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玲++徐翠霞
今年雷竹笋收获季节刚过,浙江省临安市太湖源雷竹基地就传来了好消息:太湖源合作社的13个示范户每户雷竹笋纯收入超过20万元。合作社负责人林汉良高兴地说“种了一辈子的竹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收成!”
临安市太湖源是雷竹笋传统产区,由于经营多年,雷竹林出现了立地生产力衰退,竹笋产量、质量下降等问题,影响了竹林的效益和竹农的收入。一个偶然的机会,临安市太湖源合作社负责人林汉良在浙江竹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网站看到了雷竹笋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的视频,他觉得雷竹林有救了!他马上通过平台联系了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请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几年下来,退化的雷竹笋效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合作社的农户们因此尝到了林业科技的甜头。
科研平台架起致富金桥
竹子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以其劲节清高的节操和傲岸为世人所钟爱,苏东坡更是写下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千古名句。在浙江农村,那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茂林修竹与农屋相映成趣,竹子不仅带给农民清新空气与满目青翠,更成为了农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 近年来,浙江竹类科技硕果累累。“十一五”期间,承担了国家级竹子研究项目52项,省部级项目73项。在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下,竹业已成为浙江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来源的重要支柱产业。2013年浙江省竹产业总产值达到409.9亿元,其中一产产值87.2亿元,全省330万竹农人均靠竹收入5179元。
浙江现有竹业科技人员300多名,有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竹子研发中心、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林科院等4家从事竹子研究的科研单位。2006年11月,浙江省竹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成立。平台整合了全省竹业科技资源,研究领域涉及竹类资源开发、竹子生物技术、竹子精深加工等10多个领域,覆盖余杭、安吉、富阳、临安等30多个县(市、区),为全省300多家会员单位、企业、300多万竹农提供培训、技术咨询及检测服务。
浙江竹类科研平台门类繁多,有浙江省森林资源生物与化学利用重点实验室、富来森中竹科技合作产业示范基地、竹类植物园、竹子标本馆等10多个。以这些科研平台为依托,浙江省林业厅每年举办竹类培训班50期以上,培训竹业科技人员和竹农2000多人次,发放竹类标准化生产模式图3万余份,为竹业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最新的产业政策、科技信息服务。
科技推广播撒致富种子
“毛竹盖一盖,收入过万块”、“毛竹盖一盖,卖出火腿价”……浙江竹农以顺口溜的方式表达了对毛竹覆盖技术的肯定。遂昌县扶农农产品产销合作社负责人周巧明介绍,实施毛竹覆盖技术前每亩竹笋产量最多不过300斤,覆盖后最高可达上千斤,每亩收益从3000多元提高到1万多元。毛竹覆盖技术通过有机物覆盖增温和保温,不仅提高了毛竹笋的产量,还使春笋提前到春节前后出笋,大大提高了竹林的经济效益和竹农的收入。为了使这项技术惠及全省竹农,浙江省林业厅于2011年启动了毛竹覆盖“双百万”行动,目标是在全省100个村推广毛竹覆盖技术,每村形成100亩示范面积、每亩力争产值1万元以上。该项目启动后,先后在吴兴、长兴、遂昌、安吉、武义等地召开毛竹覆盖“双百万”示范行动现场会;并通过完善首席推广专家和责任林技员的联系制度,累计完成毛竹覆盖面积1569.2亩,涉及39个县(市、区)的387户示范户。
近年来,浙江竹类科研新品种、新技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为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竹产业的效益,早在2012年,省林业厅就联合省科技厅共同研究制定并印发了《浙江省十县百万亩竹产业效益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工程实施两年多来,在优新经济竹类、竹林高效培育、笋竹加工利用方面成效显著。新建了2处良种繁育基地;从省内外引种10余种;建立了3处竹子主题文化公园。建立高效示范竹林71900亩,其中毛竹45000余亩、雷竹21900亩、绿竹5000亩。通过开展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态控制、低产林改造和竹林结构调整等技术措施,毛竹示范基地肥料利用率提高50%以上,竹笋产量提高9.4%~18.1%,竹材产量提高17.3~26.7%,增加效益970万元以上;雷竹基地平均竹笋亩产值8750元,同比增加27.2%,竹笋氨基酸含量增加29%(鲜重),竹笋质量改善明显;绿竹笋的普遍收入已达到了5000元/亩以上,高的亩产达到了2万元以上。
科学经营打造致富样板
为提高竹农的经营管理水平,浙江积极探索竹产业经营管理新模式,选择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较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基地建立竹子科技示范园,成为撬动竹产业大发展的排头兵。竹子科技示范园区由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部分组成,在核心区,注重科技创新,实施科学施肥、竹林免耕施肥等现代竹林经营技术,着重竹种技术推广和教育培训;在示范区,以示范户为引导,使示范户的示范效益辐射更多农户;在辐射区以笋竹企业为龙头,延伸竹产业链。
绍兴县平水镇就是浙江省竹子科技示范园区之一。平水镇同康村的万亩连片四季笋基地闻名遐迩。基地运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对竹山进行综合开发,通过深翻松土、合理灌溉、科学施肥、水锤泵应用等手段,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竹笋的产量和产值大幅提高。竹笋的单位面积产出率,重点示范区每亩产量提高400公斤,产值提高1千元。一般示范区产量每亩提高200多公斤,产值提高500多元,增产增效十分显著。该村出产的“同康”牌四季笋,被评为“国家绿色食品”,深得消费者青睐。以“万亩连片四季笋基地”为依托,该村大力发展竹林旅游业,推出了游竹山、挖竹笋、住竹屋、享竹情等旅游项目,形成了横跨一、二、三产的产业链。
如今,浙江在安吉县天荒坪镇、遂昌县三仁乡等34个山区县建立了竹子科技示范园,以科学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带领竹农奔上发家致富之路。竹子科技示范园作为竹产业生产经营新模式的样板,领跑全省竹产业发展。
建立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是浙江竹产业经营模式的另一个亮点。龙泉市龙竹笋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5月,有社员101人,有笋竹两用林基地1.2万亩。2008年通过实施“千亩龙竹牌早冬笋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对竹林水、肥、土、温的科学管理,不仅提升了冬笋的品质和口感,还使冬笋提前了45天上市,成为全省最早上市的冬笋。当年,冬笋市场销售价格从原来的6元~8元/公斤提高到12元~16元/公斤,最高销售价高达160元/公斤。合作社社长陈国军介绍说“我们合作社的基地在八都镇,由于交通不便,每到竹笋丰产时,如果行情不好,就会有一批竹笋烂在山上。从 2011年起,我们开始探索竹笋深加工的路子,合作社的功能由鲜笋销售转向竹笋制品的深加工。”现在,该合作社的竹笋制品有笋脯、竹笋果冻、笋酱、油焖笋丝、傣味酸笋等十多个品质。通过深加工,提高了竹笋的附加值,也给农民带来每年400多万元的收入,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农民们实现了“抱团富”。
据了解,浙江已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1638家,社员人数17.28万人,带动农户192.4万户,辐射了564.57万亩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