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筱岚 单春艳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310053)
近年来,对于语言学习中的学习者个体因素越多越受到教师和研究者的重视。而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诸多学习者个体因素当中,动机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者能否有效利用一切机会去学习,它也决定着学习者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以及学习者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Oxford,1999)。
Gardner和Lambert从20世纪50年代起,对二语学习动机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提出了语言学习社会教育动机理论模式。近20年来,对于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呈多样化发展。基于不同心理学理论,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外语学习动机理论模型。比较有影响力的有:(1)Dörnyei的外语学习动机三层次说;(2)Trembley和Gardner的扩展动机理论;(3)Schumann的神经生物学模式。这些研究大都着眼于动机的构成及影响因素,对于我们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心理过程从而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另辟蹊径,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理论为基础,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变化原因进行探讨。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发现,在大一入学的,新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往往非常高,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然后到了大一下,大二,缺课的,开小差,作业敷衍了事的学生与大一上相比往往会增多。是什么导致了刚入学时学习动机的高涨,又是什么导致了学生学习动机的减少呢?笔者认为学生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不一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心理学家Carl Rogers(1959)提出了人格由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组成。理想自我指个体想成为的人,包括他人为我们设定的或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特征。现实自我指的是个体实际具有的特点和状态。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不一致是导致神经症的原因之一。
国内目前对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研究日益增多。如贾远娥,李宏翰(2007)研究表明,在大学时期,个体的自我概念往往要经历一个明显的分化、矛盾和统一的过程。自我概念的分化就产生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大学生被试的理想—现实自我概念差异在学业、情绪和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但鲜少有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二语学习动机进行研究。
Carl Rogers(1959)认为,在人的机体中存在这一种主要的能量源,就是实现的倾向,即实现、维持、发展正在经历着的有机体的倾向。实现倾向提高个人成长动机,反应到一个人朝向积极和健康的行为。
大一新生刚入学时,对未来往往满怀憧憬,希望在新的环境中能够抛开过去,有新的发展,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自我,表现在语言学习上,不论之前英语成绩如何,学生大都希望自己有长足的进步。这个阶段,在英语学习上往往表现为,相信努力了就会进步,为自己设定较高的目标,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动机水平较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实现自己的理想自我。
然而现实不尽相同,个体差异决定了付出未必会得到理想中的收获,于是,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朝着既定的目标逐渐接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越一致,自我的价值感或自尊就越高。付出有了回报,个体自我效能敢高,受持续的稳定的学习动机所趋势,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学生即便到了第四学期,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学习热情。
2)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差距过大。有些学生,由于本身基础薄弱,在努力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并未取得自己理想中的进步,或者由于学习策略方面的原因,发现并非努力了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自我。罗杰斯指出,但我们接触到与我们自我知觉不一致的信息的时候,焦虑就会产生。心理健康的人面临这种情况,会重新考虑新信息,然后把它纳入自我概念之中做出合理的适应性调节。遗憾的是,多数人不能做到这样的调节。这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为了降低焦虑,会有几种表现:①自我反省,分析学习效果不好的原因,采用不同的策略,通过继续的努力来降低焦虑;②否定自我。这往往表现在那些努力过多次,却成效甚微的学生身上。现实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多次的失望往往会造成语言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他们潜意识里认为“我没有天赋,反正是学不好了,索性就不努力了”,通过否定自我来降低焦虑。③合理化。有些人认为学不好,是没有能力的表现,他们不能接受自己没有能力,因此,索性就不努力了。不是自己没有能力,而是没努力学,那自然不会有进步,以此来给自己的行为赋予合理、正当的理由,以降低自己的焦虑。④投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使自己的潜意识中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然后他们正式现状让他们感到痛苦和焦虑,为了免除自责的痛苦,将自己无意识的想法归于他人,如认为,学不好,是老师教得不好,或者学习环境不好,同学影响不好等等。上述②③④三种情况都会对学生的语言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本文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对二语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原因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关注学生动机的变化,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对语言学习进行适当的归因,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从而激发和维持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
[1]Oxford,R.L.(cd)(1999)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Pathways to the New Century[M].University of Hawai’I.
[2]Rogers,C.(1959).A Theory of Therapy,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C]//(ed.)S.Koch,Psychology:A Study of a Science.Vol.3:Formulations of the Person and the Social Context.New York:McGraw Hill.
[3]贾远娥,李宏翰.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问卷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476-478.
[4]贾远娥,李宏翰.大学生的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及其与抑郁的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2):182-186.
[5]武和平.九十年代外语/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述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2):1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