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英
(甘肃省迭部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47400)
猪疥癣病又称猪疥螨病,是由猪疥螨寄生于猪皮肤内而引起的一种接触感染的慢性皮肤寄生虫病。多发生于阴湿寒冷的秋、冬和早春季节,猪不论大小,均能感染,一般轻度感染影响生长发育,重度感染甚至可引起死亡。
猪疥廯病是常发多发病,2014年3月,笔者对某村的猪做了统计,该村猪存栏327头,发病猪(有明显症状的)121头,发病率达37%。
病猪主要以皮肤剧痒和皮炎症状为特征。发病初期,病猪精神不安,被毛粗乱,体躯污浊不洁,个别猪到处摩擦,有瘙痒表现,或倒地爬滚,靠墙蹭痒,或摩蹭其他猪。几日后猪的头、背部、体侧和股内侧等不同部位出现红肿,严重的因摩擦等原因,皮肤表面有小面积充血、出血、皮肤肥厚,形成丘疹、水疱、脓疱,出现糠麸样变化。被毛被皮炎渗出物粘拢缠结,继而连同皮屑和污垢干燥后形成坚硬黄白色或黄褐色胶皮样痂皮,严重者形成皱褶和皲裂。猪感染疥癣后不仅皮毛被破伤,引起脱毛,而且渐消瘦,甚至导致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根据实验室诊断可确诊。
在患部与健康部皮肤交界处用锐利的角匙刮取表皮,加入10%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煮沸,待毛和痂皮等固形物大部分溶解后,静置20分钟,倾去上清液,吸取沉渣,滴于载玻片上,用低倍镜检查,可见虫体呈龟形,大小约为0.2-0.5mm;虫体前端有一圆形的咀嚼口器,成虫腹面有4对短圆锥形的肢,后两对肢不突出体表,附着盘呈钟形,盘柄长,幼虫仅有3对肢。有时可见黄白色,长约150μm的椭圆形的卵。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病猪与健康猪的直接接触或通过被螨及其污染过的圈舍、垫草和饲养管理用具间接接触而引起,仔猪挤压成堆躺卧的习惯,是促进本病迅速传播的因素。我县大部分养殖户多饲喂蕨蔴猪,为便于放牧,多在房前屋后为猪修建“排插”或搭建简易圈舍,且存在阴暗潮湿、粪尿排泄不畅,环境不卫生等现象。所养猪管理粗放,营养不良,饲料单一,这都是促进使本病发生的不良因素。
4.1 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圈舍、饲槽要经常保持清洁、干燥、通风,粪尿、垫草及残余饲料及时清除,堆积发酵后利用,经常用“百毒杀”(1:600)消毒液、0.1%高锰酸钾、20%石灰乳等消毒,消灭传染源;平时要注意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在放牧的同时,早、晚补充足量的精料,保证猪群体质健康,代谢协调,抗感染力强;补栏进猪前先对圈舍、用具等彻底消毒;新购进的仔猪要隔离观察,防止购进患病猪。
4.2 治疗方法:本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一旦发现病猪要立即隔离治疗,以防止病情蔓延。病猪所在的圈舍和用具等彻底消毒。
4.2.1 全群采用伊维菌素,按0.3mg/kg·bw皮下注射1次,对正出现较重症状的病猪,间隔7天后重复注射1次。
4.2.2 按0.3mg/kg、bw口服虫克星片,同时用12%的敌百虫清洗患部,严重病例7天后重复一次。
4.2.3 将“螨净”配成300ml/L的浓度,并将药液温度调整在25°C左右,使用喷雾器全群喷雾,保证猪体湿透。对重症猪隔离5-7天重复使用。
4.2.4 下迭地区有种植旱烟的习惯,将烟叶或烟梗按1:20的比例加水浸泡24小时后,煮沸1小时,放凉后涂擦患部也有很好的疗效。
4.2.5 对出现严重皮疹、皮炎、皲裂的猪只,局部用温肥皂水湿润清洗,除去痂皮后涂以5%水杨酸酒精溶液或0.1%高锰酸钾液,涂抹抗生素软膏,并肌肉注射青霉素、土霉素等防止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