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现东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并进一步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做的最新凝练和概括,这一凝练和概括将过去比较冗长的表述精炼为24 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新凝练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进入新的阶段,也必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指明方向。
社会主义具有多方面的内在规定性,它是一种思想理论体系,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运动,也是一种不断变革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社会主义也是作为一种价值体系而存在的。社会主义既然不同于资本主义,“既然称之为社会主义,就必然有它内含的核心价值”[1]。所以,在社会主义多方面的内在规定性中,必然有着它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价值意涵。从莫尔、康帕内拉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平等、和谐、幸福、人的全面发展等价值的追求,到科学社会主义对公平正义、尊重人权、友爱互助、和谐、自由等价值理念的畅想,再到苏联、东欧、新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可以说,不同时代的社会主义都有其旗帜鲜明的价值追求,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价值标签。在某种程度上,社会主义就是基于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承载着人类的价值理想而诞生和发展的。从本原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是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价值追求,它反对一切压迫、奴役和剥削制度,主张消灭贫穷和阶级对立,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这些价值追求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指导了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深刻、最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通过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共产党对这一问题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构想,构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框架;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凝练具有深厚的理论和现实根基。这一新凝练的理论根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现实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离开这两大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就会偏离方向,丧失内涵,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从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以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成为学术界、政界、文化界关注的热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2],如果不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地位,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理论,而照抄照搬西方文化价值观或中国化传统文化价值观,缺乏历史的批判和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必然会偏离方向,丧失了本质属性。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一论断不仅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架构,实际上也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地位,是科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备前提。科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凝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根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并借鉴人类文化之精华,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性质的价值观,如富强、民主、文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勤劳致富、共同富裕、公平正义,以人为本、诚信友爱、社会和谐、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这是我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成果。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凝练,实际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的一次集中概括。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凝练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共24个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次具体化、明晰化。这就初步解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的争论,让社会各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最基本的依据。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也为解决下一步“怎么做”(即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支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提供给一个宏伟的体系架构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凝练出指向更为集中、更为简明的价值观,以凸显主导价值观的“核心性”[3]。如今,这一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当然,结构的简明并非对此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否定,相反,这一删繁就简是以此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架构为前提的。这也是理论辩证发展所必经的阶段。这一凝练和概括还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国家层面的价值诉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诉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价值诉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样的结构层次,既体现和勾画了全体公民对国家未来的期许和向往,也为施政者和各级社会管理者提供了价值观念上的顶层设计,同时还为全体公民的行为提供了价值理念和价值规范。这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从而有利于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凝练增强了亲和力和公众的社会参与度。从根本上讲,价值观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价值观建设就是对人的改造,就是把人民改造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公民。这就必须有广大公民的主动和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艰巨而浩大的工程,如果脱离人民这个主体,没有广大公民的主动和积极参与,国家再怎么提倡和推动,也只能是独角戏。而要让广大公民主动、积极参与,首先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反映人民的利益和需要,并在表述上贴近百姓、贴近民生、通俗易懂、亲和力强,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易于理解和接受,并不断转化为具体行动。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必须面向全体公民,必须交给广大人民群众一个科学严谨、直指民心、易记易懂、便于实践的价值观架构和内容。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才能促进全民参与,在实践中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社会公众参与度,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其中,成为自觉的追求和实践,形成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主动、积极参与的态势。
1.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促进中国梦的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重大的意识形态问题。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定时代和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如若没有相对稳定的核心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逐步丧失,社会必然是散漫、病态或不稳定的。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并长期奉行“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业已历练成“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法治”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普遍实行政党政治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都必然重视价值观问题,都必然通过行之有效的价值观塑造来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因为“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4]。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凝练、倡导、培育和践行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以振奋民族精神、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思想基础,从而激发社会发展进步的正能量。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和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到“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高度,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它必将为引领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新的理论视野和方法论指导[5]。
2.有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落到实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必须落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上,落实到对全体公民的价值观教育、培育和践行上。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和明晰化,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是哪些价值观。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这个问题如果长期处于争议、悬置和不确定的状态,必将妨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顺利推进。诚然,理论的探索和创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改革的推动和实践的不断深化,需要执政党、理论界、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和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执政党的理论创新和价值引领至关重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理论架构和原则性内容,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十八大旗帜鲜明地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终于更加具体化和明晰化。这一核心价值观不仅从价值维度上勾画出国家的前途和未来,也必将有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落到实处。
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深层次的文化问题。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冲突日益加剧,“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竞争,将是以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思想和智慧之争”[6]。对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而又处于社会转型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价值观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当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已经逐渐被打破、被边缘化,而新的现代文化价值观正经历选择和建构的历史进程,文化冲突鲜明地表现为价值观的渗透、冲突和碰撞。近年来,我们忧心忡忡的所谓“信仰缺失”“价值失范”等,印证了文化冲突的现实和价值观建构的必要性。必须看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们的价值观建构与文化发展、社会进步还远远没有形成自觉的统一。价值观建构与文化发展的疏离,往往使核心价值观建构失去文化依托;而文化发展中的价值迷失,又极易导致文化发展偏离正常的轨道。价值观建构与文化发展的自觉统一,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迎接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挑战,就必须正视价值观问题的重要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凝练,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迈出的重要步伐。
[1]李忠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J].科学社会主义,2005,(2).
[2]方爱东.社会主义的价值学视域:原则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2).
[3]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论略[N].光明日报,2011-11-23.
[4]王晓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2,(23).
[5]石国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7-03-27.
[6]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