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性改革的思路与对策①

2014-08-15 00:54顾亚平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24期
关键词:教练员俱乐部改革

顾亚平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石河子 832000)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于体育课程进行了明确定位,即“体育课程是为了在健康理念引导下,加强大学生身体素质,帮助其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以促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在教育改革中,学校体育改革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其功能主要指基于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制,对传统体育理念进行辩证探析,并建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借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作为体育工作者(包含高校体育教师),就需要对现行体育课程进行审视,合理探究体育课程改革路径,以为我国教育改革做出贡献。

1 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性改革本质与趋向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以体育指导思想为核心理念,并借助高校教育为平台,实施素质教育人才战略。从本质上说,体育是一种文化教育行为,其规则性、规划性与归向性特征明显。体育的改革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教学形式、训练方式及场地设置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与体育制度及指导理念的更易。

1.1 以“健康发展”理念为本,定位体育课程改革性质

在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有这样的表述——健康即免于疾病与虚弱困扰,在身心及适应生存方面拥有良好状态。目前人们已经对体育的认识提升到了利用社会、心理评价的高度。故而,体育课程改革,必须立足于“健康发展”,尊重个体发展规律,用健康理念指导大学生保持与社会发展强度相符的身体素质。

1.2 以“素质教育”观念为基,把脉体育课程改革功用

在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脉即是素质教育[2]。“有能力生存”“有兴趣学习”“有意识合作”及“有素质做人”构成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核心。体育教育的素质化,不仅要求在高校教育中注重学生体质培养,更需要注意其心理素质及其他素质的涵括。如果失去了身体、心理及社会素质的体育课程改革,是不成功的改革。

1.3 以“终身体育”思想为向,充实体育课程改革内容

社会及科技的飞跃离不开人们知识与观念的更新。在社会的进步中,人自身的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体育课程改革须以“终身教育”为向,不断链接社会特点,融入体育教育理念,在具体的训练项目设置中得以体现。只有树立这样的观念,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才能有更深层次的内容,让体育教育与个体终身发展相接,为其终身体育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奠定基础。

1.4 以“个性教育”思想为策,丰富体改课程实施形式

“个性化教育”就是指针对学生个体特征的不同,施行对应的方式策略进行教育,同时不同的学校因为自身实际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特色表征。改革后的体育课程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对不同项目时的兴趣与主动性,在尊重人性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体潜能。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期待值主要体现在丰富多彩的形式变化与深厚的内涵积淀上。否则使用强制性的权威性的意识态度,不重视学生的情感差异,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激情只能越来越消减。

2 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模式构建

如今,我国的高校体育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主要有课堂授讲、课余锻炼及课间活动等形式[3]。相对来说,课堂授讲又成为体育课程实施主阵地,其余则难提重视。不过,素质体育教育要求体育教学对课程学科特征的凸显功能,要从育人、强体等价值方面来融合新式课程观,构建全新体育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教育模式。

2.1 设立体育俱乐部,分项实施课程内容改革

2.1.1 教学模式的选择

高校在摒弃传统体育课的同时,建立体育俱乐部作为全新教学模式。不过体育俱乐部活动形式仍然需要有时间限制。俱乐部设置体育教练员,在学校教务体育等部门的具体安排下,教练员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及群体制定相关活动流程,并限定参加学生数量。在活动时间上,俱乐部实施的课程辅导、解答疑问,以“联课活动”时间为限;在场地器材管理上,则主要由助理教练及指定人员负责[4]。

2.1.2 教学形式的选择

在教学形式上,俱乐部式的班级授课,必须建立在学生兴趣及特长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俱乐部及教练员。同时,通过教练员的建议,学生选出助理教练,共同组成某项目体育俱乐部。

2.1.3 活动项目的设置

在活动内容上,学校根据不同的场地要求及设施耐受度、教练员水平等,来设定球类、武术体操及舞蹈等体育课程项目。在设置项目时,还需要与学生体育素质及兴趣导向相结合。不过,季节与天气状况不同,适宜的活动项目也会存在差异。

2.1.4 教学评价的转变

俱乐部的运作,没有科学化的章程是没有保障的。因此,学校可责成教务体育各部门联合谈论并形成相关制度,促进其规范化发展。故而,俱乐部成员在参加活动时的成绩评价,需在各种制度的指导性作用下进行。教练员可以视学生具体表现(包括进步幅度、考勤情况等内容)而分等级,分别是重修、合格、良好及优秀。而教练员也需要教务处、体育部(教研室)联合制定俱乐部的章程,进行规范化管理,使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有章可循,学生的体育成绩由教练员根据学生在俱乐部活动中的表现、综合评定为优秀、良好、合格、重修4个等级;对教练员由体育部(教研室)负责管理,并让学员定期对教练员进行评价。

2.2 建立自由选项体制,分层构建教学模式

新式的体育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知识学习及个性完善的基础上[5]。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自主对课程进行分层选择,从而构建“供求三方化、选择双向化、规范多重化”的教学体系。

(1)供求三方化:适应场地设施及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情况,学校可限定体育课程范围,设置不超过16个的活动课程,设定N个单位时间段。各项目都分别有所辖层次班,不超过2个。

(2)选择双向化:教练员及学生均可以对彼此能力水平及性格特征等方面做出评估,从而让选择根据自身实际存在意向侧重点。

(3)规范多重化:研究高校体育发展情况,针对学生层次做出相应规范性指导意见。比如,大一学生对理论课学习的累计时间须有明确规定;大二学生对武术、舞蹈等项目的学习熟练程度要有明确指标等。此时,评价指标化与水平数据化是体育评价指导的主要特征。

3 体育课程改革中课程建设及内容调整

3.1 确立课程改革目标,确定新课标任务

我国人口众多,民族各异,经济发展水平及学生个体素质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摒弃统一化的体育教学大纲,而结合地方实际,适应课程及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水平高度,提出体育课程活动内容及方法范围。

在课程改革目标确定之后,地方、高校及教练员可以在体育课程改革指导思想的引导下,适应自身需要,发挥自身特点与优势,积极挖掘课程资源,并创造性开辟体育特色活动课程。

3.2 转变课程设置理念,提高“终身体育”能力

大学体育教育应该在学生个体发展之上,寻求社会能力培养的融入[6]。而现实中,不少高校拥有的教学体系,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初中、高中无特殊变化,甚至有些是重复而已,大学体育的优势也不复存在。因此,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要摒弃运动技术为授课核心的体系,以“育人为先,注重健康;发展个性体质,塑造体育能力”发展理念为本,树立“终身体育,终身健康”的健身思维,促发其全民健身的参与兴趣,为提高国人身体素质奠定基础。

4 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及考试改革

4.1 转变教学方法

体育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需要切实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点[7]。故而,任何教学方法的转变都必须保证不失掉这个前提。体育课程改革后需注重学生创造能动性及自主个体化的挖掘定位,将民主与人性的思维贯之于学习过程中。教学方法要以“师生、生生、师师”互动作为设计出发点,注重体育教育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对应学生的个性,通过主动教育达到多元化教学目标。这样多元的优化模式,既可以让学生认知、情感、技能及身体达到要求,更能够体现出体育课程改革对于个体人的塑造功能。

4.2 革新考试机制

既然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形式及内容等均在适应素质教育而发生改变,那么作为教育方向的指挥棒——考试机制也需要革新。体育学习的考核,应该由盲目的评价转向为“学习态度+学习课时+学习效果”等多元化的叠加打分方式,通过“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自己给别人打分”及“教师给自己打分”来对学生体育学习态度、习惯及成果综合全面评价。

5 结语

社会的变革,必然会推动体育课程的改革,这也是教育的发展功能所决定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体育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高校只有真正着眼于教育实际,在创新性、科学性理念的引导下,坚定走适合学生发展的路子,才能让体育回归教育本身,这也是教育发展的本质所在。

[1]曾晓琼.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管见[J].体育学刊,2010(4):28-29.

[2]王丽.对安徽省部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状况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2):16-17.

[3]屈洪波.太原市艺术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03(6):12-13.

[4]王锡群.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2):14-16.

[5]周学荣.新旧《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比较[J].中国学校体育,2008(6):58-60.

[6]唐洪德.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57-59.

[7]王锡群.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9-50.

猜你喜欢
教练员俱乐部改革
改革之路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