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坛的诺基亚要何去何从?

2014-08-15 19:10吴磊
IT经理世界 2014年15期
关键词:诺基亚领域

吴磊

2013年9月3日,微软宣布以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至此,那个曾经在手机领域如日中天的诺基亚走下了神坛。

但是,诺基亚公司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经过一系列收购和重组,诺基亚旗下依然有三大业务板块,分别是诺基亚通信、HERE地图业务和创新技术,其中诺基亚通信的前身就是原先诺基亚与西门子的合资公司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以下简称诺西)。

通信网络业务是新诺基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从2013年财报看大约占据9成以上营收份额。在全球电信市场从3G向4G大规模升级的契机,原诺西CEO苏立(Rajeev Suri)被诺基亚董事会任命为公司总裁兼CEO,董事会希望在苏立的带领下,新诺基亚能够自我革新驶入新的发展轨道,就像其150年发展史所昭示的那样——行业可以起伏变迁,但诺基亚的创新精神贯穿始终。

7月9日,苏立上任后首次来到中国接受《IT经理世界》专访,这位年轻帅气的CEO以清晰前瞻的战略构想和沉稳务实的管理风格,一一回答了外界对新诺基亚的种种疑问,并重申了中国市场在诺基亚全球版图中的战略性地位。

构造可编程的世界

记者:可否对诺基亚目前的业务板块做简单的介绍?

苏立:诺基亚的未来非常光明。通过重组,我们得到重生。现在,我们的资金基础十分雄厚。整个公司由三个主要的业务部门组成,它们都处在盈利的状态,现金产生能力非常好。

第一个业务部门是诺基亚通信,现在已经基本完成重组,很快就可以进行市场运作。诺基亚通信绝对是移动、宽带和相关的业务领域的市场领导者。

第二个业务是HERE地图业务,主要是导航和基于定位系统的智能服务。该业务是汽车领域和互联网结合的典范。它在这个领域也是当之无愧的市场领导者,占据了汽车行业超过80%的市场份额。

第三个业务板块是创新技术,它拥有诺基亚集团很多知识产权。在创新技术领域,我们又分成三块业务:知识产权许可,技术许可和技术孵化,换句话说,是探索新的产品和新的业务模式。

网络部门强劲的表现和出售手机业务使我们的评级也不断正向发展,利润生成能力也从较低转向较强,现金产生能力也从亏损到盈利。

记者:诺基亚网络在这三个业务板块当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您希望未来诺基亚三大业务占比是怎样的?

苏立:现在的诺基亚通信在2011年年底之前引入了新的战略方案,这个新方案非常成功。我们对新的业务板块进行了重新定位,剥离了非核心资产,现在新的业务部门主要关注创新和质量。从财务表现来看,这一部门刚成立时处于盈亏基本平衡的状态,但到去年年底,它的利润率已经基本达到了10%(non-IFRS, 按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算),而且现在它的现金生成能力也非常强。新的诺基亚公司所选择的业务架构也将诺基亚通信当作新公司、新集团的核心。

谈到未来这三个业务部门,从创收角度来讲,我不方便给出一个收入方面比例的指导,但从2013年的收入表现来看,我们大约会有一个概念,诺基亚通信应该能占到90%左右。

记者:新诺基亚可能是一个新的时代,您想把诺基亚打造成什么样的公司?

苏立:我们觉得未来世界发展愿景之一是构造一个可编程的世界,换句话说它的基本要素包括物联网、数据分析、高度自动化、高度的连接。相信在未来高度连接的时代,诺基亚仍然会是市场的领导者。

要完成这一点,首先我们看诺基亚通信。诺基亚通信将会拓展我们的业务,确保我们能成为端到端的移动宽带市场领导者。第二点我们将会继续增长服务业务版块。现在服务领域我们排名第二,我们将会继续加大投入。

关于HERE地图,我们会进一步将地图平台做得更具竞争力,更具预见性,以及更加充满活力。比如现在我们的地图已经做到了3D和室内,而且我们的地图平台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优势,它不绑定任何的操作系统,这使我们的业务模式十分具有竞争力。面向未来,我们将会继续拓展这块业务,不仅仅局限于汽车场景,我们已经在汽车行业经营地图业务长达27年,未来我们将会把它更多地拓展到互联网,面向消费者,面向企业。

关于创新技术,我们的IPR的组合非常强。在过去20年间,我们的研发投入高达500亿欧元,使我们拥有了非常强大的知识产权组合,我们将会进一步拓展授权,包括IPR的授权和技术授权。在创新领域,诺基亚也拥有很强的资源,包括传感器技术、材料技术、视频、音频编解码技术等等。另外在创新技术版块我们还有技术孵化器,现在我们也有新的产品在孵化过程中,我不方便透露,这也会使我们未来在这块的商业模式更具竞争力。

另外为了使我们的成功更加彻底,我们在过去几个月也收购了5家公司,主要是为了强化我们诺基亚通信和HERE地图板块的能力。相信这些颠覆性的技术公司的收购,也会给我们带来新的竞争力。

4G生意与中国市场

记者:我们知道全球移动宽带正在从3G往4G升级,您预测诺基亚在这轮全球生意中,能够在哪些国家和地区赢得更多的合同?

苏立:诺基亚通信无疑是全球移动宽带和服务领域的专家和领导者。我们在3G向4G升级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最近在Gartner发布的“2014 年LTE网络基础设施魔力象限”中,诺基亚被列入“领导者象限”,这是诺基亚连续第三年获此殊荣,也是对我们在端到端LTE网络解决方案领域的领导地位和创新的充分认可。

过去两年,我们取得的市场份额相当不错,有些市场我们表现已经非常好,包括中国。现在LTE这块,在中国我们是排名第一的非中国厂商,取得了比较好的份额,在中国移动集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结束之后,我们成了中国移动排名前三的供货商,同时也是排名第一的国外的供货商,从中国移动LTE的合同当中拿到了高达两位数的市场份额。也是第一家作为非本土厂商拥有中国TD-LTE 三大合作伙伴之一的市场地位,接下来诺基亚要将我们的TD-LTE 覆盖范围扩大至中国 18 个省市(包括北京、上海和广东)。

对于其他市场,比如在4G的领域表现非常好的美国、日本、欧洲,我们也在强势回归,包括拉美的部分国家,俄罗斯和印度等等。换句话说我们是一个全球化的公司,只要是有LTE的地方,相信我们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都会进驻。

记者:最近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启动了LTE的试点,去年诺基亚在中国移动的招标中报价比较低,是否可以理解为你对于马博策(诺基亚通信大中华区总裁)的一种支持?今年你对马博策提出了哪些目标?

苏立:中国市场不管对于整个诺基亚集团,还是对我个人来讲,都具有战略意义。我们的目标就是在中国成为排名靠前的LTE供货商,至少是排名第一的国外厂商。现在看来我们的目标还完成得不错。

去年我来过中国三次,今年到目前为止这已经是第三次了,这也显示了我对中国市场十分关注。我多次来访也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拜会我们的客户,与中国的监管机构沟通。前年,我在德国见到了李克强总理,今年年初的时候也拜会了习近平主席,我们将会继续关注中国作为我们战略性市场的发展,继续给中国提供强大的支持,当然前提是马博策先生表现得不错。

我此次来华还将出席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全球CEO委员会的会议,我们也一直在重要的顾问委员会上建言献策,这也是在为中国政府设定的未来发展目标当中贡献一己之力。

传承创新

记者:在诺基亚100多年的历史当中发生了很多变革,从最初的造纸到现在的通信行业,请问在您看来诺基亚能够成功转型的秘诀是什么?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苏立:其实明年诺基亚就要渡过150岁的生日了,我个人到明年在诺基亚服役也满20年了。诺基亚的历史悠久,值得骄傲。在需要的时候,诺基亚始终能够找到办法有效复兴和重建。诺基亚的历史是大胆决策和抓住新机遇的历史,是成功创新的历史。

公司在终端领域受到了挑战,但是除了移动设备之外,诺基亚在其他领域依然表现得非常好。网络部门经历了深刻转型,创建,HERE诺基亚创新机器仍在继续产出新的成果。我想在历史的浮浮沉沉中能一直确保转型成功,最重要的秘诀就是人,而且诺基亚的文化本身一直是以变革为导向的。如果大家看一下过去三到四年的时间,诺基亚通信确实经历了彻底的转型,我们的运营方式发生了完全的变化,通过对我们的业务进行重新的调整和定位,我们进一步增加了产品竞争力,服务的盈利能力,以及我们的市场份额,极大地鼓舞了我们员工的士气。

记者:从全世界看,互联网公司已经成为新技术的领导者和发源地,我想知道诺基亚如何看待互联网公司?能从互联网公司借鉴什么?

苏立:我觉得互联网公司的定位应该是运营商的朋友。互联网公司驱动了对数据的使用和消费,为我们这些电信运营商的客户创造了很多机会,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和互联网公司合作,对于我们电信运营商的客户是有益的。

未来互联网公司的发展会极大地推动对数据的消费,不管是物联网、医疗电子化、还是可穿戴设备等等,都会驱动对数据的消费。因此我想要实现循环稳定的发展,和互联网公司开展合作是会有帮助的。

而我们传统的电信世界可以从互联网公司学习什么?我想首先是他们对于新产品和新市场的定位和部署速度。我们刚刚推出的一个新应用Z Launcher,是针对安卓平台研发的桌面启动器,获得了极大成功。虽然我们推出的只是测试版,但是25小时之内就看到了10万多个激活。

另外就是云思维。传统的诺基亚通信业务更加关注电信市场,但是现在面向新的业务,IP和IT也在进行更多的融合,我们的业务也会越来越偏向基于云计算,IP和IT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

猜你喜欢
诺基亚领域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领域·对峙
诺基亚采用芳纶纤维胎侧技术增强其货车和商用车轮胎
诺基亚,除了情怀我们还要诚意
China Mobile и Nokia сотрудничают в развертывании 5G
别在必败的领域里竞争
诺基亚推出虚拟现实摄像机OZO
微软关闭诺基亚萨罗手机研发部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