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学
(陕西省丹凤县资峪镇农牧站,726200)
山羊痘俗称羊天花病,是由痘病毒引发的一种急性热性动物传染病。临床表现以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殊的丘疹和疱疹为主要特征。
病原为双股DNA痘病毒,多为砖形,亦有卵圆形者。自然情况下该病毒不会感染绵羊和其它家畜。传染源主要是病羊和带毒羊,病毒主要存在于痘疱之中,可通过呼吸道感染。山羊痘是各种家畜痘病中最为严重和难以治疗的畜禽传染病之一,呈地方性流行或广泛流行之特点。
2.1暴发型:潜伏期4d~6d,病初患畜体温高达41℃~42℃,突然不食,在皮肤少毛处和无毛处出现绿豆或豌豆大小的充血斑点,一天过后由斑点变为痘疹(即灰白色扁平、中央凹陷的多室水泡),第三天化脓,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脓疱中坏死杆菌继发感染时,可深达皮下或肌肉,形成坏疽性溃疡,发出恶臭气味,此为恶性经过,病死率可达17%~50%。羔羊可发生眼结膜、内脏器官的痘疱,并可继发肺炎、胃肠炎、脓血症,此期治愈率极差,死亡率约占60%~65%,死亡时约在5d左右。
2.2迟缓型:潜伏期6d~7d,病羊出现精神沉郁、少食,无毛或少毛处有多室性水泡凹陷,体温下降,此期称为水泡期。水泡很快化脓,形成脐状,此期为化脓期,同时体温升高。此时治疗若得当,脓液渐渐干涸,形成黄褐色结痂,治疗8d左右,痂皮脱落,留有嫩白色瘢痕,也有3~4周后痊愈者。
尸检死亡羊只,可见瘤胃、皱胃黏膜附着大面积圆形、椭圆形或半球形白色坚实结节,呈单个或融合存在,严重时形成糜烂或溃疡。口腔、舌面、咽喉部、肺表面、肠浆膜层亦有痘疹,肺部还可见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肺炎。
4.1无论发病与否,平时都应该以预防为主。正常羊群每年早春时均要用羊痘弱毒冻干苗进行一次免疫,可获一年坚强免疫力。
4.2如群中发现少数羊只发病,应及时诊断,立即隔离患病羊只,并兼做消毒与治疗,对未发病羊群即刻采用紧急专用疫苗进行免疫。同时第一时间报告检疫部门(兽医卫生监督部门)实施封锁传染源等应急措施。运用2%苛性碱,或2%福尔马林,或30%草木灰,或10%~20%石灰乳,或2%有效氯的漂白粉溶液等消毒剂进行圈舍场地消毒。
4.3注射治疗:当以清热解毒、消炎、强心为治疗原则(如银黄针剂、板蓝根针剂、人用肌苷针剂、青霉素等),禁用安乃近、氨基比林、安痛定等类药物。
4.4中药治疗:以清瘟、败毒、祛湿、消斑,提高抵抗力为治疗原则。
本镇资峪沟村某羊场,于2013年8月上旬3只羊发病并死亡,另有群中16只羊不食,临诊发现死羊腹内侧及局部毛下皮肤处有明显化脓性痘疹,为确诊逐剖检了病尸,可见瘤胃、皱胃黏膜有大面积坚实的圆、椭圆形白色结节,并有溃疡;口腔、舌面、咽喉、肺表、肠浆膜层也有痘疹显现。随即检查16只患羊,体温都在41℃~41.5℃之间,精神沉郁,少毛处已有豆大充血斑点,综合剖检结果初步诊断为羊痘。经电话报告县兽医卫生监督部门,派员分头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羊群存栏105只羊,其中40只是从某省2013年3月调回,档案仅显示做过口蹄疫免疫。最终确认为"羊痘"病,立即采取紧急封锁,对病尸进行焚烧、深埋、消毒等规范无害化处理后,整个羊群紧急接种羊痘弱毒冻干苗。对已发病羊以体重40公斤为例,用5×10mL银黄注射液1支,混以5×10mL板蓝根注射液1支、人用肌苷针剂(10×2mL)4支、青霉素(80万单位)4支进行肌肉注射,每天两次,连用4 d。同时用自拟“祛痘败毒汤”,给病羊灌服,无病羊饲饮。方剂为:连翘20g、二花20g、土茯苓30g、贯仲30g、板蓝根30g、党参30g、茯苓30g、白术20g、柏仁20g、枣仁20g、滑石30g、萹蓄20g、红花10g、菊花10g、神曲30g、白花蛇草10g、麦芽10g、枳实10g。连服4d。
经治疗,患羊痊愈,无病羊未发疫情。
复胃病畜,用药时要以中药治疗为主,施以西药压其暴势为辅,方中以连翘、二花、贯仲、板蓝根、土茯苓、百花蛇草为君药,清热解毒,除时疫,消硬结;以党参、茯苓、白术、柏仁、枣仁为臣药,扶正祛邪、健脾渗湿、强心;以红花、滑石、萹蓄为佐药,活血祛斑、祛湿排浊;以菊花、神曲、麦芽、枳实为使药,引药入肝,因为肝脏乃解毒、抗时疫之屏障,而神曲、麦芽、枳实三味又能开脾健胃、补充后天之源,弥补过多使用西药青霉素而损伤心肌、造成厌食的副作用。
本病当与口蹄疫、口疮病鉴别治疗。
9.1与口蹄疫鉴别要点:
相同点:体温都在41℃~42℃、精神沉郁、口腔、舌面糜烂溃疡。
不同点:口蹄疫病口腔糜烂、溃疡,舌根部有黄豆大小水泡,但肺部无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肺炎,其重点是蹄叉和趾间有水泡和分泌物,且跛行,而羊痘病则无。
9.2与口疮病的鉴别:
相同点:口唇、舌面都有痘疮,体温都很高。
不同点:口疮病的痘疹主要表现在下唇,其次,舌面痘疹大如蚕豆,小如豌豆,但皮肤无毛处和少毛处绝无痘疮,内脏解剖病变也有很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