聚起“网络公民”的热忱之心,网络党组织建设才能真正在网络环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三)“网络表达”与网络党建工作的新场域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实质上是一种意见表达。在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的时候,这种意见表达摆脱了现实社会表达渠道的限制,具有了成本低、效率高、传播快、影响广的特点。“网络表达”突破了技术原因造成的话语权垄断,借助于网络论坛这一“虚拟空间的公共领域”,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也为创造舆论环境提供了有效的保护。美国最高法院称:“人们愿意使用匿名,可以是出于害怕遭到经济上的或官方的报复,担心被社会排挤或者仅仅就是想尽可能地给自己多留一些隐私。匿名还能为那些作为个人而言不受欢迎的作者提供一种途径,使他们能够确信读者不至于仅仅因为不喜欢他这个人而对他的东西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

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进步而言,这一建构于互联网基础之上的社会表达渠道无疑也是一种有益尝试。任何一种制度的运行机制,其文明程度有三个主要的衡量标准:效用、成本、公平。网络具备促进和完善这三个标准的条件和优势,中国网民坐拥7800万台电脑,他们只需一根网线便可参与意见讨论,并天然拥有“ID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事实上,“网络群体性事件”之所以能够从普通的舆情事件发展成为网络集群行为,也正是在这一技术力量的推动之下完成的。当然,在这一“虚拟的广场议政”中,各种声音都可能会出现,甚至一些缺少自律意识的网民在发表言论时采取偏激的态度,极易形成以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为特征的“群体极化”倾向,无疑会为这种政治尝试增加风险系数。不过,这也从相反的方面表明,当前中国社会的公民表达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因为在一个公众意见可以得到充分表述,公共价值得到普遍重视的社会,社会的自我纠错能力往往要比国家机器的强制力量更能有效维护社会正义和社会稳定。

列宁指出:“党是我们时代的智慧、荣誉和良心”。在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囿于信息技术的落后而导致的政治资源的内在封闭性和流动的有限性,使政党被认为是人们表达利益愿望和要求的主要工具和表达渠道而受到高度关注。但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意见表达的方式,政党作为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的作用已经降低,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直接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意见表达的“众声喧哗”中脱颖而出,吸引网民的注意和关注,重塑时代智慧的政党形象,就成为当前及今后网络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中国共产党开展网络党建的可能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及网络党组织自身功能的拓展与延伸,为网络党建的开展提供了极具建设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党建网站与网络党建的技术支撑

党建网站作为网络党建的活动平台,是开展网络党建的主要依托,也是各级党组织推进网络党建发展的主要切入点。1999年4月16日,国内第一家以政治教育和思想交流为主的民办红色网站由清华大学学生自发创建。之后,“红色中国”、“红色世界”相继开通。2000年7月1日,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创办了全国首家利用互联网宣传党的建设的官办网站——“北京党建”,这是全国第一个组织工作专业网站。7月18日,上海市杨浦区委组织部主办的杨浦党建网开通,这是上海成立的第一家地区党建网站。9月,中共南京市鼓楼区委在中共江苏省委、市委组织部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创办全国第一个由地方党委主办,内容涵盖组织、宣传、纪检、统战、党史、群团等整个党建工作的专业党建综合性网站。2010年9月8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正式推出“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突出互动性,让广大网民对中央领导人倾诉心声。而由中央组织部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联合建设的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也在2010年1月5日正式开通。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收集汇总了全国100万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及省、市、县党委组织部长手机号码,通过手机短信互动,实现了中央组织部、省区市党委组织部与基层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之间快捷、及时、双向、安全的联系沟通,是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创新举措。应该说,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便利了中央与基层党组织之间的及时双向沟通,而且也对网络党组织如何利用党建网站资源,使数量转化为质量,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启示。党建网站不能仅仅满足于信息搜集和党员网上服务,更应该走向网络公共领域,在网媒聚光灯下,通过自己真诚的声音和行动来赢得广大网民的支持,从而切实提高网络党组织的舆情引导能力。

(二)熟人社会与网络党建的角色介入

2009年7月16日,百度魔兽世界吧发表的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在短短五六个小时内就被390617名网友浏览,引来超过1.7万条回复。截止至2010年1月15日18点25分,此贴达到16063页,回复481875条,536885楼,突破40万,被网友称为“网络奇迹”(虽然这一“奇迹”的背后有网络推手的幕后操纵)。“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迅速成为2009年网络新流行语。然而,在这场网络大狂欢的背后,难掩亿万网民内心深深的寂寞。究其原因,既有魔兽世界迟迟不开服,但更多的是源于当代网民内心生活的空虚寂寞。“贾君鹏现象”的背后,其实突出反映了网络社会结构特有的陌生与熟悉、虚拟与实在相互混杂的特征。网络社会具有“陌生人社会”的特点,实质上是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条件下人际关系的一种反映和延伸。从一定意义上讲,信息网络技术及其影响已经成为现代人心理焦虑或不安全感产生的原因之一。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使社会公众的社会角色从“身份”转向“契约”、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伴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大和社会群体的分化,中国开始进入“陌生人社会”。

但是,网络社会也具有“熟人社会”的特点。对于网民来说,在感受到网络社会的陌生体验同时,对个体价值的网络实现也促使他在遵从网络生存规则时候,寻求“熟人”的心理慰藉和价值体验。“人们对互联网所抱的渴望是如此的热切,我们只能把它理解成为一种强烈的精神需求。这种渴望表明,我们的生活缺失了某些东西,缺失的正是富有人情味的声音”。正如一个QQ用户受到好友推荐开始使用MSN时,如果发现好友列表中空无一人、或者只有寥寥数人,他十有八九会放弃MSN,继续回归QQ阵营。对于他来说,QQ阵营高度的社会临场感会使他有较高的群体融入感。因此,“生活在别处”的“陌生体验”与“个体价值”的“熟人渴求”的交织,构成了网民网络生存的矛盾状态。“在叫人难以置信的短短时间里,数百万人涌入了互联网,这并不是因为互联网对用户有亲和力,而是因为互联网似乎提供给人们某些现代生活早已失去的无形特质。面目单一的广播媒体、经过消毒处理的大众文化,使人们在情感上陷于孤立,互联网与这种孤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使人们彼此联系,还提供了一片场所,人们很快在这里重新找回了富有人情味的交谈声”。网络党组织要想介入网络社会并成为网络舆情的有效治理力量,必须首先从网民的这一心理体验和需求开始。

(三)意见协调与网络党建的功能发挥

如何在意见表达纷呈的网络空间实现各方意见的协调呢?这是开展网络党建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因此,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要正视两个现实。

一是必须承认网络声音的表达分歧。互联网的分权、匿名从技术意义上使网络意见表达的“众声喧哗”成为现实。基于网络交互的“身体缺场”交流方式,激发和强化了网民个体的无约束表达。在现实生活的人际交流中,交流主体共处同一个具化的物理空间,借助于亲情友情、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等客观现实范畴,实现个人的精神诉求。而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空间,不仅使交流主体失去了日常交往中可触摸的物理实体,而且其匿名的特征使网民强化了“身体缺场”的个体感受,极大地冲淡了网民的自我认同感。刺激和鼓励网民以一种更为开放、更为自由、更为大胆的姿态介入网络公共领域,在带来网络空间繁花似锦的同时,也使得现实生活规范中高度理性和秩序、超常冷静和客观渐行渐远。在消费时代“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精神畸形需求下,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就像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部分网民歇斯底里式的不负责任的言论一样。在努力建构网络社区的平等与自由同时,也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失序与混乱。

二是必须承认网络声音的怀疑批评。意见协调的困难首先在于如何看待网络的批评性声音。据调查公司尼尔森发布的亚太各国网民的用户习惯报告所称,中国网民最喜欢在网络上发表与产品相关的负面评论,而韩国网民则喜欢分享正面的评论。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是该区域唯一分享负面比愿意分享正面评价多的消费者。尼尔森的调查报告主要是针对商业消费领域,然而,中国网民“负面评论”的习惯却明显地反映和扩展到整体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之中。据《国际先驱导报》2011年1月19日所作的“你为什么会习惯性怀疑?”的网络调查显示,在397人参与的调查问卷中,关于“你为什么会习惯性怀疑?”的多项原因选择时,84%的人是因为“被骗次数太多了”、12%的人是因为“周围人的言论氛围”、9%的人是因为“媒体负面报道太多了”、8%的人是因为“其他原因”,只有4%的人表示“很少怀疑”。在关于“你最相信谁?”的多项选择中,86%的人选择相信自己、61%的人选择相信亲人、14%的人选择相信朋友、7%的人选择相信其他、3%的人选择相信老师、3%的人选择相信利益相关人。而选择相信基层政府、领导、学校和单位的人数比例则只有1%。这一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传统社会中信息权威性来源的政府、上级领导和单位等代表公权力的机构,在网络时代其信息权威性的降低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也正是因为公权力所代表的信息权威性的逐渐降低,使得社会现实声音在网络空间的表达表现出“习惯性批评、习惯性质疑、习惯性反对”的新的心理特征,使得政府在与民众进行沟通之时更是举步维艰。尤其是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群情汹涌之时更是令政府百口莫辩、举止失措。因此,开展网络党建,进行网络意见的协调,必须要在承认这一客观形势的基础之上才能采取正确的沟通策略。

[1]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2][美]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M].北京:三联书店,1996.

[3][美]里克·莱文,克里斯托弗·洛克,道克·希尔斯,戴维·温伯格.线车宣言:互联网的95条军规[M].江唐,丁康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网民党组织
清华党组织公开
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教材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如何以创先争优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现代化网民要有“仁心”“学心”“公心”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