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英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体育教学是以学生身体锻炼为主要形式,以提高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但是,我们所追求的素质教育是以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发展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核心,诚如约翰·格霄所言,“身体的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所以脱离了心理的健康,仅有肢体的发达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为止,在大学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以及有效地促进作用,只有在少数的人群中得到了一定的肯定。大学生普遍处在19-25岁的年龄段,学习压力较中小学生轻,拥有更多课余时间可供支配,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热衷于新鲜事物的特点。因此,我们更应该在大学这个群体中把充足的课余时间利用在体育教学中去实践对心理健康的促进。
体育锻炼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于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这是一种在学习、工作、交际中所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体育锻炼中从事每一项运动都要求运动者对外界事物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从事长期的运动能促进人的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捷、灵活。
焦虑和抑郁是学生遇到的几种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扰,1990年诺瑟等人的研究表明,一次性活动和长期的身体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特质性抑郁,也可降低态性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正常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有氧练习(低强度、长时间)和无氧练习(高强度、短时间)均可降低抑郁。
在体育教学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要付出不断的努力,并且要克服包括诸如天气、场地、动作等客观困难和畏惧、胆怯心理、疲劳等主观困难。在不断训练和克服主客观困难的过程中,学生的某些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就在练习的过程中得到了相应的磨炼与升华,增强了面对挫折时的忍耐力,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不但与人的生理有关,而且也与人的心理因素有关。若一个人的情绪低落,时常会出现焦虑、抑郁、孤独、敌对、恐惧的心理,而且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容易产生疲劳。显然,这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这个时候,或许需要打一场篮球或踢一场足球或绕着操场跑的大汗淋漓……或许这样以后就会好些,这在某种程度上运用了心理学中的转移情绪的方法缓解了紧张的心情。在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中宣泄情绪,缓解压力,消除疲劳,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
所谓的自我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据相关研究证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意识显著增强,强烈的实践性是体育教学的突出特点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很强,大家懂得只有通过自身主动自觉的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而且这种回报是直接和有效的,进而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不断地完善自我。
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许多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我鼓励、自我命令、自我说服等方法,使其消极压抑情绪得以消除,进而激发其内心热情,保持心理平衡,从而对已经出现的某些心理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调整和治疗。目前,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建立将体育教学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相统一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确定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身体和技能的教育,还应包括心理健康的教育,担负起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健康和谐的现代文明人的重任。应编写一套系统的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的教学用书,以适应体育师资的培养和教师备课需要,并将心理测量和心理调查与体育教学改革和科研相结合。并且在体育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估时,都应把学生心理健康考虑进去,在体育理论课中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性认识。
体育教师要切实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地确定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把心理训练贯穿于教学中,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给大学生施加心理影响,使其经受胜利、失败、挫折、磨难等考验,以提高其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在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措施增强其自信心,磨练其意志品质,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为培养和强化其自主意识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求胜欲,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并且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运动项目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对于教学过程极为重要,若一个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也并将起到积极作用。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素养,提高体育教师自身心理健康,具备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懂得心理辅导技巧和方法的体育教师队伍,既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充分发挥体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独特功能的重要保证。
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独到之处,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调控,可以达到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高校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中若能尊重、理解、信任大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理解的人际交往环境,从而使大学生各种异常心理及相应行为得到一定的预防,促进大学生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格,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其中必然包括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职能,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王荣.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
[3]徐志刚.论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3.
[4]房杰.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
[5]王皓.论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6]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