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良志
(空军工程大学 陕西西安 710051)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性的执政党后,面临着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党政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如何认识和处理家庭成员的教育、从业、待遇等问题。作为中央人民政府总理的周恩来在家庭问题上的思想和实践,为各级党政工作人员作出了表率和示范,对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的家庭教育仍然具有警醒、激励和指导意义。
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从一般意义而言,每个人都有家庭,都与家庭成员形成以婚姻、血缘等为纽带的各种亲密关系。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战争环境下,周恩来与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一样,没有条件过正常的家庭生活。新中国的建立,为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和平生产、生活创造了条件。周恩来在日理万机中,提出和思考领导干部“过亲属关”这一重要问题,形成了关于认识和处理领导干部家庭关系、家庭成员的教育、职业、生活等方面的思想,即家庭教育观。他关于家庭教育的思想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中国家庭教育历史经验和个人丰富阅历的坚实基础上的。
(一)周恩来的家庭教育观是站在中国共产党执掌国家政权的高度上提出来的。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夺取政权到执掌全国政权、从拥有较少经济、政治、文化资源到拥有全国性资源的历史性转变。这种转变对于执政党和其领导干部带来一系列重大考验,其中有从战争条件下军事共产主义生活到和平建设环境下家庭生活的改变,有家族成员在环境艰苦时联系不多到条件变化后上门渐多的情况,还有处理安排子女侄甥后代的教育、就业等一系列家庭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影响领导干部个人形象,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对于这些问题,周恩来总是站在自己是党的领导人的立场上,把党的形象和威信看得重于一切。在1963年5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周恩来提出领导干部过“五关”的问题,就是过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领导干部不仅有直系亲属,还有家族成员、亲戚,尤其是子弟,“到底是你影响他,还是他影响你?”他指出“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包括他在内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做出一点表率来”。[1]P426这是周恩来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深刻思考,是周恩来家庭观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出发点。
(二)周恩来的家庭教育观是在对我国封建王朝更迭历史经验教训总结借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我国历代封建王朝轮替的原因很多,但统治阶级后继缺乏干才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是人民政权,但历史的经验教训可以借鉴。1953年5月24日,周恩来视察北京101中学时,以清朝“八旗子弟”为例教育干部子弟。他总结秦王朝的教训指出:“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可是他溺爱秦二世,结果秦王朝就亡在秦二世。”[1]P427他十分担心,不要造出一批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少爷,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包袱,甚至阻碍我们的事业前进。中南海武城殿的院中,立了一块乾隆皇帝告诫皇家子弟的石碑。周恩来常说:封建皇帝都注意教育子弟,我们共产党干部更要加强对后代的教育。[2]P339这些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为周恩来家庭观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借鉴。
(三)周恩来的家庭教育观是在对其家族兴衰和个人人生阅历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周家是个大家族,分支众多,人丁兴旺。几十年间的兴盛衰败,周恩来历历在目。他的父母都是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在周恩来出生以后,两家生活都在下降、破落。周恩来后来回忆:“对封建教育我是反感的,那时代,到处讲面子,不劳而获,借钱过日子,还死要面子,完全是一派虚假,现在看来,封建家庭一无是处。”[3]P358他的六伯中举人,做师爷,还曾在中南海为袁世凯做过秘书,赚钱不少,但后代不成器。他由此认识到,“封建家庭,上一代钱来得容易,就不会教育出好子弟来”[3]P353。这样的封建教育、旧家庭,后代如果不主动挣脱束缚是没法奋斗出来的。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回顾家族历史、个人经历,深入思考干部子弟、家族后代的成长教育问题,深感这个问题的极端重要。他对家族兴衰变化和个人经历的独到见解,为其家庭教育观的形成提供了具体鲜活的宝贵资料、奠定了可靠的事实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的家即成为周氏家族联系、聚会的中心,周恩来已然是周氏家族的核心人物。当时,周恩来的9个父辈中,他的六伯周贻良等健在;他的两个弟弟中,小弟周同宇定居北京,同门叔伯兄弟10余人;周恩来与邓颖超无儿无女,侄子女辈有30人,他们与小弟周同宇的6个子女来往最为密切,周秉德、秉钧、秉宜等人就住在西花厅,和其他同门后代也有联系;此外还有许多亲戚也有交往。[3]P426-427在同他们的相处、交往中,周恩来把对家庭成员的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集中体现了他对家庭教育的深入思考。
(一)年轻一代要“走一条革命的道路”。周恩来对待家族年轻一代的成长教育,总是站在党性的立场、政府总理的角度考虑问题,越是亲近的人,要求越严格。1964年8月9日,他对在京的亲属讲家史、谈思想,指出周家是旧家庭、旧环境、旧观念,亲属复杂。否定封建的亲属关系,不是消灭他们,而是救他们。“我现在就要带领你们投降无产阶级。”[3]P363对于周家这个大家庭的成员,自己不能创造环境的,家庭其他人要提供帮助;自己可以创造条件的,如已经退休的弟弟周同宇,应该为人民做点事情;对于周家的年轻一代,周恩来“希望你们跟着我背叛封建家庭,走一条革命的道路”[3]P339。随着时代不断前进,永远不要满足现状。
(二)“解决亲属问题的最好办法主要是依靠社会。”周恩来深悉对家庭成员、干部子弟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对他们要求高、责备严是应该的,因为这样有好处,可以督促他们进步。对于如何达到这个要求,周恩来指出:“解决亲属问题的最好办法主要是依靠社会,由社会去锻炼他,改造他。要相信社会的力量。”[1]P426他自己就是经过改造成为革命知识分子的,他常说:“要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还要改造到老。”[3]P361周恩来以自己的实践,为人们树立了依靠社会改造锻炼的榜样。家庭成员无论退休、居家,还是适龄工作的晚辈,都投身社会实践生活,自觉锻炼改造。
(三)“千万不要滋长特殊化的思想。”周恩来担任政府总理27年,位高权重,但他从未把自己当作官,自觉做人民的公仆,律己甚严,绝不特殊。他教育年轻一代,“头脑里千万不要滋长特殊化的思想,不能骄傲,要谦虚,要尊敬老师,要向劳动人民学习,向劳动人民的子弟学习”[4]P303。对于家人,不能因为自己是国家总理的亲属,就要求特殊照顾。为此周恩来对亲属制定了“家规”: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来者一律住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无工作者总理付伙食费;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准用招待券;不允许请客送礼;不允许动用公家汽车;凡个人生活,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来办;艰苦朴素;不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规矩一经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周恩来对侄子女等晚辈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教育他们长大后到农村、到基层,做普通劳动者。他的侄子周荣庆,从北京到河南下基层劳动锻炼,后来就留在河南工作,一辈子默默无闻,做到了周恩来寄予他们做普通劳动者的期望。
(四)“人生赖奋斗而存。”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没有艰苦奋斗精神是不行的。周恩来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不信奉苦行僧主义,我们现在艰苦奋斗,是为将来进入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作精神的和物质上的准备。早在1946年他曾致信同门周恩夔、陆淑珍兄嫂,告诫“人生赖奋斗而存”[5]P303。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十分注重对晚辈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培养。物质生活方面,应该知足常乐;精神生活方面,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前途为念。“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1]P427在周恩来的教育下,周家后代多在基层、边疆、农村的艰苦环境中锻炼工作,无怨无悔,体现出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不仅要自身德才兼备,而且要管好家属子女,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学习周恩来的家庭教育思想,对照周恩来的家庭教育实践,对于各级领导干部具有重要启示。
(一)家国一体,家庭教育连着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领导干部有多重社会角色,在家庭是家庭成员,在单位是领导干部。不同角色有不同行为规范,家庭角色和党、政府岗位的角色,有联系也有区别。在周恩来看来,他首先是党的领导人,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他的人生宗旨和追求;其次才是丈夫、伯伯等角色。各级领导干部肩负领导责任,就应该像周恩来那样,把公职角色放在首位,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维护好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
(二)言行一致,身教重于言教。在家庭教育中,身教是最具影响的隐性教育。长辈的品德、修养、能力、习惯和作风等形成的家庭环境,是后代心目中的心里蓝图。周恩来要求别人做到的,总是首先自己做到,为晚辈的成长进步做出了值得称颂的榜样,也为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立下了道德标杆。各级领导干部就应该像周恩来那样,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以表率的言行教育家庭成员。
(三)家有家规,教育重在细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庭是个充满亲情其乐融融的港湾,但对家庭成员也不能没有一定之规。周恩来为家族成员制定家规,以规定来保证亲属不搞特殊化。周恩来还具体了解督促家规的执行,做到落实家规不走样不变通。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像周恩来那样,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家属子女的规定不走样,以高度政治自觉,在家庭生活中建章立制,约束子女亲属的言行。这样,对领导干部个人、对党和政府均有益处。
时光不居,新旧更替,周恩来家庭教育观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愈加显现出其超越时空的重要价值,值得后人不断地深入学习、研究和实践。
[1]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2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3]周秉德.我的伯父周恩来[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4]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5]周恩来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