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

2014-08-15 20:09李昕
出版人 2014年6期
关键词:读物三联理想

李昕

我们可能做不了最大的出版社,但我们一定要成为最好的出版社;我们可能出不了很多书,但我们一定要出最好的书。

2012年7月1日,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80年店庆。筹备中,我们要编一本纪念画册。用什么作题目,颇费心思。想来想去,我们决定用“激流勇进”四个字。为什么?我们深感三联80年历史,是走在时代前列,与时代同行的历史。三联有始终如一的文化理想和传统,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它一直在“不变”中求“变”,使自己跟上时代步伐,引领时代潮流。

今天,三联这个品牌,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很高,被称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几年来有过多次网络评选,要网友评出那些读者最喜爱的出版社,无论是评选三家、五家还是十家,三联书店没有一次是落空的,这足以说明了它的社会影响力。三联的传统给了大家一种理想和信念,这就是追求一流。大家相信,我们可能做不了最大的出版社,但我们一定要成为最好的出版社;我们可能出不了很多书,但我们一定要出最好的书。

三联是被市场逼迫走上做强做大的道路的。从2009年开始,我们调整思路,改革体制,鼓励编辑解放思想,创新选题,抓亮点书,话题书,畅销书。我们先是把原有的编辑室按照学术、文化、大众读物的出版定位分别改造成不同的出版中心,进而又把出版中心改变成出版分社,此外还成立了上海公司、三联国际公司,恢复了生活书店品牌。在这以后,编辑出版部门由原来的5个发展为9个,编辑人员由20人增加到50人左右。分社制明确了责权利关系,大大鼓舞了编辑工作激情和创造力,亮点书不断涌现。很快,大家就发觉,好卖的书多起来了;同时,几位店领导直接参与筹划,组织出版了《三联经典文库》、《王世襄集》、《百年佛缘》、《龙应台作品系列》、《王鼎钧作品系列》、《重启改革议程》、《邓小平时代》、《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修订版)等重点出版项目和畅销书。所有这些举措,都促使整体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8年,全店利润只有800万元(都来自《三联生活周刊》杂志),五年之后的2013年,利润已达6400万元,增加了7倍,平均年增幅50%。出书品种和销售收入也都有相应的大幅增加,三联从一个小规模的出版社发展为中等规模的出版社,原来一年出书300种,现在变成700种;原来总收入不到1亿,现在达到2.6亿元。

规模做大了,实力增强了,三联在转型,但读者可能没有察觉。这是因为,三联的出版定位和整体风格并没有变。其实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的书,哪一本不像三联的书,总是读者第一时间告诉我们。他们一直在监督,我们要改弦易辙,是逃不过他们察觉的。但几年来,读者认可了三联的变化。这是因为,在求变的过程中,我们强调,守住三个“品”字,这就是品质、品位、品格;守住一个原则,就是不为钱出书。这是底线,守住了,无论怎样变,也是万变不离其宗。人们可能会问,三联不需要钱吗?当然不是。三联是企业,不赚钱企业不能生存。但是三联的标准要坚守,三联的钱要靠好书来挣。我们有一个信念,是金子总会闪光,是好书总会有读者。所以我们坚持出精品,出最有光彩、最有价值、最具特点的书。对于学术著作,我们追求“学术中的思想,思想中的学术”,以前沿性、探索性、创新性为取舍标准,务求一流;对于文化读物,我们注重作品的独特个性,反对一般化,拒绝平庸;对于知识性读物,我们侧重传播新领域的新知识,或者传统领域知识的颠覆和更新;对于大众读物,我们重视的是内容质量,注意保持出版品位不降低。所有这些,其实是在坚守我们自己的文化理想和三联自身的传统。

总之,这些年三联经历了调整和转型,但它所走的每一步都在自己传统的基础之上。今后三联仍然会继续面临“变”与“不变”的问题。具体的做法总会变,因时代而变,因自身发展需求而变,因读者的需要而变,但三联的文化理想,它“激流勇进” 的精神永远不会变。

猜你喜欢
读物三联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以“三联”促“三力”共建共融谋振兴
中西医结合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2例
2021款理想ONE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