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兴照
从2000年到2013年,以2008年为节点,我国奶类总产量连续跨越了1 000 万吨、2 000 万吨、3 000 万吨的大关;奶牛存栏也从400 多万头增长到了1 000 多万头。2008年以后,我国奶类总产量和奶牛存栏相对趋于稳定,散养户大量退出,规模养殖场增加,牛奶产量稳定在 3 700 万吨左右,奶牛头数达1 400 万头。
2008年以来,奶农从260 万户下降到180 万户;100 头以上规模养殖场从7 800 个增加到13 400 个,100 头以上存栏比重从19.5%提高至41.1%;奶牛单产从4.8 吨/年提高至5.5吨/年;由于加大了挤奶站建设,机械化挤奶率从51%提高至90%。
我国奶源自给率从9 5%降至78%。2014年上半年奶粉进口达到68.1万吨,预计2014年将突破100万吨。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来看,牛奶、牛羊肉不能完全依靠国内生产,但是进口多少,怎样控制进口的节奏,我们应该尤其关注。
目前国际市场上呈现一个新动向——向中国多出口畜产品,少出口粮食。我国粮食每年的进口配额为1 000 万吨,配额外进口要收取60%关税,但是畜产品、奶粉的关税只有4.2%~12%。这种情况下,国外利用廉价的粮食,加上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生产出低价的畜产品,再加上10%~15%的关税,就可轻易地出口到中国。那么国内如何发展,如何应对这种冲击,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包括建设奶源基地、提高产品质量、占领市场份额等。
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后,我国有三四年时间奶业处于低迷期,饲料价格上涨、原料奶价格原地踏步,正是这种“水涨船高桥不变”的现象导致了2013 年前,国内的奶牛养殖户数量下降,散户加快推出。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的奶价高涨正是一种代偿性、恢复性的上涨。
据对750 个场户的监测,当前成母牛平均单产约5.5 吨/年,推算年盈利3 000 元。对1.17 万家奶站统计,2014年7月份奶牛存栏增加1.7%,生鲜乳收购量同比增加8.1%。
国家扶持奶源基地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规划指引。如制定颁布《全国奶业发展规划》、《奶业优势区域规划》、《“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计划》等,提出了重点建设东北内蒙古产区、华北产区、西部产区、南方产区和大城市周边产区等五大奶业产区,并要求配套相关政策措施。
二是有政策要求。如《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要求新建加工项目可控奶源不低于加工能力的40%,改扩建项目不低于原有加工能力的75%。再如《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要求以生鲜乳为主要原料的,奶源全部来自企业自建自控奶源基地;支持兼并重组企业奶源基地建设。
三是有资金支持。2007年当年国家对奶业的支持资金不到2 亿元,2013年达到25 亿元。主要包括5 个方面:①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2008~2013年共投入32 亿元,累计补助3 982 个奶牛养殖场(小区)。② 奶站机械设备购置补贴。补贴方式与农机具购置补贴一致,自2009年起,对挤奶机、贮奶罐和运输奶罐等进行补贴。补贴比例总体上为购机金额的30%,单个机械补贴不超过12 万元。2009~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5.56 亿元,补贴挤奶机15 647 台,补贴贮奶罐和冷藏罐 6 484 台。③奶牛良种补贴。2005~2013年,奶牛良种补贴资金共计17.55 亿元,每年补贴泌乳牛800 万头,现在每年补贴达2.7 亿元。④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补贴。2008~2013年每年补贴2 000万元,2014年增为3 870 万元。目前,有1 000 多个奶牛场持续参加生产性能测定,参测奶牛由22.9 万头增加到52.9 万头。⑤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2012年以来,农业部和财政部共同实施了“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计划,中央财政每年安排5.25 亿元。
一是奶畜良种化。2008年,国务院制定了《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这些年一直在加强核心种子母牛群和种公牛站建设,下一步在良种推广方面,主要加强以荷斯坦牛为主,同时兼顾娟姗牛、乳用西门塔尔牛等品种的推广。
二是饲料专业化。要配套饲草料基地建设,保证高产奶牛每天吃上3千克苜蓿;推行DHI测定技术和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技术。
三是养殖规模标准化。要向规模要效益,但是要以奶牛存栏300~500 头的家庭牧场为基础,大中型牛场为补充。核心是规模适度、经济合算、科学实用,及推广实用易懂、便于考核的技术规范。
四是装备现代化。现代化装备可以省劳力、提效率,但是在推广时要考虑投入产出,有条件地推广。
五是粪污处理利用无害化,树立“生态立牧”的观念;要以周边土地消纳能力确定奶牛养殖当量,推行农牧结合、种养结合。
六是管理科学化。要向管理要效益,重视奶牛场的软件建设。
七是产业一体化。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体制,探索原料奶价格协调定价机制,实行第三方检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