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社会发展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1.河南已处于老龄化状态。河南自1998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期。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19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72%,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78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36%。60~69岁691万人,70~79岁366万人,80~89岁125万人,90~99岁13.5万人,100岁以上3000多人。据预测,到“十二五”末,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159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71%;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175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6.98%。当前人口平均寿命达到或接近74岁,并有加速延长之势。总体上看,河南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80岁以上老年人每年以3.65%的速度递增)、空巢老年人多(城市空巢老年人户达到49.7%,农村为38.3%)、失能老年人多(全省不能自理老年人达到88.66万人)的突出特点。未来老年人的年龄结构或其年龄分布的总趋势是:低龄老人的绝对数仍会增大,但其所占比重却会下降,高龄老人的绝对数和相对数却会大幅度增加[1]。
2.流动人口持续增加。河南是全国户籍人口第一大省、劳动力转移输出第一大省。农村人口老龄化除了受到出生率及死亡率的影响,还受到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影响。2013年,河南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约为3200万人,转移就业2570万人。在外省务工的人员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天津、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当前转移就业的农民以中青年为主,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约占整个务工人数的3/4,其中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超过了60%。
3.城乡人口老化倒置严重。城市离退休人员迁移农村居住,成为农村新生的老龄人。这样,由于年轻劳动力迁入城市和城市老弱人员回归农村,使得城市的年轻人口相对增加而老年人口相对减少,而农村老年人口则不断增加,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目前,河南农村老年人达到852万人,总量居全国之首。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七成以上,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2012年,农村老年人口规模是城市的1.7倍,城市老年人口比重为8%,而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18.5%。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迁移流动,城乡人口老龄化倒置的情况可能会继续发展并一直会持续到2040年左右。
4.老龄性别比明显偏低。由于女性比男性寿命长,生活自给能力低于男性4~6年,加之经济收入低于男性老人,女性老人养老问题更为突出。我国老年人口的性别比一直小于100,即女性老年人口数一直高于男性,尤其是在高龄老人中,性别比更低。郑州市目前有百岁以上的老人200名,其中女性为175名,男性仅为25名。
由此来看,当人口增长的列车开始减速的时候,老龄化的列车却正开始加速。如果说20世纪中国最严重的人口问题是人口数量庞大的话,那么21世纪中国最严重的人口问题将是老龄化[2]。
针对河南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河南有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基本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1.加强机构建设。2012年,河南利用民政部“霞光计划”资金和省财政专项支持敬老院建设补助资金,新建、改建及扩建了一批敬老院。截至2012年底,全省共有农村敬老院约3200所,其中县级中心敬老院52所,乡镇敬老院2378所,村级敬老院750所,全省适龄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42%。为了促进机构建设,河南省还出台了《养老机构以奖代补办法及考核评分标准》,通过建立以奖代补的长效机制,促使养老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提升服务档次。郑州市从2012年起对新建的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凡床位在50张以上且经考核验收达标的,给予每张床位3000元的建设补贴,并且对在年终经综合评定达到标准的,给予每张床位150元的床位运营补贴。安阳、洛阳等8市已出台了资助民办养老机构的文件和实施办法,对民办养老机构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和床位运营补贴。有15个省辖市出台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补贴政策,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仅2012年社会资本投入就达7亿元,新建机构50多个,建成后可新增床位1万多张。
2.推广医养结合的综合性养老护理模式。近年来,河南各地把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第一,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省参合农民7651.48万人,参合率达96.51%,农村老年人的医疗得到保障。第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新建了1万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已全部投入使用,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就医场所。第三,健康教育、重点人群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服务质量逐步提升。全省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37.53%。农村地区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地区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障能力和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第四,加大了为老就医服务力度。多数医院为老年人医疗保健提供优先优惠服务,并简化程序、建立绿色通道、提供陪同就诊服务等。
3.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周口市川汇区自2009年开始试点“金拐杖”工程。该工程主要针对高龄、空巢、失能、失智等人员越来越多,而失业人员及困难家庭又需要救助这样一个两难群体,通过提供公益岗位、结对帮扶的形式,而采取的多赢共赢民生工程。项目要求应招人员每天为受助老人提供2~4小时的服务,服务的内容主要有生活、精神、健康、应急四个方面。安阳市在全市3289个行政村(社区)均成立了老年协会,目前这些协会已为全市430168名老年人进行了家庭赡养登记,并且为54339名老年人主持签订了家庭赡养协议书。新乡县政府组织、倡导,全面排查独居、空巢老人底数,根据本人意愿确定服务对象,按照“相对熟悉、就近安排、方便双方生活、不跨自然村”的原则组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4.货币补贴养老。推进老年福利政策从传统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政府通过养老券的形式对老年人接受各种养老服务给予相应补贴。积极推动全省各地逐步将本地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纳入高龄补贴保障范围,按月向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发放高龄补贴。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不断提高高龄老年人的养老补贴标准,切实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不断提高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比如,滑县把计生家庭纳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范围,以发放代金券的形式使计生家庭享受政府提供的无偿或低偿养老服务。
河南作为农业人口大省,“三农”问题突出,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广大农民面临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加剧的严峻挑战,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城镇化快速推进催生大批农村空巢老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青壮年人口纷纷转移到城镇。他们不仅无法照料家中老人,还经常把孩子和家中农活留给老人。这样的老人独自生活在农村是相当辛苦的。虽然相当一部分农村老年人在60岁后能够从事生产劳动,具有较高的生活自给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75岁以后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迅速下降,到80岁时,绝大多数老年人需要子女或亲属抚养、照料。而且,越是落后的地方,外出打工的人也就越多,该地区的老龄化情况越发严重,留守在家的老人越显得晚景凄凉。河南每年都会有上百万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目前农村的实际空巢率已经接近50%,农村老人的高龄化、空巢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2.农村老人收入低,贫困发生率高。虽然新农保已经实现了全覆盖,甚至有些老人还享受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及新农合,但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仍令人堪忧。根据河南省老龄办的抽样调查,全省农村有61.3万名特困老人,占农村老年人的7.2%,占全省特困老年人的88.85%。由于河南还未出台统一的省级高龄老人补贴政策(全国已有18个省出台),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在全省也未建立,补贴覆盖面小,享受补贴的老人仅占80岁以上老人的3.9%。另外,由于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误读,在参保时超过九成的人选择最低缴费档次(通常每年100元),其缴费目的不是为了积累养老金,而是为了取得每月60元的养老金领取资格。其结果是新农保每月仅有60元的养老金,距离日常生活保障还有很大差距,更不用说有尊严、有质量、体面地养老了。
3.农村敬老院管理落后,服务质量较差。农村敬老院设施简陋,专业的养护人员十分缺乏。农村敬老院床位针对的是农村特殊老年人群体,只能提供简单生活服务,至于护理、康复、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功能基本处于空白。针对居家老年人尤其是孤寡、空巢老人提供的养老服务十分匮乏。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收入还很有限,很难每月拿出上千元钱将老人送到敬老院。此外,受传统思想影响,在农村有弟兄姐妹的家庭只要能够过得去,就不会轻易将老人送往敬老院。基于这些因素,农村敬老院床位闲置多,亟待改革管理方式和体制,拓展服务功能。
4.民办养老机构盈利空间小,缺乏创办积极性。老龄产业由于受投入资金大、回收周期长、利润率低、行业风险高等因素影响,对社会资本缺乏吸引力。正在运营的民营机构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水电费、房租费、工人工资等开销巨大,尤其在起步阶段相当困难。
面对广大农村老人空巢化、高龄化这一客观趋势,探索一条既符合河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又切实可行的养老之路,是摆在各级政府和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1.以积极乐观发展的思维看待老龄化。传统的思维方式往往将老龄化视为一种社会负担,常用银发浪潮来形容老龄化的到来;而发展型思维方式则认为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老龄化社会与年轻化、中年化社会一样属于人类社会发展到一种阶段的特征体现,各有利弊,无所谓好坏。欧洲很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人口的年轻化、中年化、老龄化过程。法国、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国迈入老龄化国家行列的时间分别是1875年、1895年、1930年、1940年和1970年。韩国、新加坡虽然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但都已经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这些国家并没有因为老龄化问题而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是建立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汇聚了庞大的养老金资本,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而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加快老龄服务体系建设。第一,加快机构建设。一是结合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乡镇敬老院为基础,增加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养老床位,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向留守老年人及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配餐等服务。二是以建制村和较大自然村为基点,依托居民自治和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三是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导向,以长期照料、护理康复和社区日间照料为重点,分类完善不同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功能,优先解决需求最迫切的老年群体的日常护理服务问题。四是社区养老方面应重点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设施,使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到“十二五”末,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要覆盖全省所有的城镇社区和60%以上的农村建制村。五是结合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开展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试点,探索建立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促进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均等化。将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积极开发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鼓励老年家庭成员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减少老年空巢现象。第二,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一是逐步建立养老服务岗位政府补贴制度,加大对养老护理行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福利,以优厚的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积极培养养老服务产业人才,高职院校增设养老护理专业,培养低、中、高档护理人才。二是加强农村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如养老机构具有医疗资质,可以纳入护理类专业实习基地范围,鼓励高等院校学生到各类养老机构实习;建立若干个养老护理行业培训基地,推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力争到“十二五”末使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90%。三是着力推进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这样既可以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又可以为城市发展、产业升级提供新生的人力资源。四是在养老服务领域率先培养和使用一批高素质的社会工作者,通过老年专业社会工作帮助农村老年人提高自立、自理、自助的能力。
3.积极倡导精神赡养。精神赡养是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一个重要方式。研究表明,老年人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孤独感,部分失能老人患有严重的抑郁症。老年人从子女那里最想得到的不是金钱、物质,而是亲情,家庭的亲情和精神慰藉是老年人的强烈期盼和精神支柱。在瑞典、芬兰等北欧福利国家的法律中都有关于子女对父母精神赡养的具体要求。因此,应重视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强化尊老爱幼家庭美德建设,提倡亲情互助,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新出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其中有一条即是要求子女要“常回家看看”,这既是对老年人权益的一种维护又是对子女对老人探望越来越少的一种约束。但将本属于伦理道德层面的事情上升到法律层面,其效果如何尚待考证。目前各用人单位并没有为年轻人探望父母提供假期保证,结婚生子有婚假、产假等,唯独没有探望父母的合理假期;而且往返家乡成本越来越高,不多的工资收入难以支撑;更何况,仅凭每年有限的假期探望父母,借以提供精神慰藉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值得怀疑。因此,最好的办法还是加强老年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社区老年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从以物质保障为主转变为物质保障与精神保障共同兼顾,这也是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趋势。另外,应加快保障房建设,做好城镇住房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大多数农村老人能够与自己的子女生活在一起,享受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4.减少人口流动,尽快使社会成员安居下来。社会成员的自由流动既不是社会保障的致因,也不是社会保障的目的。恰恰相反,良好的社会保障机制要让人们尽可能地稳定下来,能够安居乐业。因为,流动往往并不是人们的主观意愿。而且,社保关系频繁转移也需要很大的成本与代价。因此,社会保障首先要允许并促进人口流动,进而弱化人们随意流动的欲望。如果人口流动趋于稳定的话,老人的留守、空巢现象就会有所减少。因此,城镇化转移人口不能只考虑青壮年农民,也应该把农村老人考虑进去。因此,必须先安置好老人,再转移人口。
5.积极推进“以房养老”模式。住房是家庭的重要固定资产,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但由于其价值含量巨大,加之其他因素,因此变现较为困难。为了提高老人有生之年的生活质量,增加养老收入,解决临终房产归属,可以考虑试行“以房养老”模式。老年人将自己的合法房产抵押给金融机构或者个人,后者按期支付老人的养老金,待老人去世后,该房产即可以一种妥当的方式归属后者。我国养老的任务重、压力大,这种“倒按揭”模式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老人获得经济上的独立,还可以缓解现时的养老、过高的医疗开支及住房需求压力,从而使不动产流动起来,做到了合理配置及优化利用。对金融机构来说,也是一种金融创新,金融机构可借此拓展业务范围,找到新的盈利点。
[1][2]刘笠萍.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征及对策[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